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zsvr_0{padding-left:0.5em;padding-right:0.5em;letter-spacing:1px;}.bizsvr_2{font-size:15px;}.bizsvr_5{padding-left:0.5em;padding-right:0.5em;}.bizsvr_10{text-align:center;letter-spacing:1px;}.bizsvr_11{margin-top:10px;margin-bottom:10px;display:inline-block;border-radius:5px;color:rgb(,,);background-color:rgb(,,97);}.bizsvr_12{padding:5px10px;}.bizsvr_13{color:rgb(,,);font-size:16px;}.bizsvr_37{text-align:center;padding-left:0.5em;padding-right:0.5em;letter-spacing:1px;}.bizsvr_38{font-size:14px;color:rgb(,,);}.bizsvr_{color:rgb(,,);font-size:14px;letter-spacing:1px;}.bizsvr_{white-space:normal;}.bizsvr_{margin-right:auto;margin-left:auto;}.bizsvr_{width:px;vertical-align:top;line-height:30px;}.bizsvr_{outline:0px;}.bizsvr_{color:rgb(,,);font-family:微软雅黑;}.bizsvr_{padding-right:0.5em;padding-left:0.5em;white-space:normal;line-height:25.6px;text-align:justify;letter-spacing:1px;}.bizsvr_{padding-right:0.5em;padding-left:0.5em;white-space:normal;line-height:25.6px;}.bizsvr_{margin-bottom:-30px;}.bizsvr_{text-align:center;}
他是民国四公子之一,一生收藏珍品无数。为了收藏,他不惜散尽家财,最后却悉数捐献给国家。他是张伯驹——故宫藏画的第一功臣。他捐献给国家的最后一件国宝级文物,就是南宋杨婕妤的《百花图》。
毕生珍品,尽赠祖国
《百花图》卷,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件女性画家的作品,也是一件流传有绪的书画作品,曾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吴其贞《书画记》和张伯驹《丛碧书画录》。该画卷乾隆时期收入清内府,清灭后,爱新觉罗·溥仪从北京故宫将此画卷携带出宫,后辗转藏于长春市伪满皇宫小白楼内。年日本投降,溥仪仓皇逃亡通化,《百花图》也散失民间。
年,张伯驹从北京琉璃厂宝古斋购得此画。年,先生任吉林省博物馆副馆长期间,将这幅“最后的精神慰藉”捐赠给吉林省博物馆成为该院的镇院之宝。
今年北京故宫博物院承办的“张伯驹先生诞辰周年纪念展”中,吉林省博物院带来了16件真迹,皆为张伯驹当年捐赠给博物院的字画,其展台上的第一件展品就是《百花图》卷的真迹。
南宋杨婕妤《百花图》卷
绢本设色纵24厘米橫.7厘米
《百花图》卷是一绢本绘画,属于典型的宋代院体绘画。整幅画作绘有荷花、蜀葵等共计十七段,每段画一种花卉或景物,因而得名《百花图》。该卷所用绢质地柔和,质量上乘。绘花的画笔纤细精致,画法极像南宋画家马麟,而花卉之间偶尔出现的山水、海水和天空图景的画法,则更像马麟的父亲马远。画面采用双沟填色,花头背面染以白色衬托,显得厚重突出,正面叶用植物色,因植物色年久易变浅,故而色显得偏蓝,整体植物色变浅,导致轮廓墨线较为明显;叶的反面用三绿,整体以矿物色为基调,因而此画历经千年而色如新。被历代宫廷和大收藏家视为绝代珍品,张伯驹本人也对其加盖收藏印章。
右起依次为一“寿春花”,二“长春花”
右起依次为三“荷花”,四“西施莲”,五“兰花”
她是谁?杨婕妤,杨皇后,杨妹子?
《百花图》的书法和绘画部分均无款识和钤印,只在跋文中知晓作画人为“杨妹子”,其真正作者到底是谁,自明清以来就一直备受争议——有人说是杨婕妤,也有人说是宋宁宗的杨皇后,还有人说是杨皇后的妹妹杨妹子。
画卷拖尾处有明三城王朱芝垝[guǐ]的跋:“右《百花图》卷,乃杨婕妤画也。婕妤盖宋光宁时人,说者谓与马远同时,后以色艺选入宫。其绘事过人,自能题咏,每留传于人间。此其所画以寿中殿者也。予得于吴中好事家。今逢唐贤妃殿下千秋令节,敬献以祝无疆之寿云。”署“弘治丙辰三月吉日识”下钤“三城王图书”朱文方印一枚。清代书画收藏家梁清标也认定这是南宋女画家杨婕妤之画,并亲自为该画题名“杨婕妤百花图”。
杨婕妤是否擅画,画史上并无明确记载,但其书法流传甚多。传世南宋画院马远、马麟父子的画迹中,常有杨婕妤的题字。在马麟的《层叠冰绡图》中题有图名,并题诗云:“浑如冷蝶宿花房,拥抱檀心忆旧香。开到寒梢尤可爱,此般必是汉宫妆。”可见杨婕妤经常给他人画作题字。
右起依次为六“望仙花”,七“蜀葵”,八“黄蜀葵”
右起依次为九“胡蜀葵”,十“闇[àn]提花”,十一“玉李花”
“三个”女人一幅画
后来,张伯驹、启功、徐邦达、杨仁恺等书画鉴赏大家都曾对作者进行过考证。张伯驹论证道:“在杨次山为兄而冠以杨妹子之后,著有宫词十九首,世称杨后宫词。……又按厉樊榭《宋诗纪事》一百卷杨皇后诗在卷一中。而卷八十七有闺媛一门,共计十八家,如有杨妹子诗,亦不应遗落,亦可见杨妹子除杨皇后外,更无另一人也。”
张伯驹认为杨妹子便是南宋杨婕妤,即宋宁宗的皇后杨桂枝,也就是说三者实为一人。“杨妹子、杨婕妤、杨皇后”三者之间的关系,其实是这样的:
“婕妤”,乃宫中女子官职的一种称谓。据上引宋史,杨皇后曾被册封过“婕妤”。《宋史·后妃传》载:“恭圣仁烈杨皇后,少以姿容选入宫,忘其姓氏。或云会稽人,庆元元年三月封平乐郡夫人。三年四月进封婕妤。有杨次山者,亦会稽人,后自谓其兄也,遂姓杨氏。”从这段记载可以看来,杨皇后曾为“婕妤”,但显然没有妹妹。因杨次山为兄,故以“杨妹子”自称。再根据画中题诗的年份等线索来推断,“杨妹子,杨婕妤,杨皇后”均指一人。由此可见,张伯驹先生等人的推断,似乎最具可信度。不过,此事一直到现在仍是个谜。
画卷前段下方小字题有“四月八日”,据考宋史得知,此为南宋理宗赵旳[dì]的皇后谢道清(此时杨皇后已为太后)的生日,故知此卷是为谢道清祝寿所作。
右起依次为十二“宫槐”,十三“三星在天”,十四“旭日东升”
右起依次为十五“桃花荷花”,十六“海水”,十七“瑞芝”
杨婕妤用恬淡的思想,以南宋时期的院体画风与面貌,展示了大自然中万物欣欣向荣、百花争艳的景象,给人一种清新宁静之感。抛开杨婕妤的真实身份,就《百花图》卷本身而言,其价值都是无与伦比的。它填补了我国女性在绘画史上的地位和成就,让后人看到了古代女性才华横溢的另一面,可喜可敬。
往期精彩回顾:
杜牧|左手青楼,右手朝歌
世情
不讲道理的人,你就当他是一只蚂蚱
茶事
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
无言,大智
丁香花诗案
在清朝写诗,也要防着狗仔
欢迎读者转发至朋友圈
也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图片、音频部分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文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国学和乐”原创,转载请注明
并联系和乐人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