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安徽时强调,要把防止因疫因灾致贫返贫摆在突出位置,坚持精准扶贫,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
经历了这场百年不遇汛情的合肥,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为目标,因地制宜采取各项措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请听记者丁大卉的报道:
早上7点左右,记者在庐江县龙桥镇夹板村黄蜀葵种植基地看到,满眼的花海,成片淡黄色的黄蜀葵竞相绽放,散发出阵阵清香,早起采摘的村民通过肩挑、车运的方式把刚采下来的黄蜀葵花送往设在田头的收购点。村民黄世法和老伴说
夹板村是一个山区村,往年以种植旱作物为主,经济效益不高,产业扶贫缺少抓手。年,他们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引进黄蜀葵种植项目,以扶资金注入,以村集体经济形式成立夹板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通过流转村民手中的土地,走“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
黄蜀葵种植当年就在夹板村发展开来,并带动周边10个村加入黄蜀葵种植,龙桥镇在两年内种植面积扩大到亩,每年采摘期近3个月。龙桥镇夹板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理事长夏林
龙桥镇农技站站长卢限东
龙桥镇人大主席吴红兵说,今年虽然灾情严重,但是,全镇上下牢记总书记嘱托,脱贫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
黄蜀葵这朵“扶贫花”同样绽放在庐江县盛桥镇神墩村。洪水退去,生产自救脚步加快。盛桥镇神墩村依托黄蜀葵种植扶贫产业基地,开展稳岗就业专项行动,开发公益性岗位,强化就业扶贫载体帮扶,不让一个贫困户出现返贫、致贫。
今年64岁的脱贫户龙发芝老伴去世,孩子们不在身边。因洪涝灾害,家里收入也降低了。村干部及时上门,给她安排了公益岗位。
产业是脱贫“硬核”。在长丰县罗塘乡花塘村,特色蔬菜——芦笋成了当地的脱贫法宝。
走进罗塘乡花塘村王坝村民组贫困户朱庆水家的大棚,一畦畦翠绿的芦笋映入眼帘,刚冒头的芦笋粗壮挺拔,留作种苗的芦笋枝繁叶茂,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此时朱庆水正在采收垄上“钻”出来的嫩茎,准备第二天市场销售。朱庆水
今年63岁的朱庆水多年前身患胃癌,因病致贫。年,他在镇村的帮助下,投资近两万元,开始尝试大棚种植芦笋。如今6年过去了,小小芦笋不仅成为当地市场的“抢手货”,良好经济效益让朱庆水一家成功脱贫。朱庆水
芦笋种营养丰富,号称“蔬菜之王”。朱庆水告诉我们,芦笋第一年种下,第三年起开始采收芦笋,每年可以采收3次嫩茎,每次采收40天左右,产量也是一年比一年高,而一棵小芦笋生长期达15-20年。由于当地以前很少种植食用这种蔬菜,一开始朱庆水种植出来的芦笋在市场很少问津,不过这两年却供不应求。朱庆水
种好小芦笋,脱贫奔富路。罗塘乡党委副书记汤善兵告诉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来安徽考察,对脱贫攻坚十分关心,提出了殷切期望。他们将牢牢记在心底,他们会继续在巩固脱贫成果上下功夫,为脱贫攻坚继续奋斗。汤善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