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药,传统手工纸的不传之秘

纸药

在抄纸法中,纸药往往是最易忽视却又非常重要的一环,添加纸药是手工抄纸一项特有的工序,也是传统手工纸专有的名词。在很多产区,纸药常常被视作顺利抄纸的关键所在,犹如中药里的药引。尽管用量极小,加入纸槽后无影无踪,成纸上也看不出任何痕迹,但“没纸药,莫干活”的古训还是道出了纸药重要的作用。

许多人都对手工抄纸时堆叠的大纸饼在压榨后还能一张张分开叹为观止,这其中就有纸药的贡献。对于纸药复杂的化学机理,古时人们常常以各种传说和神秘的故事来诠释,一些人甚至将纸药视为手工造纸技术中的不传之秘,给纸药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加纸药

纸药的概念

简而言之,纸药就是手工抄纸过程中添加到纸浆当中的一类植物汁液的统称。通常是将猕猴桃藤、油杉根、毛冬青叶、仙人掌或黄蜀葵根等新鲜植物的茎、根、叶捣烂浸溶于水得到的粘性汁液(少数需要加热水煮),在抄纸之前混入纸浆当中搅匀。它不仅能使纸浆纤维在水中均匀悬浮,防止絮凝沉淀;还能延长纸浆在竹帘上的过滤时间,增加纸页的均匀度;更有助于压榨之后湿纸页的揭分,互相不致粘连。由于这类汁液常常具有明显的粘滑性,一些地方也称其为“滑汁”、“滑水”、“滑子”、“油水”。

一些学者将纸药称之为手工造纸中添加的植物性胶料,这种说法其实并不严谨,也容易跟现代造纸的胶料相混淆。“胶料”一词在造纸中特指胶矾、淀粉、松香胶、AKD等能够赋予纸张抗水性能的添加物,纸药显然并不符合这项功能,所以不应归于胶料的行列,它是传统手工纸特有的一种添加物。

纸药的发明

在史料当中,关于纸药的记载目前所知最早见于南宋周密的《癸辛杂识》,其云:

凡撩纸,必用黄蜀葵梗叶新捣,方可以撩,无则占粘不可以揭。如无黄葵,则用杨桃藤、槿叶、野蒲萄皆可,但取其不粘也。

造纸术发明于东汉,纸药的记载则到南宋才有,中间隔了多年,所以关于纸药的起源就成了造纸史中的一桩悬案。不同的专家学者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主要有两类意见:

以著名纸史专家荣元恺先生及日本学者山下寅次教授为代表的一部分学者认为纸药应起源于东汉,属于蔡伦发明造纸术的一部分。这一论点主要有三方面的证据:从现存的有关实物和史料记载来看,蔡伦时代以长纤维的麻和树皮为原料造纸,如果不添加纸药,纤维悬浮性较差,很难抄出均匀的纸页来。另外在年奥地利人威斯纳化验斯坦因在新疆发掘的中国唐代文书用纸时,发现纸中含有从地衣中提取的胶粘物质;钱存训先生也曾提到新疆发现的晋代古纸中含有地衣成分;斯文赫定和奥瑞斯坦的研究报告中亦有类似的表述。再者,中国的造纸术在晋代传入朝鲜半岛,又在公元年由朝鲜僧人昙征传入日本,而据日本学者考证,和纸以黄蜀葵作为纸药已有多年历史,至少在奈良时代北海道地区就已种植从中国引入的黄蜀葵供造纸所用。

另一派的观点以著名纸史专家潘吉星先生及方晓阳、樊嘉禄等科技史领域的专家为代表,认为纸药的发明应该在北宋或南宋时期。主要依据也有三点:首先宋代以来皮纸技术的成熟以及竹纸技术的大发展很可能跟纸药的使用有很大的关系。第二个重要的依据是撒马尔罕战役之后造纸术西传,但纸药却并没有一块传出去,表明当时可能还没发明纸药。另外目前所有的手工纸产区当中,的确有不使用纸药的案例,如果造纸术发明伊始就包括纸药,大家应该都用才对。

两方面的观点仔细琢磨都有一定的道理,当然也还都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譬如有学者指出新疆古纸中的地衣成分很可能是跟淀粉类似功能的施胶剂,和纸使用黄蜀葵也可能是后来才从中国引入。另一方面也有学者认为西传的造纸术可能源自不用纸药的产区,或者是撒马尔罕一带当时没有合适的纸药植物,导致相关技术在传播中遗失。反正各方面都有一定的道理,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还是暂且存疑好了,期待以后能出现更多的证据吧。

有些朋友总觉得一个问题存疑就有点不甘心,非得有一个确切的答案才踏实。其实存疑又何尝不是一个答案,就像薛定谔的猫,非此非彼也是一个客观状态。

山胡椒叶

纸药的功能

近年来随着相关科学研究的深入,国内外学者对于纸药的功能和作用机制进行了有效地揭示。综合各方面的研究结论,纸药在手工抄纸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悬浮剂。纸药添加到浆料当中,最明显的作用就是能够使纤维在水中均匀悬浮,不至于快速絮凝和沉降。在抄纸之前,常常需要通过划槽将纸浆搅拌均匀,这样才能抄出平滑匀整的纸页,如果不加纸药,纤维很快又会絮凝沉淀,需要不断地划槽搅拌才能维持浆料均匀的状态。纸药的加入使纤维在水中能够更长时间地保持均匀悬浮,有利于抄纸工作的顺畅进行。尤其是一些长纤维和比重较大的韧皮纤维,如果不添加纸药极易发生絮聚和沉淀,很难抄成均匀的纸页。另外由于纸药提供的粘性,延长了浆料在竹帘上的滤水时间,便于抄纸时打浪的操作,使纤维均匀分布。

要想抄的匀,纸药不可少

揭分剂。纸药的另一个重要的作用就在于湿纸叠在经过压榨脱水变成大纸饼之后,还能一张张揭开,互相不致粘连。由于抄成的湿纸页是一张张摞在一起,上下纸页之间原本就少有纤维交织,这是手工纸能够揭分的重要原因。富阳的元书纸不加纸药也能揭开,正是这个缘故。只不过在添加纸药以后,又大大提升了纸页的揭分性能,尤其是对一些长纤维的纸张而言,这一作用更为明显。如果不加纸药或者纸药的浓度不够,一些长纤维纸张很难顺利揭分。

由于纸药技术并没有西传进入欧洲,欧洲的手工纸在后来跟中国手工纸呈现完全不同的发展状态。纸药的加入使得中国手工纸能够越做越薄,乃至薄如蝉翼;而欧洲手工纸却越来越厚。由于没有纸药这种高科技,他们抄出的湿纸页必须用毛毯或厚布一张张隔开,显得繁琐而低效。

揭纸是个技术活

也有一些学者发现添加纸药的纸张在压榨过程中具备更好的承压性能,不至于被压花压溃,这一特性可能跟粘性的纸药所提供的湿强度有关。当然,如果湿强度的说法成立,那较好的湿强度同样也会使揭分更加容易,说来说去这些属性都是相辅相成的。

除了前面提到的功能以外,纸药还有一项重要的特性,即在加热之后能够分解,准确说应该是水解。这一过程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一些粘性较高的纸药如冬青、山胡椒叶必须经过水煮以降低粘性才能适于抄纸。另一方面在纸饼榨干后,经过烘烤及淋热水(宣纸的套路)等操作能够使纸药失效;或是在湿纸页上墙焙干的过程中,纸药粘性自动消失。最后的目的都是避免纸药残留对纸张墨色的负面影响。

纸药的种类

跟造纸原料的多样性一样,我们的先辈们最善于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各个产区纸药的种类纷繁多样,使用部位不尽相同。即便是同一家纸坊,也常常会随季节选用不同的植物制作纸药。前些年有学者做过统计,叫得出名字的至少就有三四十种,叫不上名字的就更多了。由于纸药具有很强的地方性,土名字不少,譬如最常见的猕猴桃藤,一些地方称羊桃藤,还有地方叫毛冬瓜,单把纸药的问题统计清楚,就不是件容易的事儿。本回只拣几种常见的纸药简单聊聊,不常见的那些就不细说了。

猕猴桃藤。又叫羊桃藤、洋桃藤、毛冬瓜,一般是采野生的中华猕猴桃的两年生鲜茎,经切断、捶捣、水浸得其汁液,采集期约为10月~4月。由于是鲜用,久存会使粘性下降,一般现采现用,即便沙埋保鲜也不宜超过一月。羊桃藤汁常被认为是抄制宣纸最好的纸药,粘性适中,利于墨色。不过由于资源有限,并非所有的宣纸都用这个,仅是一些高端品种和古法宣纸才可能真拿这个抄纸。其他产区也有使用羊桃藤的,像江浙、铅山、浏阳有时也用,毛冬瓜就是铅山一带的叫法。

野生猕猴桃

毛冬瓜

杨桃藤浸出汁液

黄蜀葵。为锦葵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跟很多人喜欢吃的秋葵是近亲,富含粘滑的汁液。一般在秋冬季节挖黄蜀葵的块根,捶破切碎后用水浸出汁液抄纸。黄蜀葵用作纸药的历史非常悠久,《癸辛杂识》所载即为黄蜀葵,不过捣的是其梗叶。由于黄蜀葵受季节限制较大,国内使用范围并不特别广泛,朝鲜及日本使用黄蜀葵较多。

黄蜀葵

冬青叶。包括毛冬青、铁冬青叶,一些地方称之为蓝叶、楠叶、榔叶,在福建、湖南等地使用较多。采其叶片用水煎煮,然后去掉上层绿色组织,将肉质层捣碎滤出粘液抄纸。

冬青叶

铁坚杉根。为松科的铁坚油杉的根部,松柏类还有一种三尖杉也可用作纸药,都是取新鲜根部捶捣水浸,制取汁液抄纸。由于铁坚油杉的根比较粗壮,如山药一般,江西铅山一带常称其为“水卵虫”。

水卵虫

仙人掌汁。在西南地区使用较多,一般是采野生仙人掌的掌状茎干,经捶捣后水浸制取汁液,加入纸槽当中混匀抄纸,云南的腾冲纸即以仙人掌汁作为纸药。

聚丙烯酰胺。又叫合成纸药、化学纸药。由于天然纸药大多都存在季节限制以及难以保鲜的问题,部分纸药在使用时还需加热水解,制取过程较为复杂,供应量和质量稳定性都无法有效保证,寻找合适的替代品成为大规模生产必须解决的问题。50年代时,日本学者发现植物纸药的结构中都含有一种乌龙酸基,之后试制出第一代合成纸药——聚氧化乙烯,这东西效果不错,但存在一个问题,容易起泡沫,影响抄纸质量。后来又开发出了聚丙烯酰胺,其中阳离子型的聚丙烯酰胺在现代造纸中常被用作增强剂和助流助滤剂,而阴离子型的聚丙烯酰胺由于能使纤维悬浮,可以代替植物纸药用于手工纸的抄制。目前市场上大多数书画纸、常规宣纸和其他规模化生产的手工纸,基本都用上合成纸药了,效果也挺好的,不仅能具备纸药的功能,干燥之后还能增加纸张的强度。

聚丙烯酰胺

往期文章链接

荡帘抄纸,水深火热凝成玉骨冰肌

一帘一纸,浇纸法怎样制成一张手工纸

关于“开化纸”的一点发现

舂捣臼碓打,碾踩捶切砸,手工纸打浆的十八般兵器

纯碱or烧碱,手工纸蒸煮都有哪些新套路?

喜欢传统手工纸就分享到你的朋友圈吧

长按,识别







































医院可以治疗白癜风
银川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shukuia.com/hkyx/21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