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甘子(摄于广西中医药大学药植园)
_本品为大戟科植物余甘子的干燥成熟果实,系藏族习用药材,又称“庵摩勒”,始载于《唐本草》,因其“味初食苦涩,良久余甘”,故名“余甘子”。冬季至次春果实成熟时采收,去杂、干燥入药。
NO.1前人经验
1
唐?苏敬?《新修本草》记载:“(庵摩勒)味苦、甘,寒,无毒。主风虚热气。一名余甘。生岭南交、广、爱等州。树叶细,似合欢,花黄,子似李、柰,青黄色,核圆作六、七棱,其中仁亦入药用。”
2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庵摩勒)甘,寒,无毒。主治:风虚热气(《唐本》)。补益强气。合铁粉一斤用,变白不老。取子压汁,和油涂头,生发去风痒,令发生如漆黑也(藏器)。主丹石伤肺,上气咳嗽。久服,轻身延年长生。服乳石人,宜常食之(李珣)。为末点汤服,解金石毒(宗奭)。解硫黄毒(时珍)。”
余甘子(照片由湘中大本草联盟卓老师提供)
_NO.2.1功效主治
余甘子,甘、酸、涩,凉。归肺、胃经。主要功效有:清热利咽,清热凉血,生津止咳,消食健胃。
1
清热利咽:本品酸甘性凉,入肺、胃经,可清热利咽,适于风热犯肺之咽喉肿痛。
2
清热凉血:本品还可清热凉血,适于热入营血而迫血妄行之出血、血瘀病证。
3
生津止咳:本品酸甘而涩,入肺经,既可清热生津,又可敛肺止咳,宜于邪热灼伤肺津之咳嗽、口干。
4
消食健胃:本品酸甘化阴,入胃经,可消食健胃,宜于胃阴不足之食少腹胀。
用法:15~30g,煎服;多入丸散服。
余甘子(摄于福建中医药大学药植园)
_____现代药理研究
____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余甘子含黄酮类、生物碱类、甾醇类、酚类、有机酸类、维生素、氨基酸、蛋白质和微量元素等成分,有抗氧化、抗病原微生物、抗肿瘤、抗突变、抗主动脉粥样硬化、抗疲劳、抗衰老、保肝、抗炎、降血糖、调血脂等药理作用。
余甘子(摄于福建中医药大学药植园)
_NO.3参考资料
张廷模.临床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8.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年版.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冉先德.冉氏释名本草[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4.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01.
潘慧清,朱平,魏学明,张樱山,刘海龙.藏药余甘子研究概况[J].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36(02):84-88.
音频:孙颖
图片:山人文字:山人
欢迎大家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