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玲红色张圩采风作品选之十红色张圩

红色张圩

作者:李玉玲

我们沭阳县有一个镇,它的名字叫张圩,张圩镇在我的记忆中,它是偏僻的,落后的,荒凉的。其实那只是以前的张圩,也是以前张圩的表面现象。如果你真正的走近它,了解它,你会大大的发现,深深的被震撼,原来张圩如此厚重,厚重得使每一个人都想呐喊,都想呼唤,都想为被鲜血染红的土地大声高歌。

我有幸参加这次活动,才使一个无知的我更好更多的了解张圩。我们在县领导带领下,在张圩领导的讲解下,慢慢地知道:这个张圩镇的陈圩村,是新四军革命过的根据地。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十九个根据地其中之一,是真正的红色革命老区。

讲解员还特别讲到一位最可敬的革命先辈,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担任过中共苏皖区党委书记、中共淮海区党委(地委)书记的金明。在晚年不顾年迈体弱,千里迢迢重返苏北寻访当年足迹。还担任了“老区张圩希望工程”顾问,年3月5日金明老前辈在北京病逝,遵照老人家的遗嘱,他的骨灰被敬洒在清澈的六塘河中,这可歌可泣可敬的革命先辈,把自己最光辉的一生奉献给了这片深情的土地。

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这片红色热土的淮海大道上,一边走一边望:瞧!路边一个个鲜活的革命先烈铜像在岁月的洗涤中越洗越亮。他们有的怒冲冲地拿着枪;有的雄赳赳气昂昂地背着炸药包;有的手拿着喇叭仰天吹号;有的手握战刀视死如归。

一排排白色的民房墙壁画着一个个新四军战士英勇无畏的战斗场面:扛枪的,挥刀的,冲刺的,骑马奔跑追杀的……人们只要见到,就立马想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边上一面面鲜红的党旗亮着闪闪的红星,再边上是新四军歌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谱。

再向前望,高高的院墙上有个椭圆形的门,大大的门头写着红色的字《国泰门》国泰门旳广场上,一根亮闪闪的银柱上,五星红旗高高飘扬。我们还走进淮海区军政大礼堂,在悲壮雄厚的歌声中回到那个烽火连天的抗日年代。陈毅老总,刘少奇主席,黄克诚,刘瑞龙,刘震,金明,扬纯等革命前辈以张圩为淮海战区中心。他们依靠当地干部,发动群众,扩大抗日武装,率领淮海抗日军民同日寇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刘胡兰式的女英雄王华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从大礼堂出来,我的心情沉沉的,酸酸的!心中有一种莫名的激昂与悲壮。

现在我终于理解张圩乡政府党委书记邵东升所做的一切:建桥,铺路,修河坡。还发动当地群众无偿出人出力,清杨絮,供绿苗。环卫工成了建设红色张圩的主力军,他们起早贪黑奔忙在这片红色土地上,邵书记和他们同吃同住,还成了他们最亲密的朋友。为了感谢乡亲们浓浓的情谊,他杀猪宰羊谢乡亲,还专门把毛巾肥皂洗发精和草帽亲自送到乡亲们的手中,感动得乡亲们用最淳朴的劳动回报他!

一年多以来,红色张圩在县领导的指示下,在邵书记带领下,张圩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瞧!一座座精致的小桥,一行行垂柳,一条条悠长的水渠,水渠边一眼望不到边的黄蜀葵。绿油油的叶片上开着黄色的花,一群农人在有说有笑的采花儿。听讲解员说,这是国内单体种植黄蜀葵最大基地。黄蜀葵的花药用价值非常大,这是张圩乡政府与一家制药厂合作的最大项目,产业加工一条龙,它为张圩人民带来更多的收益。

我们还在高高的凉亭合影留念,极目远望绿油油的万顷黄蜀葵间有一块又高又大的广告牌上写着《红色热土,圩里张圩》那鲜红的几个大字在灿烂的阳光下金光闪闪。蓝蓝的天空下,几只鸟儿在自由自在的飞翔。一两只白鹭在水渠边慢走。一时间,我好像旁若无人似地在仙境里悠闲地漫步,任美妙的思绪在天空中飞。朋友的一声轻唤使我快速的回到现实,我情不自禁言不由衷地感慨:

有这样一群有能力有担当有作为的好领导作为沭阳张圩的领路人,张圩的明天定会像阳光般光辉灿烂,张圩乡政府和人民火一般的热情传承老区革命精神,以身作则激励着教育着影响着年轻一代,把革命思想,英雄战歌,军民一家亲的优良传统挥洒在这片火红的热土上,这是张圩人民的福,也是沭阳人民的骄傲啊!

站在这片厚重的土地上,望到的看到的听到的还有那么多那么多没来得及说,由于时间的关系,就到此打住吧!

我们坐在回去的大巴车上向亲爱的朋友挥手挥手再挥手,大巴车缓缓行驶,我们依依惜别这片终身难忘的红色热土,心潮难平,思绪万千……

李玉玲,女,年3月生,初中文化,家住沭阳县,美好家园98号楼,家庭主妇,从小爱好文学,出版过一部小说,《静静村庄》,曾在重庆纪实上发表过两篇小短文。人生格局,热爱生活,嫉恶如仇。

鲍宜龙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shukuia.com/hkyx/72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