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一直被认为时时刻刻都在参与体内钙和矿物质平衡的调节,维生素D不足导致的佝偻病,俗称“缺钙”,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营养缺乏症之一,严重影响婴幼儿的健康成长。
患病原因
户外活动少的宝宝,日照不足,体内内源性的维生素D生成减少。
早期新生儿体内维生素D的量与母体的营养状况及胎龄有关。母亲妊娠期维生素D营养不足,如母亲产重营养不良、慢性腹泻、以及早产、双胎均可使得婴儿体内贮存不足。
食中维生素D摄入不足,每天摄入的天然食物中维生素D含量低于儿童的需要。
生长速度快,维生素D需要量增高而致维生素D相对不足。
胰、肠疾病、胆道和淋巴管梗阻史等,导致维生素D吸收不良;肾肝功能不好,影响维生素D的活化。
其他疾病:抗惊厥药物干扰维生素D的代谢;糖皮质激素拮抗维生素D对钙的运转;癫痫和慢性肾脏病患儿如不补充维生素D易患佝偻病。
临床表现
1.初期:多数从3个月左右开始发病,此期以精神神经症状为主,患儿有睡眠不安、好哭、易出汗等现象,出汗后头皮痒而在枕头上摇头磨擦,出现枕部秃发。
2.激期:除初期症状外,患儿以骨骼改变和运动机能发育迟缓为主。因肌肉韧带松弛无力,学会坐、站、走的年龄都较晚,两腿无力容易跌跤。出牙较迟,牙齿不整齐,容易发生龋齿。大脑皮质功能异常,条件反射形成缓慢,患儿表情淡漠,语言发育迟缓,免疫力低下,易并发感染、贫血。
3.恢复期:经过一定的治疗后,各种临床表现均消失,肌张力恢复,血液生化改变和X线表现也恢复正常。
4.后遗症期:多见于3岁以后小儿,经治疗或自然恢复后临床症状消失,仅重度佝偻病遗留下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
如何预防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预防从围产期开始,1岁内婴儿为重点,持续到3岁。
1、孕妈妈应多做户外活动,妊娠中晚期应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预防先天性佝偻病。
2、新生儿期尽早开始户外活动。
3、足月婴儿,生后两周开始口服维生素D剂;早产、双胎的婴儿,出生后开始口服维生素D剂。
4、预防营养性佝偻病除了补充维生素D剂,还需补充钙剂,3月内母乳喂养儿可不用另给钙剂,但人工喂养儿及3个月后母乳喂养需每天补充钙剂。
5、3岁后儿童,要多进行户外活动,如奶类摄入少,日照不足,需给予预防量的维生素D和钙剂。
文章内容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纯属分享需要,如有侵权请后台留言联系!谢绝恶意骚扰!
健康贴阅读
宝宝过敏性鼻炎你注意了吗?
女性内分泌失调?你知道有什么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