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哪间医院疗效好 http://www.wxlianghong.com/
罪从心起将心忏
心若灭时罪亦亡
心亡罪灭两俱空
是则名为真忏悔
“开篇故事”
北齐天平年间,有一居士,四十多岁,前来礼拜禅宗二祖慧可。他说:“弟子身缠疾病,请和尚为我忏悔罪孽。”
慧可说:“拿罪孽来,我替你忏悔。”
居士考虑了很久,说:“我觅求罪孽而不可得。”
慧可说:“我已为你忏悔完了,你当皈依佛、法、僧三宝。”
居士听了慧可的话,说道:“今天见到和尚,知道僧是什么,但还不清楚什么是佛,什么是法。”
慧可说:“是心是佛,是心是法,佛、法无二。”
居士说:“我明白了,罪孽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这就正如人的本心一样。”
居士有这样的见解,很得慧可赏识,便为他剃度,取名“僧璨”,就是后来的禅宗三祖僧璨大师。
佛法开示
我们的心如果动一个善念就是佛,动一个恶念即为魔。罪孽不管什么罪,不在外,不在内,也不在中间,在哪里?在你的思维中,在你的起心动念之中。觉察自己的起心动念,一旦有不好的念头生出,以忏悔之心修正,将其彻底清除,方能清净罪业,修成道果。
忏悔有理忏与事忏,佛教讲“一切唯心造”,一念善则善,一念恶即恶。理忏的道理就是“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亡时罪亦空,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心空则罪消,但此理过于高妙,没有特别的佛教修养功夫和僧璨大师那样的慧根不能得。
佛教通常所说的忏悔是事忏,事忏乃是按一定的修忏法以忏除罪业的佛教活动。汉地通行的忏法有两类:一类是集诸经法义,忏悔罪过;一类是依教义修习止观的行法。
据佛教史载,最早的忏法是刘宋时代出现的药师行事。《药师忏》是一种专为消灾延寿的法事,《梁皇宝忏》则是中国佛教忏悔仪式中出现较早也流行最广的一种佛事活动。除《梁皇忏》外,比较通行的还有《万佛名忏》和《慈悲水忏法》。
欲为忏悔时,当生发七种心:
一、大惭愧心
我与释迦如来,同为凡夫,今世尊成道以来,已经劫数,我犹轮转生死,无有出期,以此为惭愧也。
二、恐怖心
我等凡夫身口意之业,常与罪相应,以此因缘,命终之后,应堕于地狱畜生饿鬼,受无量之苦,以此为恐怖也。
三、厌离心
我等于生死之中,虚假不实,如水上之泡,速起速灭,往来流转犹如车轮。此身为众苦所集,一切皆不净,以此为厌离也。
四、菩提心
欲得如来之身者,当发菩提心,救度众生,身命财无所吝惜也。
五、冤亲平等心
于一切众生,无冤无亲,起慈悲,无彼我之相,平等救度,以此心为忏也。
六、念报佛恩心
如来往昔在无量劫中为我等故,修诸苦行,如此恩德,实难酬报,须于此世,勇猛精进,不惜身命,广度众生入于正觉,以此为念也。
七、观罪性空
罪性本空,无有实体,但从因缘颠倒而生。可知罪之性,非内外,非中间,本来为空,故罪亦无有,以此为观也。
忏悔最神奇的功效就在于化解,生命中一切的苦都是可以转化的。你学的知识越多,对自性觉知得越深,你内在的自我安全感也会趋稳。很多人都是历经无明的阶段,做了许多蠢事错事,受尽各种苦痛折磨,才慢慢醒悟,通过忏悔,将苦痛与自责转化为生命中的恩典。
-END-经云:人能自度,转相拯济。至心求愿,积累善本。虽一世精进勤苦,须臾间耳。后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永拔生死之本,无复苦恼之患。寿千万劫,自在随意。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