报告文学大堰垱镇决胜脱贫攻坚推进

大堰垱镇决胜脱贫攻坚推进全面小康

◎向力

大堰垱镇位于澧阳平原腹地,湘西北边陲,背靠武陵山余脉,前眺澧县城区,西与临澧县接壤,南与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公园无缝衔接,涔水绕集镇横贯全境。年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原大堰垱镇、中武乡合并成立了新的大堰垱镇。辖19个村(社区),其中包括14个村、5个社区。全镇现有总人口6.24万人,集雨面积.4平方公里,集镇距县城22公里。省道S、S穿境而过,县道垱曾公路横贯东西,交通极为便捷。域内盛产膨润土等资源,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桔柚、猕猴桃、稻虾等特色种养,物产丰富,环境优美。曾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被国家住建部等联合评定为全国重点镇。

目前,该镇有17个贫困人口村(社区),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已脱贫户、人,未脱贫86户、人。选派了14个驻村工作队(3个村贫困人口人以下的村(社区)无工作队),其中玉圃村、陈管垱村两个贫困村为县派工作队,12个(社区)为县镇联合组建工作队。

精准帮扶不掉队

“这是我托研究生导师寄过来的本子和笔等学习用品,希望你学习更上一层楼。”刚考上大学的玉圃村贫困户张婉倩接过帮扶责任人叶加俊送的纪念品,笑得合不拢嘴。

玉圃村作为省级贫困村,有贫困户83户、人,是全镇贫困人口最多的村。年轻机关干部叶加俊是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年11月,作为帮扶责任人和该村贫困户张婉倩结了“对子”。张婉倩父亲体弱多病,母亲手术后身体较差,家里主要靠父母打散工和低保维持生活。叶加俊多次鼓励她好好读书,最终她考上了湖南工业大学。叶加俊便利用自身经验帮她填报志愿学校、专业,多次帮助对接相关站所,申请元助学金。该村后盾单位联通公司也想办法对村里进行帮扶,得知农户蔬菜等农产品滞销,便主动收购12户贫困户农产品多斤,消费金额多元。

为实现“脱真贫、真脱贫”的要求,该镇按照县驻村办要求,实行一户一策,给每户贫困户都安排了一名结对帮扶责任人“点对点”帮扶,落实“一算五帮”(算收入、帮就业、帮销售、帮转产、帮救助、帮兜底),切实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政策落实不含糊

“一分部署七分落实”。只有切实落实各项扶贫政策,精准发力,综合施策,才能真正帮助贫困户解决生产生活的问题,才能让每个贫困户享受扶贫政策的最大“红利”。

该镇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要求,全面落实相关政策,确保贫困户稳定脱贫。实现贫困户自来水全覆盖,并组织专业人员对水质进行检测,安全饮水达标%。进行兜底保障户,人,其中全额兜底41户70人,五保有49户49人。对户进行危房改造,确保“人不住危房,危房不住人”。给名春季在读学生落实教育助学,给县外就读的86名学生发函告知落实教育补助,确保全镇贫困户义务教育阶段无辍学情况。给贫困户购买医保%,县域内综合报销比例达90%以上。为外出务工人落实交通补贴,扎实开展“”就业服务。为未外出务工弱劳动力户设置公益性岗位82个,全面巩固脱贫成效。今年,给62户发放金融扶贫贷款万元。近年,投入财政专项扶贫项目资金万元,推动村级道路建设、水利建设、美化亮化、产业发展等,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此外,省级贫困村陈管垱村今年还为全村贫困户发放小猪1头、鸡仔只,预计每户增收元。

发展产业不松劲

“你身后还有几朵,不忘记了……”眼下,大堰垱镇中武桥社区黄蜀葵的花季临近尾声,中药材基地里到处弥漫着丰收的喜悦,采摘农户们一个个笑逐颜开,喜上眉梢。

据了解,年,中武桥社区引进了药材加工企业,采取“药材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流转丘岗土地,种植黄蜀葵等药材,优先满足社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到基地务工,有效帮助当地群众脱贫增收。6月至9月是黄蜀葵花开的旺季,该社区热闹非凡,一大片一大片金黄色的花海格外引人注目,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平均每天有50余人采花,采满后,纷纷到工厂过磅、计数。村里贫困户刘家兰因丈夫谭灰舫脑溢血致残,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今年,她和丈夫将自家的4亩土地流转给公司种植药材,而她自己则在合作社打工,每年收入有一万多元,还可以照顾到家里。此时的她,一改往日愁苦的面容,逢人便夸黄蜀葵就是“黄金花”。

脱贫既要“输血”,也要“造血”。有产业,脱贫才有底气,才能切实让扶贫成效由“人均”向“人人”转变。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发展特色产业,该镇将贫困人口能广泛参与的作为扶贫主导产业,开设“扶贫车间”“扶贫工厂”“扶贫基地”,全力让贫困户鼓起腰包。

为充分利用现有优势资源,助推产业发展,该镇扎实开展调研,了解贫困户现有产业基础和发展意愿,掌握村(社区)现有产业基础和发展情况,逐户制定发展计划,摸清实际情况,明确具体帮扶措施和目标,做好产业发展规划。

石公桥村依托周家垱茭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种植藠头0多亩,带动中武桥社区、亘山村农户,亩纯收益保底达元,建立产品初加工工厂,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就地解决贫困户和农户就业。

陈管垱村依托湖南城头山红薯食品科技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鼓励周边村居农户和贫困户积极参与红薯种植,带动本镇红薯产业发展。先后对户、个人因人施策,带动红薯种植亩以上,走出了发展绿色产业和带动群众增效增收“新路子”。另外,湖南城头山红薯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丝念”牌粉丝被纳入澧县第一批扶贫产品目录,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是湖南省著名商标。

涔南村通过红心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本村10多户贫困户常年务工,每年可创收入30多万元,预计今年为村集体经济增加15万元。

除特色产业以外,该镇还着力发展优质稻产业,依托洞庭春米业和湖南锦锈千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粮食生产加工销售企业,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订单农业,积极引导贫困户流转土地,种植优质稻2万亩,全力打造优质稻生产基地。

“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我镇将齐心协力,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争取给党和人民交出一份优异答卷!”看到当前的扶贫成效,镇党委书记王平斩钉截铁地说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shukuia.com/hkbm/67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