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安徽日报·副刊张岳/文
引子前不久,全省3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在安徽省扶贫开发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目标如期实现,梦想开花结果,浸透着无数人的汗水和智慧,特别是奔波在扶贫路上的第一书记们。利辛县汝集镇朱集村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刘双燕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连续三届驻村扶贫,九年芳华献给脱贫攻坚,用“辛苦指数”换取群众“幸福指数”,展现了一名基层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情怀。
刘双燕(中)与村里老人们亲切谈心
1.外表柔弱的刘双燕,身上有一种“魔力”,总能变着法子,让人变“要我干”为“我要干”
小满时节,麦子熟了,皖北大地涌起金黄麦浪,风中飘着若有若无的麦香,白杨树在阳光下飞舞,处处一派丰收的景象。轰轰响的收割机在麦田中穿梭,三五成群的孩子在路边嬉戏,欢笑声飘得很远。
不远处,刘双燕蹲在黄蜀葵幼苗园圃旁,掀开黑色遮阳布,仔细查看幼苗的生长情况,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样目光炙热,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流下来。
“这些‘黄蜀葵宝宝’,就是我们村的又一个希望啊!”刘双燕自言自语。早上看一遍,晚上瞅一遍,一天浇水好几遍……看着“黄蜀葵宝宝”绿油油一片,长势喜人,刘双燕心里盘算着怎么把幼苗移栽到贫困户的地里。
想着想着,她一骨碌站起来,拍拍裤脚上的黄土,径直朝贫困户朱其立家走去。
朱其立家的大黄狗趴在门口睡眼惺忪,看到刘双燕从远处走来,赶紧摇着尾巴欢快地跑过来。谁也不曾想到,起初这大黄狗凶着呢,见到刘双燕狂吠不止,叫得连嗓子都沙哑了。
“老朱,在家吗?”人还没有进屋,声音就先响起来,多远处都能听到刘双燕的大嗓门,就像她回到自己家一样亲切自然。
这阵子,刘双燕是朱其立家的“常客”,她想让他种黄蜀葵,但是朱其立心里不大乐意。
“这黄蜀葵好是好,但要自己一朵朵采摘,地里热得跟蒸笼一样,这个罪我可受不了。我家穷是穷了点,但不能拿命换钱……”朱其立嘴巴撅得老高。
等他一通车轱辘话说得差不多了,刘双燕拿出一沓其他贫困户种植黄蜀葵的合同,扳着手指念起“经”来:6月种植,7月浇水,到9月就能收获,在村口工厂里烘干、冷冻、加工……
“祖祖辈辈都是收了麦再种豆,收了豆再种麦,咋到你这里就要变花样呢?”朱其立又开始了叨叨。
“你看种一茬豆只能够自己家吃油,要是换成种一亩黄蜀葵,预计收入有多元,还不耽误下一季种麦。村里把加工厂装起来了,冷库也建起来了,大家一起干,好日子就在前头!”刘双燕越说越带劲。
朱其立不说话了,眼睛却瞥着刘双燕手里的合同。“村里种了多亩占大头,你那3亩不用担心。你和我一起去幼苗园圃看一下,苗子好得很,你看了再定。”刘双燕紧跟一句,又给对方一颗“定心丸”。
朱其立拿上草帽,和刘双燕一起去看苗了。从园圃回来后,朱其立还是“油盐不进”,说要再“想想”、再“等等”。
刘双燕跑完这家跑那家,又出现在另一户贫困户朱士海家里……
傍晚,朱士海拎着一瓶酒,拍响了朱其立家的大门。“兄弟,实话不瞒你,这瓶酒是记刘书记请俺们喝的,人家一个女同志左一趟右一趟,心里看得起我们呀,用心良苦啊,盼着我们好呀,俺们兄弟可不能装孬呀!”酒过三巡,朱士海劝起了朱其立,说者有心听者有意,朱其立惭愧得低下了头。
第二天一大早,朱其立到村部找刘双燕,搓着手说:“刘书记,俺不会写字,俺按手印成不?我就是不吃不睡也要把这黄蜀葵‘伺候’好!”
说一千道一万,能赚钱是关键。“哪怕磨破嘴皮子,我都心甘情愿,只要贫困户种黄蜀葵致富,再苦再累都是甜。”刘双燕说。
在根深蒂固的旧观念面前,贫困户的任何一点改变都像愚公移山那般艰难。人穷志短,贫困往往也伴随着陋习,譬如懒惰保守、不思进取、目光短浅、怨天尤人、不劳而获等。
贫困户周文峰和妻子都有轻微肢体残疾,虽不妨碍正常的生产生活劳作,但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紧巴巴。
刘双燕每到周文峰家,坐在小板凳上能唠大半天。她鼓励他们养殖鸭子脱贫,老两口一个劲摇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
“开什么玩笑?俺这病秧子还能创业?再说哪来的本钱呀?”刘双燕提出,帮他们申请小额贷款。
“不行不行不行,万一鸭子养不活,怎么办?”刘双燕承诺,联系专家定期上门指导技术。
“还是有风险,万一卖不掉又怎么办?”刘双燕保证,协调大型养鸭合作社与他们签订销售合同。
万一万一万一……顾虑在他们心里挥之不去,去之又来,成为他们脱贫路上看不见的“拦路虎”。
志不立,人就立不起来,脱贫看似近在眼前,却又远在天边。
刘双燕没有松劲,天天往他家跑。老周的媳妇夹枪带棒地说:“老是鼓捣俺们贷款养鸭子,门槛都被你踩塌了,你可能包赚不赔?这要是赔了,你可能帮忙还贷款?要是贷款还不掉,猴年马月才能脱贫?”
被怼、被呛、被拒绝,这番话像机关枪一样扫向刘双燕,但她始终面带微笑,从来没有一丝一毫放弃。
每一次走访贫困户,她都攒着劲,像爬山一样,朝着山顶的方向负重前行。
“我们一家人的心都被她焐热了,每天起得比我们早,睡得比我们晚,还不是为了我们过上好日子吗!如果不好好干,我们都觉得对不起她。”周文峰被感动了。
老周夫妇终于卸下思想包袱,贷款养起了鸭子。第一年便出6棚鸭,每棚能挣多块钱。如今他们不仅脱了贫,还成了朱集村身残志坚的致富典范。
没有劈不开的柴,没有刨不平的板。村里户和老周家一样,成功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光伏电站、养殖大棚、扶贫园区、产业基地……刘双燕披星戴月、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筑牢扶贫产业发展基础。朱集村的贫困发生率从13.91%下降至目前的0.46%。
年,因为工作出色,刘双燕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
2.性格泼辣的刘双燕,脸上有一种“魅力”,无论走在哪里都有人喊她“双燕姐”或者“俺闺女”
“我要去市里告状,我要告你们!”村民周兴华一踏进村部就怒气冲冲,一句话能让人栽个跟头。一头雾水的刘双燕正在办公,笑眯眯地请他坐下来,和风细雨地问他为何如此生气。
原来,收割队把他家麦茬留得高,他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待遇。昨天跟村干部反映,今天还没有动静,周兴华决定找刘双燕评理,要打“市长热线”告状。
“周大哥,您别生气,这事村干部跟我说过,只是他这两天在县里开会,还没落实到位。”刘双燕赔着笑脸,安抚他的情绪,承诺一定会把麦茬再“旋”一次。
周兴华这才消了气,离开了村部。刘双燕转身给村干部打电话,尽快处理这事,再看看其他村民家有没有类似的情况。
常常身处矛盾“漩涡”,是刘双燕驻村扶贫的日常。
扶贫是一场持久的攻坚战,是战争就会有自我内部交战不休,是战争就会与民众保守观念反复碰撞,是战争就会有看不见的流血和牺牲。
年,朱集村要将20多户老年人的危房改造集中在一起,进行科学规划,落实危房改造项目。
朱连翠大妈家的老屋,墙壁都开了缝,屋顶也透着光,被鉴定为D类危房。可是,朱大妈在老屋生活了一辈子,就是不愿意搬到新房子里。“你们不要劝我,我死也要死在老屋里。”朱大妈倔强地说。
刘双燕三天两头往她家里跑,劝她搬家,她都爱理不理。
有一天,刘双燕刚进院子,一罐尿就泼在脚边,一瞬间,刺鼻的骚味冲得她头昏脑涨,进也不是退也不是。令人难堪的“逐客令”并没有吓倒刘双燕,她反而温和又坚定地说:“大妈,您今天就是把尿泼在我身上,我还是得劝您搬家。”
自知理亏的朱大妈低下头,心里抵触情绪淡了一些。
有一次下大暴雨,刘双燕又火急火燎地赶过去。朱大妈的老屋漏雨越来越厉害,房子随时都可能会塌。望着一脸焦急浑身湿透的刘双燕,朱大妈终于下定决心说:“行!闺女,听你的,我搬!”
在朱集村,起初村民喊刘双燕为刘书记,到后来喊“双燕”,现在村里的老人们都喜欢叫她“俺闺女”。
“其实,我刚到村里,也是怯生生的,不太敢说话。因为我从来没有在农村生活过,也很少和农民打交道。”刘双燕说。
在陆小营村驻村3年结束后,刘双燕来到朱集村,刚来时一些村民对她不认可。放下城里的“金饭碗”,一心为他们找“铁饭碗”,有的村民对她充满了质疑。他们半开玩笑地说:“城里的干部,是来镀金的吧?”“一个瘦削女娃儿,有多大能耐?”“俺们村穷得丁当响,就凭你,能扶得起来吗?”
听着乡亲们的七嘴八舌,想想要让多名贫困群众脱贫,刘双燕感到扶贫的担子确实很重。朱集村位置偏僻,基础设施薄弱,企业不愿意来村里投资,怎样才能找到适合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的路子?刘双燕夜不成眠、辗转反侧。
压力只有找到方法,才能真正变成动力。刘双燕心里有数,不能为了发展产业而上产业,只有因地制宜才能可持续发展。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刘双燕甩开膀子带着大伙埋头苦干,完成电网和危房改造,建成健身文化广场和图书室,铺设自来水管道,修建村级公路……越来越“高级”的朱集村,改变了村民对她的看法。
“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干部。村民精气神上来了,真是辛苦了共产党,幸福了老百姓。”村民任大鹏感慨地说。
“双燕姐,娘家变样了!”村里嫁出去的小媳妇,在婆家都感到脸上有光彩。
“我的心现在每天都是热乎乎的。”李翠荣大妈说。她家孩子都在外地打工,一年到头家里就是老两口,大眼瞪小眼,时常闹点小矛盾。
刘双燕驻村后,经常去李大妈家唠唠,关心老两口吃啥喝啥,谁惹谁生气都找她来评评理。
“双燕闺女,儿媳妇给我买了件碎花褂子,我想穿给你看看。”
“双燕闺女,家里包了羊肉馅的饺子,想先让你来尝尝。”
“双燕是国家干部,从不嫌弃我们,眼里看见我们,给我们的日子带来滋味儿。”朱大爷说。两位老人像“缠人”的孩子一样,一说到“双燕”这个名字,脸上每条皱纹里都是满满的笑容。
长辈喊她“俺闺女”,平辈喊她“双燕姐”,刘双燕在内心深处也把朱集村当成了自己的家,不经意间常以村民自居,到哪都说朱集村的事,到哪都挂念着朱集村的人。
刘双燕说,扶贫很苦,因为有着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扶贫也很甜,因为有着各种意想不到的收获。
当汗水灌溉脚下的土地,再偏僻的地方也会变成故乡。年出生,属兔的刘双燕,外表温润却有力量,明艳却又不失庄重。这9年,刘双燕真正“成长”了,在风雨中历练,在跋涉中蜕变;这9年,她生活中最重要的脉络,就是与贫困户之间的真情,乡亲变亲人,他乡变故乡。
3.阳光爱笑的刘双燕,骨子里有一股“定力”,眼泪默默流在心里,内心强大得能容下任何命运的湍流
每当刘双燕从村里回到空荡荡的家,孤独便从四面八方袭来。身高1米6、体重98斤的她握紧拳头,对着拳击沙袋挥舞,有时候练到双手红肿,青筋暴起。练完拳击,紧接着一组个卷腹,在汗如雨下中,刘双燕累得直不起腰来。
以刘双燕为原型的话剧首演,邀请她去观看。快到剧场时,她从包里拿出口红,对着倒车镜抹了又抹,擦了又擦,捋捋头发,昂首挺胸、神采奕奕走进剧院。大幕拉开,灯光暗下,看着舞台上的人物,她数次泪盈于睫,捂着嘴巴忍不住抽泣起来。
刘双燕很少在人前流泪,总是笑眯眯的。她爱听流行歌曲,从城里回村里的路上,她经常跟着车里欢快的音乐,一路哼唱。
有一次,她无意中碰到了车载电台按钮,电台传来久违的歌声:“到如今,年复一年,我不能停止怀念,怀念你怀念从前,但愿那海风再起,只为那浪花的手,恰似你的温柔……”
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开了闸的洪水,仿佛看见爱人的笑容,听见母亲的叮咛……她不得不停车,打着双闪灯,任由自己在路边哭了很久很久。
“不能听悲伤的歌,不给自己机会去想,内心强大才能让亲人放心。”刘双燕说。母亲和爱人的去世,依然是她心里没有愈合的伤口。
想妈妈,脑子里总是响起她说的话。刚到陆小营村驻村的第一天晚上,“四面漏风”的宿舍除了呜呜的风声,伸手不见五指,躲在被窝里彻夜难眠的刘双燕,打电话给妈妈诉苦。“当时我心里挺委屈的,没吃的、没住的,还要加夜班干活,不由得想家、想孩子,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刘双燕说。
“没有困难,组织派你去干啥!在家从小就娇生惯养,在工作上你可别娇气,可别被老百姓指着脊梁骨,说你是来混日子的。”妈妈是位老党员,千叮咛万嘱咐女儿,努力做事,做出一个样子来。
开弓没有回头箭。刘双燕放下思想包袱,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白天黑夜都在忙,顾不上吃饭就买来方便面、馍馍存放起来。馍馍放时间长了表皮发霉,她把馍皮撕掉接着吃。怕营养跟不上,她就从集市上买点生菜,泡在自来水里“养着”,洗干净就直接塞进嘴里。以前从不吃咸菜的她,现在会被各种各样的咸菜“种草”,咸菜是她工作餐必不可少的主角。
最尴尬的是上厕所,露天的蹲坑不分男女,刘双燕学会了放声歌唱,以此来提醒同事避免难堪;宿舍在村敬老院,没有空调和独立卫生间,洗澡只能在公用厕所冲一冲,有时候还没热水。有一年冬天特别冷,水管子被冻住,刘双燕起床后用脸盆挖满一盆雪,回屋烧“雪”刷牙洗脸。后来搬到村部宿舍,一栋楼里只有她一个人住,第一晚的深夜被“女人哭声”似的风声惊醒,吓得她用被子蒙着头,一直睁着眼到天亮。
宿舍10多平方米,只能放下一张床和一个长条桌。用块布帘子隔成前后两间,外间作为办公室,里间作为卧室。在她的床头,治疗髌骨软化症的镇痛膏药贴纸,装了满满一袋。
坐在床边,往窗外看,一马平川的皖北平原绿了又黄,黄了又绿。窗前那排法国梧桐,当初树苗只有一人高,现在已经枝繁叶茂,缓缓流过的小河,倒映着它在不同季节的样子。
很多人形容刘双燕是一朵开在脱贫攻坚一线的“铿锵玫瑰”,她觉得自己更像是长在漫山遍野的一棵小草。“无论在哪,都能生长,风风雨雨俺都不怕。”刘双燕笑着说。
偶尔闲暇时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