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桥镇:强化“四项举措”扶持壮大
村级集体经济
近年来,在县委组织部的正确指导下,龙桥镇党委高度重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始终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狠抓不放。通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开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比学赶超”活动,主动破解村级集体经济“薄弱”这一难题,全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年在年基础上努力实现全镇13个村(社区)集体经营性收入均达20万以上,其中高山村、夹板村、黄屯社区集体经营性收入达50万元以上,凌安村和盆形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万以上,力争在全县村集体经济发展工作中创出特色,走在前列。
强化队伍建设
一是抓队伍建设。坚持党建引领,把选优配强村领导班子作为夯实集体经济发展基础,把选好人、用好人作为发展村级经济的前提条件,通过动态调整,择优选拔,确保在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工作中每个村(社区)都有一名称职的“领头雁”。不断加强村级班子队伍建设,提升干部素质,消除村(社区)两委特别是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不想干、不敢干、不愿干的心理因素,坚定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信心和决心。二是抓能力提升。镇先后10余次有针对性的组织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到浙江安吉、德清、桐乡和黄山歙县等先发地区学习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方法和经验,现场参观、实地领受、感悟“他山”先进理念。激发村党组织书记对抓村级集体经济的“心动”和“行动”,破解了“缺思想”难题,拓展了眼界和思维,有效提升了他们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实现乡村振兴的能力和素质。三是抓考核机制。不断完善村干部考核激励机制,将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村班子和村干部年终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完成年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目标的,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万元以上村(社区)主要负责人分别奖励1.0万元(负责产业发展)和0.8万元(不负责产业发展),其余人员奖励0.5万元;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村(社区)主要负责人分别奖励0.6万元(负责产业发展)和0.5万元(不负责产业发展),其余人员奖励0.3万元;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20万元以上村(社区)主要负责人分别奖励0.4万元(负责产业发展)和0.3万元(不负责产业发展),其余人员奖励0.2万元。同时对于未完成年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目标的,扣罚主要负责人0.3万元(负责产业发展)和0.2万元(不负责产业发展),其余人员扣罚0.1万元,在年度目标考核中兑现。真正做到与评先评优、绩效报酬直接挂钩,让投身振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村和村干部有更好的待遇,让干事者,成事者热起来、红起来、火起来。
公开比选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
强化政策扶持
一是全力争取资金支持。近年来,龙桥镇积极争取贫困村产业发展资金和其他相关涉农资金余万元,统筹用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比如,盆形村申请财政扶贫资金万元建成黄蜀葵烘干房加工车间,申请万元入股绿梅产业基地;凌安村申请万财政扶贫项目资金建设凌安茶叶展销中心,争取合肥市委组织部专项产业发展扶持资金35万用于发展紫菊等特色产业;福兴村申请万元扶贫资金用于发展中草药种植;黄屯社区申请万元贫困村产业发展资金建设农产品综合交易中心,争取30万贫困村“一村一品”奖补发展毛竹等特色农产品,申请30万扶贫资金建成果蔬茶扶贫产业园;高山村争取万国家经济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扶持资金建成夹板石游客接待中心,申请财政扶贫项目资金万入股扶贫产业园。二是加大镇级扶持力度。结合我镇实际,制定出台了《关于印发龙桥镇年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龙办发[]7号)文件,在市、县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补助的基础上,加大镇级政策扶持力度,镇财政配套万元专项基金全力保障乡村产业发展,助力村级集体经济壮大和群众增收,重点扶持村(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发展现代特色产业。年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发展绿梅0亩、黄蜀葵亩、中药材紫菊等亩。实施凌安农产品加工展销中心、福兴中药材烘干房、盆形黄蜀葵烘干线及包装车间、黄屯社区农产品交易综合市场4个产业扶贫项目,总投资万元,预期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60余万元。拟整合省市扶持壮大集体经济奖补资金万元(凌安村省级奖补50万元、市级奖补35万元,盆形村省级奖补50万元),用于产业扶贫项目功能完善和产能提升。盘活村级集体资产,发展乡村产业。年整合凌安村、盆形村废弃村部和小学,盘活村级集体建设用地11.4亩,用于乡村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三是强化产业技术指导。定期召开各类别人士专项座谈会议,分析研究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的方法与思路;积极对接产业科研机构和上级农业技术主管部门,加强技术培训、经营培训,抓好全镇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实用技术人才培养。通过加大对产业和专业合作社的技术指导、资金扶持、政策保障,切实为村两委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排忧解难。
组织各类人员参加黄蜀葵种植技术培训现场会
强化资源利用
深入推进农村变资源为资产、变资金为股金、变农民为股东,盘活村级集体资源、流转农户闲置土地、鼓励村(社区)以“四议两公开”的形式将闲置办公用房、废弃学校等不动产、通过租赁经营、合作经营、股份经营获取收益。一是盘活各项资产资源。盆形村、凌安村整合废弃村部和小学等闲置资产,盘活村级集体建设用地11.4亩,用于发展乡村产业;凌安村以村级合作社入股、对外发包、大户租赁等形式整合零散茶农20余户,茶园0亩;盆形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流转农户亩闲置土地发展绿梅(黄蜀葵)产业,通过技术引导,示范带动余农户参与,形成近千亩绿梅、黄蜀葵产业基地。二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龙桥镇目前培育农业企业17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8家、家庭农场家、生产大户50余户。各村均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以合作社统筹选种、育苗、栽植、管理、收购、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尊重市场规律,规范化运营,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标准化、科学化、规模化水平,切实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市场竞争和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三是带领群众增收致富。通过大力推动村级特色产业发展,全镇初步形成盆形村绿梅(黄蜀葵)、夹板村稻虾(藕虾、虾蟹)、福兴村中药材和凌安村茶叶(黄蜀葵、紫菊)4大特色农业产业板块,共流转土地约户(其中贫困户户)、户均增收约元,带动就业约人(其中贫困人口人)、人均增收约0元,增加村集体经营收入余万元。
贫困户在凌安村茶园采摘茶叶
强化产业提升
年全镇在打造绿梅(黄蜀葵)、稻虾(藕虾、虾蟹)、中药材和茶叶(黄蜀葵、紫菊)4大特色农业产业板块基础上,继续巩固产业先发优势,促进产业提升。一是扩大特色产业规模。依托盆形村建设现代化绿梅(黄蜀葵)特色产业基地为示范,辐射带动全镇其他村(社区)共同发展。截至目前,全镇已栽植绿梅0亩,黄蜀葵1亩;完善夹板村、高山村龙虾生产基地经营运作模式,稳定稻虾综合种养0亩;福兴村中草药在亩射干和桔梗种植基础上,新增种植牡丹、菊花、芍药、前胡、板蓝根等中草药,种植面积扩大到亩,形成产业集聚。二是打造特色产业品牌。培育出一批以种养为基础、以加工为纽带、以商贸物流为支撑的产业形态,塑造出金盆山绿梅、黄蜀葵、黄陂湖大闸蟹、“金颗状元”虾田米、寨基山毛峰等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品牌,建成龙头带动、机制创新、要素集聚、优质高效、绿色发展的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集聚区,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助力。
在黄蜀葵产业基地进行采摘
编辑:张莉兰、王婧
审核:夏柱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