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分享颜正华谈伤寒论中的加工与

“e诊所”不定期的整理国医大师的临床经验供大家学习参考,跟随名家,参悟中医奥妙。今天介绍的是国医大师——颜正华。

颜正华临床经验总结

理、法、方、药是中医治病的4个环节,环环重要,缺一不可。如果一名医生,仅精通医理,熟悉治则,能正确辨证立法,而对中药药性理论和常用中药的各个方面不熟悉,仅停留于一知半解,不能恰当合理地用药,就不是一个好医生。在五十余年的中药教学与研究中,颜教授对如何研究好中药学,促进中药学学科发展,有一些体会。

(一)开阔思路,高屋建瓴

1.多种学科合作研究中药学

中药学古称本草学,从汉代《神农本草经》问世形成一个学科以来,经过两千余年的发展,现已形成一个内容丰富的大学科。这个大学科除主含临床中药学外,还涉及中医基础与临床各学科、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生物学等,欲要研究发展它,单凭某一学科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再者,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各学科之间常常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单靠某一个学科,很难将研究深入进去。鉴于此,我认为要放开眼界,多学科联合研究中药。只有这样才能将中药研究不断推向深入,提高到新水平。

2.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研究中药

自古以来,人们研究中药的性能,基本是用宏观的手法。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已经认识到,单纯应用宏观的方法研究中药的效能,很不完善,不能完全揭示药物之所以具有某种或多种效能的真谛。欲彻底了解其真谛,知其所以然,就必须打破这种研究模式,用新的思路进行研究。即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这是一条成功的经验,是继续深入研究中药的必由之路。

此外,单味药研究与复方研究并首,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进,药性理论研究与药物效用研究兼顾,文献研究与实验研究兼施,这些均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研究中药时不可忘记。

(二)突出药效,系统研究

中药中绝大多数源于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物品,人们在未发现它们能补虚扶正和祛邪疗疾之前,与自然界其他天然物品并无两样。之所以称其为药,就是因为它们对人体有某种特殊的效用,这就是药效。研究中药必须紧紧抓住这一点,突出药效,开展研究,离开了这,点,研究就失去了灵魂和方向。鉴于此,颜教授主张围绕着药效,对临床中药学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细致的研究。在药性理论方面,不但要深入研究中医如何用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五毒、补泄、刚柔等学说概括解释药物的效能,而且要全面深入研究中药的产地、采集、贮存、炮制、配伍、宜忌、用法、用量及人体体质等对药物性能的影响。在常用单味药方面,除全面深入研究各药的性味功能、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宜忌、药用历史及不同时期对其性效的不同认识等外,还要时时注意借鉴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理学及中药化学等的研究成果,了解单味中药的品种来源、成分、实验和临床药理等。只有这样,才能做好中药的研究工作。

中药的加工炮制与制剂是保障中药临床疗效的重要环节。颜教授结合医圣张仲景《伤寒论》对中药的加工炮制与制剂进行一些分析。《伤寒论》是中医经典著作,不仅辨证明晰,组方严谨,用药精练,配伍有度,而且在药物的加工炮制、制剂方面都有明确规定,所以疗效显著。但这方面往往不为临床医家所重视,对疗效易产生负面影响。为此,颜教授将《伤寒论》中有关加工炮制、制剂的内容进行归纳分析,以供同道研究参考。

(一)加工炮制

《伤寒论》方,用药共89味。凡汤剂草木药均切成粗块,现改为饮片;散剂捣筛为末,丸剂捣末为丸。其中药物注明加工炮制者如下:

(1)去皮:桂枝、大黄、厚朴、猪苓、巴豆、附子。去皮是为了除去非药用部分。其中桂枝古代用粗枝,可去表层之皮,现用嫩枝,可不去皮。厚朴去皮是除去表层粗皮。

(2)去节:麻黄。因麻黄节能止汗。

(3)去皮尖及双仁者:杏仁、桃仁。除去非药用部分。双仁者有毒。(见《本草纲日·卷二十九》)。

(4)去心:麦冬。除去非药用部分。陈嘉谟说:“抽心者除烦”(见《本草蒙筌》)。

(5)去核:乌梅。除去非药用部分。

(6)去翅足:虻虫。除去非药用部分。

(7)切:生姜、附子(破八片)、生梓白皮、大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大黄切如棋子)。切碎为了便于制剂。

(8)擘:大枣、栀子。均便于制剂。

(9)碎:石膏、赤石脂、禹余粮、滑石。均为矿物药,打碎便于制剂。

(10)洗:半夏、吴茱萸。水洗除去部分毒烈之性。

(11)酒洗:大黄。酒能“宣导百药”,三承气汤大黄用酒洗能增强药力。

(12)苦酒渍:乌梅。苦酒即醋之别名,醋有“去瘀止血,解毒杀虫”作用,乌梅苦酒渍能增强药力。

(13)出汗:蜀椒。出汗即用微火炒,使水分和部分油质挥发。

(14)炙:甘草炙用能增强益气补中作用。厚朴、枳实炙用能减缓药性。

(15)炮:附子。回阳救逆当生用,炮用能减缓毒烈之性,多用于助

阳、祛风寒湿邪。

(16)熬:瓜蒂、水蛭、虻虫、芫花、葶苈子、商陆根,熬用能减缓毒性烈性。牡蛎熬用减去寒性,增强收涩作用,现改为煅。杏仁熬黑便于制剂,如大陷胸丸;巴豆熬黑减少油质,便于制剂,且降低毒性,减缓烈性,如白散,现去油用。

(二)制剂

《伤寒论》方,因禹余粮丸缺,实际为方。其中汤剂方98个(包括糖浆剂1方、粥剂1方),占88.4%,散剂方8个,占7.1%,丸剂方5个,占4.4%,另有蜜煎导法——蜜煎方1个,占0.9%。

1.汤剂

汤剂即是将药切碎、混合,加溶媒煎煮去滓取汁服。李杲说:“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见《用药法象》)。汤剂的特点是吸收快,易发挥疗效,且便于加减,能全面灵活地照顾到患者各种病证的特殊性,故《伤寒论》中的方剂以汤剂为最多。

(1)溶媒:《伤寒论》98个汤剂中,用水煮者有90方。其余用甘澜水1方,即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甘澜水又名劳水,即将流水用杓扬千万遍即成,李时珍说:“取其不助肾气而益脾胃也”(见《本草纲目·卷五》)。用潦水者1方,即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撩水为积存的雨水,李时珍说:“为去湿热之药”(兕《本草纲目·卷五》),用清浆水者1方,即枳实栀子豉汤,清浆水为“炊粟米热,投冷水中浸五六日即成”,朱震亨说:“浆水性凉善走,故解烦渴而化滞物”(《本草衍义补遗》)。用麻沸汤渍的2方,即大黄黄连泻心汤和附子泻心汤,麻沸汤即沸开水,因不需久煎,故用开水浸泡(附子另煎和入)。用苦酒的1方,即苦酒汤,苦酒即醋的别名,醋有解毒消肿等作用。用水酒合煎的2方,即炙甘草汤和当归四逆加吴萸生姜汤,酒有活血通经络作用。可见《伤寒论》汤剂的溶媒主要是水,少数方用醋、酒等。

(2)煎药方法:《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即指出要用“微火”。煎药法中包括:

①先煎:《伤寒论》中用麻黄均先煎去沫,陶弘景说:“沫令人烦”(见《本草纲目·卷十五》)。用葛根也先煎,柯韵伯在葛根汤的注文中说:麻黄葛根先煎击沫“取其清阳发腠理之义也”(见《伤寒来苏集·卷二》)。小陷胸汤瓜蒌实先煎去滓,瓜蒌实既除痰又清热,为方中主药故先煎;且去滓后再入半夏、黄连,可以避免瓜萎实的残滓损耗半夏、黄连的药汁。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蜀漆先煎,是为了去腥。茵陈蒿汤茼陈先煎(《肘后备急方》、《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均有“去滓”二字),再入栀子、大黄煎煮去滓服,一是由于茵陈为方中主药,二是由于栀子、大黄不宜久煎,三是由丁茵陈水煎去滓,再入栀子、大黄,可以避免茵陈的残滓损耗栀子、大黄的药汁。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先煎,是由于茯苓用量最大,且是主药。

②后下:大承气汤用大黄后下,因大黄久煎则泻下作用受到破坏。桂枝人参汤桂枝后下,因桂枝久煎则有效成分挥发。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豆豉均后下,因豆豉“能升能散”,久煎则有损药力。

③烊化:芒硝、饴糖、阿胶、鸡子黄、白蜜、白粉(米粉)等入汤剂均不需入煎,如承气汤用芒硝,炙甘草汤用阿胶,小建中汤用饴糖,均待汤药煎成去滓后纳入烊化。黄连阿胶汤用鸡子黄,待汤成去滓,阿胶烊化后人鸡子黄“捣令相得”;猪肤汤水煎去滓后纳入白蜜、白粉“熬香”即可。

③冲入:人尿、猪胆汁不需入煎,待畅成去滓,冲入即可,如白通汤加猪胆汁,汤成去滓入人尿猪胆汁“和令相得”。

⑤包煎:石膏、豆豉均用绵裹入煎,如白虎汤、栀子豉汤,因恐沉底焦化之故。

⑥浓缩:大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旋覆代赭汤,均去滓后再煎吴仪洛说:“去滓再煎者,要使药性合而为一,盖取和之为义耳”。然查上方均为煎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分三次服,可见有浓缩药汁利于服用之意。

(3)煎煮时间:《伤寒论》方对汤剂加水量及煎煮时间均有严格规定。方法是:

①观察耗水量。如桂枝汤“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服;葛根汤“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2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服;大承气汤“水一斗,先煮二物(厚朴、枳实)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等等。凡《伤寒论》汤剂均注明加水量及煎取量,加水量减去煎取量,为耗水量,耗水量即为药物煎煮的时间。

②煮米熟。如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均为“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服;桃花汤“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服。煮米熟,即为药物的煎煮时间。

(4)服法:《伤寒论》对汤剂的服法也有严格要求:

①一般一剂分二三次服。如桂枝汤“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复令一时许,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之二三剂”。麻黄汤“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复取微似汗”,因发汗之力较强,故“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四逆汤“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②顿服与少量服。如服调胃承气汤,欲迅速通便,可以“温顿服之”;如欲缓通大便,可以“少少温服之”。又病情较急者需顿服,如干姜附子汤因急于回阳,桂枝甘草汤因急于助心阳,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③病情较缓者可分五六次服。如猪肤汤,治阴虚,下利咽痛,胸满心烦,一剂“温分六服”。

④峻烈药有特殊要求。如大陷胸汤“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二沸,内甘遂末,湿服一升”;十枣汤“水一升半,先煮大肥枣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芫花、甘遂、大戟),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明只更服,加半钱,得快利后,糜粥自养”。桃核承气汤,先食后服药,取其缓攻逐瘀且不伤胃。

⑤病去即停服。如桂枝汤“.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栀子豉汤“得吐止后服”;桃花汤“日三服,若一服病愈,余勿服”;白头翁汤“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大承气汤“得下余勿服”,等等。

(5)禁忌:服桂枝汤有“禁食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因桂枝汤为《伤寒论》第一方,以示服其他方剂也需注意。又“若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栀子豉汤有“患者旧做溏者,不可与服之”。大承气汤有“阳明病,潮热,大便……不硬者,不可与之”等。以上均属服《伤寒论》方汤剂的禁忌。至于《伤寒论》中有禁汗、禁吐、禁下诸法,因不属于讨论范围,故从略。

2.散剂

散剂是将药物研末和匀,《伤寒论》称“捣筛为散”。李东垣说:“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见《用药法象》),说明散剂的作用也较快。《伤寒论》中共有内服散剂8方,现分述如下:

(1)五苓散(桂枝、白术、猪苓、茯苓、泽泻)为发汗利小便之剂。“捣为散,白饮(米汤)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2)瓜蒂散(瓜蒂、赤小豆)为催吐剂,瓜蒂有毒,作用峻烈。“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和匀),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

(3)半夏散(桂枝、半夏、甘草)治少阴病咽中痛。“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4)四逆散(柴胡、甘草、枳实、白芍),治阳气内郁不能达于四末,而为发热肢厥的热厥证。“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5)烧裈散“取烧作灰”,“水服方寸匕,日三服”。治阴阳易病,现多不用。

(6)牡蛎泽泻散(牡蛎、泽泻、蜀漆、葶苈子、商陆根、海藻、栝萎根),有利尿逐水清热作用。“七味,异捣,下筛为散,更于臼中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止后服”。

(7)白散(梏梗、贝母、巴豆),本方作用强烈,且巴豆有毒,主治寒实结胸证。桔梗、贝母“为散,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

(8)文蛤散,一味为散,有清热利尿作用,“以沸汤和一方寸匕服,汤用五合”。

上述8方,一般以白饮、水、沸汤和服,瓜蒂散以豆豉汁服,因豆豉汁能加强瓜蒂散的催吐作用。

3.丸剂

《伤寒论》中的丸方共有5个。李东垣说:“丸者缓也,不能速去之,其用药之舒缓而治之意也”(见《用药法象》)。丸剂吸收缓慢,药力持久,某些猛烈药品不能急切使用,为了使其缓缓发挥药效,可做丸剂服,也可用于慢性疾病或虚弱性疾病。《伤寒论》中的丸剂如下。

(1)抵当丸(水蛭、虻虫、桃仁、犬黄),功能遂瘀血,治膀胱蓄血证。因药性猛烈,故制丸剂服。将四药“捣分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若不下者更服。”

(2)大陷胸丸(大黄、芒硝、甘遂、葶苈子、杏仁),功能泻热、逐水、破结,治水热互结之结胸证。因药性较强,病情急者用泻,缓者用丸。先将大黄、葶苈子“捣筛,纳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

(3)麻子仁丸(大黄、厚朴、枳实、麻仁、杏仁、白芍),有润肠通便作用,适用于津液不足的慢性便秘。“捣末,蜜和丸,如梧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4)乌梅丸(乌梅、蜀椒、附子、干姜、细辛、桂枝、黄连、黄柏、人参、当归),功能补虚安蛔,可治胆道蛔虫病,又主下痢。“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米饭和药加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

(5)理中丸(人参、白术、千姜、炙甘草),功能温中散寒,补益脾胃,可治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吐泻。“捣筛,蜜和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服,夜二服,腹中未热,益增至三四丸,然不及汤。”

上述5种丸剂,抵当丸“捣分四丸”,其余4方均加蜜为丸,蜜有赋形和补中作用。抵当丸与大陷胸丸均作用强烈,抵当丸水煮连药一起服下;大陷胸丸蜜、水共煮连药服,均能泻下,得泻停服,以免伤正。麻子仁丸为缓下剂,初服十丸,日三服,渐加量,以大便利为度。乌梅丸现多用于胆道蛔虫病,作用缓和,故可初服每次十丸,日三服,渐加至二十丸。理中丸为常用的温中散寒,补脾胃之剂,每服一丸,一日可服多次,并可加量,现多改为汤剂,增强疗效。

4.蜜煎方

以蜜微火煎作挺,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以内谷道中,治肠燥津枯之便秘。又用猪胆汁和少许醋,以灌谷道内亦可,与今之灌肠法相似。

此外,《伤寒论》中的剂型还有;

(1)粥剂。猪肤汤用猪肤加蜜及米粉,熬香缓缓服,实为粥剂。

(2)糖浆剂。小建中汤水煎去滓加饴糖,实为糖浆剂。

(3)酒荆。炙甘草汤、当归四逆加吴萸生姜汤,用水酒合煎,去滓,类似酒剂。

(三)结语

本文对《伤寒论》中有关药物的加工炮制、制剂方面进行了归纳分析。张仲景对药物的加工炮制、制剂是十分重视的,这不仅保证了《伤寒论》方剂的疗效,而且总结了汉代以前药物加工炮制的经验,为后世炮制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制剂方面,张仲景根据病情的需要,对各种剂型都作了严格规定。对各种剂型的制法、服法、禁忌等问题,都要求十分严格。这些宝贵的经验记载,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值得我们继承发扬。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国医大师临床经验实录——颜正华。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shukuia.com/hkyx/74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