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幼仔死亡多在1-10日龄,其死亡数占幼仔总死亡数的70%-80%;在断乳前后的10天内,其死亡数占幼仔总死亡数的15%-20%;育成期的死亡数仅占幼仔总死亡数的5%-10%。分析其死亡原因,大体上是饲养管理、疾病、遗传、营养等因素造成的。针对这些因素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可大大提高幼仔的成活率。
下面我们就详细的说一说。
一、饲养管理方面的因素
1、母兽叼仔和食仔
原因:
母兽产仔期突然受到意外的惊吓、饮水不足、不当的检查幼仔而将异味带到幼仔身上、生人进人产区或出现特殊刺激,都会引起母兽叼仔、食仔的应激反应;有的母兽缺奶,幼仔吃不饱,嘶叫不停或反复、频繁地吮乳,也会引起母兽情绪烦躁不安,进而引起叼仔、食仔。
预防措施:
①要在母兽幼龄期开始坚持长期驯化,使之不怕人;
②怀孕后期给予充足营养,避免缺奶;
③产仔时要尽量避免陌生人和突发事件刺激,要为母兽创造安静、舒适的饲养环境;
④检查产仔情况时轻手轻脚,最好戴上一次性手套再触摸幼崽。
2、幼仔脐带缠结
原因:
由于母兽产仔多、产程长而无力断脐,常出现未断掉的脐带将幼仔的脖子缠上,甚至被缠死。
防止措施:
幼仔出生后6-8小时,要进行第1次必须的检查,发现后要及时将其断掉,并做消毒处理。
3、幼仔吃不到奶
发现幼仔吃不到奶时,要检查母兽乳房周围的毛被是否已被拔掉;如果没有拔掉,可人工拔掉,使之露出乳头,便于幼仔哺乳。若母兽没奶,可在幼仔吃到初乳后进行寄养,寄养时选择生产日期接近、母性好的母兽。
4、幼仔冻死
原因:
幼仔冻死多为窝室保温低,或母兽母性不强、不护理幼仔造成的。
预防措施:
要在产前一次性地将窝室垫好保温的软草,使窝室内小气候温度保持在15℃以上,母兽腹下温度达到30℃左右。
5、产后饮水
母兽产后要保证有充足的饮水,避免因母兽饮水不足造成的咬仔。
6、保证幼仔采食量
幼仔出生三周后,食量一天比一天大,母兽奶水开始供不上幼兽,为避免仔兽采食量不足引起发育不均和争食打架造成损失,在适当的时候给补饲代乳料。
7、保持窝室清洁卫生
幼仔采食后,母兽便不再为其舐食粪尿,母兽会经常往窝室里叼饲料,造成窝室污秽不沽。因此,要随时清除粪便、剩食和潮湿的杂物,保持窝室干燥、清洁,避免疾病的发生。
二、疾病方面的因素
1、细菌感染
10日龄以内的幼仔,多因窝室不洁、子宫内感染或垂直感染,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附红细胞体、空肠弯曲菌等细菌通过脐带、吮乳、母子接触而被感染致病,以腹泻为主要症状,可引起死亡。
预防措施:窝室在产前清洗,用喷灯火焰消毒。
治疗方法:可用庆大霉素滴入幼仔口中,每日2次,连用3-5天,给母兽肌肉注射也有效。
2、幼仔螨虫病
由母兽传染而致病。
治疗方法:待小兽能吃食后,给母兽注射伊维菌素、阿维菌素或多拉菌素等驱虫药驱虫,同时在饲料中微量添加驱虫药;到分窝时用驱虫药水给小兽洗澡,并给幼兽注射适量驱虫药。
3、幼仔消化不良和胃肠炎
幼仔3-4周龄时,母兽乳汁量明显下降,品质也较低劣,已满足不了幼仔快速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此时幼仔开始采食饲料,然而此时因幼仔胃肠机能还不十分健全,对这一新的饲料突变还很不适应,所以常引起消化不良或腹泻,也可因食量过大、饲养环境不卫生、饮具和食具不洁、幼仔误食剩食和粪便而被细菌感染致病。
预防措施:母兽产仔后,即在饲料中按2%的比例添加肠健康,可达到理想的预防效果;小兽补饲代乳料时应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的原则,同时要避免幼仔吃剩食和粪便,搞好环境卫生。
治疗方法:
用环丙沙星肌肉注射,每日2次,注射2-3天;用黄连素0.5mL、VB10.5mL肌肉注射,每日1次,注射3-5天。
4、急性胃扩张
胃扩张(涨肚)是幼仔采食了大量饲料或食入了变质饲料,加上运动量不足造成的。
治疗方法:发病后要尽快抢救。在针刺放气后,将鱼石脂1g、95%酒精5mL,加水15mL、石腊油(食用油也可以)10mL、普鲁卡因50mg及10%稀盐酸5mL注入胃内,待症状缓解后,禁食24小时,然后喂给流食,即可康复。
三、遗传方面的因素
近亲繁殖使一些有害的隐性基因纯合而出现幼仔畸型、生命力低等现象,多在10日龄前死掉;例如吉林白貉与吉林白貉个体间交配,尽管3代之内没有亲缘关系,也会出现基因纯合的后代,从而导致约25%的幼仔于妊娠期死于胚胎,幸存的个体会在出生后5日龄内死掉。
因此,3代之内有亲缘关系的个体间不能选配,以避免因近亲交配出现不良基因纯合而造成死亡,生产白貉最好的办法是让白貉与普通貉交配。
四、营养方面的因素
有许多幼仔的死亡都是由于母兽在妊娠期营养不良或营养不平衡、饲料种类单一或饲料变质造成的,例如死胎、烂胎、缺奶、佝偻病、红爪病等。因此,必须保证母兽饲料品质和营养需要,这是确保幼仔成活的基础。
使用科学的、正规、合格的宫胎期饲料,一般也很少发生幼仔死亡。
1、母兽缺奶
缺奶可使幼仔饿死。当发生缺奶时,可给母兽肌肉注射催乳素,每次50-μg,注射4-5小时后母兽即可产奶;如果配合使用地塞米松治疗,效果会更好。如果不见效,可于第2天重复肌肉注射1次。
还可用催乳片、母子乐口服,或用小剂量的垂体后叶素和地塞米松催乳。
对营养不良的个体,用猪蹄汤加蒲公英,或在饲料中增加乳、蛋、肉类饲料,也有催乳作用。
预防措施:保证妊娠期的营养需要、适当增加光照和运动。
2、幼仔佝偻病
幼仔佝偻病是由于配料中钙、磷不足或因VD缺乏而引起钙、磷吸收障碍的一种代谢病。该病可使幼仔生长发育受阻、消瘦和贫血、骨质松软变形,也可造成幼仔死亡。
治疗方法:可以用维丁钙(VD2)肌肉注射,每日1次,每次1mL(含VD2万IU、胶性钙0.5mL),连用5-7天。
预防措施:保证妊娠期和产仔泌乳期饲料中维生素D的给量,每只每日-IU,同时增加光照和运动。
3、幼仔红爪病
幼仔红爪病是Vc缺乏症,主要是在母兽妊娠期和产仔泌乳期Vc给量不足造成的。
治疗方法:将Vc注射液滴入幼仔口中,每天2次,每次0.2ml,连用3-5天。
预防措施:在母兽产前半个月和产后半个月的饲料中增加Vc给量,每只每日30-50mg。
以上就是常见的幼兽死亡原因和防治措施,有没说到的欢迎反馈。希望广大养殖朋友们多产、多活、多得、多卖、多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