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诗行重庆市黔江区产业扶贫掠影

大地是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画卷,人们可以在画卷上写下动人的诗句,让大地充满诗情画意。

七月流火,我们踏上了黔江这片神奇的土地,陶醉在无法言说的诗意里。奇山异水生机勃勃,土家苗寨欢歌笑语。

黔江人民沐浴党的阳光雨露,在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耕耘,用滚石上山的气魄和勤劳与智慧写下了动人心魄的诗句,精准扶贫见奇效,提前几年摘掉“贫困帽”。

精准扶贫,贵在精准,重在产业发展。走进黔江广大农村,产业随处可见,到处都充满活力,令人震撼。

桑叶隐村户,绿树映黔江。从绿树掩映的村庄到青枝绿叶的蚕桑,在青山环抱、沟壑纵横间,我们见证了一个绿色产业的兴起。

黔江位于重庆市东南边缘,武陵山区腹地,素有“渝鄂咽喉”之称,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3.3%,是国定贫困区(县)。

然而,这里山连山,水连水,“万曲青山万曲溪”。仅有56万人口的山中小城,竟然拥有7个4A级风景区、1个准5A级风景区。无论是“东方卢森堡”芭拉胡、深山明珠小南海、土苗风情十三寨、佛道圣地武陵仙山,还是拥有“世界第一风雨廊桥”沧浪桥、蒲花暗河“天生三硚”、石板老街等独特景观的千年古镇濯水,以及碧波荡漾的官渡峡、神鬼峡和鬼斧神工的仰头山、三塘盖、飞千梁子等景观,无不令人震撼,慨叹造物主的神奇。

更令人惊喜的是,黔江于年底达到贫困县退出标准,提前完成重庆市委、市政府交办的精准扶贫任务。其中,产业扶贫是一大亮点。我们对此充满好奇。

7月26日上午,我们赶到黔江石会镇移民新村中元村。一排排崭新的小洋楼展现在眼前,宽敞洁净的小广场上安置了各式健身器材,街道整齐、干净,宛若世外桃源。

据49岁的村支书费元忠介绍,年,散居各处的居民开始易地扶贫搬迁,年,搬迁完成。年,村里老百姓人均收入1.2万元,中元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如今,很多在外打工的人都回来了。以前村民70%都在外打工,现在,不足50%了。村里有产业,有收入,谁愿意背井离乡呢?

费书记介绍,为了发展产业,一开始,村里带领大家发展集中养殖,养鸡、养猪,但养鸡、养猪对卫生不利,影响居住环境。后来,又转产草莓园。草莓种植起来了,新的问题又来了,草莓是季节性水果,其收入还是无法保证村民腰包鼓起来。

后来又想到了漫山遍野易地扶贫搬迁后荒芜了的山地。于是村里就把那些山地采取成立合作社、大户种植等方式流转过来,开始栽桑养蚕。让大家没想到的是,小小蚕宝宝吐尽芳华,果然给村民带来了财富。现在,中元村栽桑养蚕达到了一千亩地的规模。

当然,中元村并没有由此止步,村里一班人把目光停留在荒芜的土地上,打起了种植花椒的主意。“我们成立嫣鬟农业股份合作社,流转了亩荒地,种植汉源花椒。我们这里的山地,气候,非常适合种植花椒。”

百姓富裕了,村里靓丽了,村班子想到了旅游开发,中元村位处武陵仙山羽人山下,独特的景观资源配上蓬勃的产业、整洁的村庄,奠定了乡村旅游开发的基础条件。“下一步,我们准备盘活醉美知音合作社闲置资产,已完成资产评估,建设旅游接待中心,发展乡村旅游。如今我们村里实行股份制,保底分红,每亩50元钱……”

一步一个脚印,一个产业接着一个产业,中元村由此开始了一条由贫困迈向小康之路的华丽转身。

揭开产业扶贫的面纱,我们把目光定格在一位位普通的贫困户身上。

当我们走进蓬东乡麻田村村民周适合家时,周适合正忙着把采摘的新鲜桑叶搬进蚕房,洒在蚕床上。这是近3个月来他每天必须完成的农活。他告诉我们,每年元月开始管护桑园,4月开始喂养第一批蚕开始,将一直持续到9月,一年养蚕四批次。蚕比人吃饭还金贵些,早餐、中餐、晚餐、宵夜一顿都不能落下,20天左右成茧,出售。

周适合是当地建卡贫困户,全家五口人,栽桑养蚕之前,仅靠传统的种植为业,始终无法摆脱贫困。自从开始栽桑养蚕之后,家境一年比一年好转,年他家养蚕张,产茧担,实现收入30多万元。

在太极乡太极居委,我们见到了村民冉桂光,他是一名村干部,也是一位养蚕户,1年前当选村支书,虽然他只有50多岁,但从他黝黑的脸庞、花白的头发、粗糙的双手可以看出他是一位饱经风霜、终年劳苦的资深农民。以前,冉桂光按照黔江传统种植方式种植水稻和玉米,1亩水稻收入0元左右,1亩玉米收入就在元左右,为了改变家庭贫困现状,他的儿子、儿媳妇、妻子都外出打工,他一个人应付家里的农活。后来村里发展栽桑养蚕,他把村里外出打工农户的田土租赁了10多亩用于栽桑,把妻子、儿媳妇都喊回家帮忙,他说:“桑园管理得好1亩可以实现收入元以上,比她们外出打工强多了。”

栽桑养蚕能够从贫瘠的土地上获得更多收益,对于农民而言,当然是很好的选择。也难怪在黔江区的许多乡镇,蚕桑产业已经成为许多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在重庆市级深度贫困镇——金溪镇,为了加快蚕桑产业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朝阳产业,引导蚕——桑分离,栽桑的农户重点承担桑园管护,为蚕园供应桑叶;养蚕的农户重点养蚕,为公司提供优质蚕茧。由此形成“栽桑基地+养蚕基地+龙头公司”的经营模式,解决了农户的劳动强度和后顾之忧,确实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据了解,黔江区蚕桑产业是依靠国家退耕还林项目发展起来的。年,黔江区委、区政府确立了建设优质蚕桑基地的总体目标,当年发展蚕桑的镇乡有11个,如今增加到21个,桑园面积达到10万多亩,养蚕达到5.万张,产茧担。蚕桑产业已经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大支柱产业。

在黔江蚕桑产业发展的背后,我们了解到另外一组数字:年,黔江区个发展蚕桑生产的村,贫困村占88个,贫困农户户,实现产茧担,年养蚕收入.7万元,贫困村户均收入.2万元。相对于贫困山区而言,这样的产业已经是建卡贫困户的主要经济来源。

行走在黔江的崇山峻岭之间,我们欣喜地看到昔日生长荒草、荆棘的岩窝荡如今栽满了青枝绿叶的桑树,一处处桑园护卫着这块山清水秀的绿色家园,心里由衷为这块土地上的农民高兴。

黔江区有如此规模的桑园,蚕茧如何销售?

承担蚕桑产业发展职责的黔江区林业局局长告诉我们:“黔江区在发展蚕桑产业的同时,就以重庆市双河丝绸有限公司为基础,引进多家蚕茧深加工企业入驻黔江正阳工业园区,打造‘武陵山’优质蚕茧品牌,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蚕桑产业化发展模式。年6月,茧丝绸产业院士工作站在黔江成立。黔江区的目标是,打造重庆市优质茧丝绸出口基地和蚕桑科技示范区。”

今天,蚕桑、烤烟、生猪已经并列为黔江传统的三大产业。因为蚕桑属于绿色产业,政府在这方面投入很大,抓栽桑养蚕技术培训不间断,低产桑园的改造不歇步,目前黔江优质桑园面积已经达到一半以上。

当水果成为一种产业,带给农村和农民的是生活上的蝶变。在黔江,一年四季都可以吃上新鲜的水果,黔江小水果产业因地而生、因势而为。

一月柑橘,三月春桃、四月樱桃、五月枇杷、七月葡萄、八月梨李、九月猕猴桃——黔江是典型的水果之乡,可以说是水果的天堂。

问到黔江的特色水果,首推脆红李,其次是猕猴桃。

“脆红李”是黔江脱贫产业的一道“独特风景”,想要了解“脆红李”在黔江“落户”的经过,需要去见一个人——李泽珍。

李泽珍是谁?文友告诉我们,“她是一个农民企业家,带头建起了脆红李合作社。”

7月27日一大早,黔江区农委技术员王慧文带了一辆越野车来,带我们去见李泽珍。

去往李泽珍家的路,全是崎岖的山路。这让我们脑海里闪过《山路十八弯》的旋律:

这里的山路十八弯,

这里的水路九连环,

这里的山歌排对排,

这里的山歌串连串……

其实,我们就走在《山路十八弯》的歌词里!

路边有大片的竹子、棕榈、松、杉树。这些南方树木提醒我们,这里的大山不是北方的大山。最馋人的是,一株株挂满果实的脆红李树,沉甸甸、一咕噜一咕噜地招摇在路边,伸手可得。

后来我们才知道,我们是沿着桃子坝绕盘山弯道直达马家湾,李泽珍的老屋就在这里。马家湾属于黔江区中塘乡中塘社区,是黔江脆红李的发源地。

不知道车在山路上绕了多少弯后,终于在一栋木质吊脚楼旁停下来了。环顾四周,有些迷茫,李泽珍的合作社就在这里吗?

透过树林,我们听到有郎朗的说话声。一个女人从一株挂满脆红李的树下闪过身来。女人圆脸,略胖,一个马尾巴扎在脑后,身着蓝条半袖——典型的农家妇女形象。

“我正在给脆红李和葡萄浇水。”李泽珍一边说着一边从屋里拉出几个竹椅。我们还是有些恍惚,她与我们想象的企业家形象完全不同。在黔江区中塘乡首届脆红李采摘节“果王”评比中,她选送的“马吴梁”脆红李,斩获了“果王”桂冠。

46岁的李泽珍非常健谈。她告诉我们,由于家庭贫寒,她读到初一就辍学了。之后就靠种庄稼为生,一直到30岁,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家里还穷得叮当响。儿子长大了要上学,要花钱,丈夫只好到城里学装修,这样才勉强把孩子送到城里读书。

李泽珍走上种植脆红李之路属于“歪打正着”。年,政府号召退耕还林。当时林业局就外调了6万株脆红李树苗,发放到中塘乡农户种植,李泽珍就这样第一次接触到脆红李,第一次种植脆红李苗,苗子种下后也没有经营管理,当时她还不知道,这些紫红的果子可以帮助她发家致富。这样过了3年,无心插柳柳成荫,脆红李挂果了。第一年,她竟然卖了一万多元!这个收入实在让她喜出望外。她决定把长荒的枝条剪一剪,说不定,还能收获更多的果子,有更好的收入。

脆红李种植成本低,只要管理得好,三年挂果,长期受益。李泽珍看到了种植脆红李的“钱途”,当时就想:既然脆红李种在薄土都有收成,如果种在好田好土上,肯定收成更大,于是便把曾经种植玉米的土地都种上了脆红李。

李泽珍的脆红李甜、脆,吃一个,满口余香,其口感远超过外地引进的脆红李的口感。神秘的北纬30°以及适合脆红李生长的武陵山区立体气候,把脆红李的口感发挥到了极致。李泽珍的脆红李一上市,好评如潮,商机无限。

从无意识到有意识,这一经营不得了,李泽珍成了当地的富裕户。看到李泽珍种植脆红李发了财,村民们开始纷纷种植脆红李。这个面相憨厚的农村妇女,却有罕见的聪慧和眼光。她从中发现了商机,独辟蹊径培育脆红李树苗,年就收入10万多元。

这是一个让人欢欣鼓舞的数字。

中塘乡脆红李种植成功,坚定了黔江区委、区政府把脆红李作为黔江小水果产业发展的首选,而脆红李在全区的大面积种植又为李泽珍提供了良好商机。

李泽珍通过流转土地种植脆红李,面积由以前的几亩增加到多亩。年,在区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李泽珍联合52户村民,申请注册了脆红李专业合作社,以“基地+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对脆红李实行统一管理和统一销售;年,申请注册了“马吴梁”脆红李商标获得成功;年,牵头成立“黔江区脆红李协会”并出任会长;年,协会会员收入万元的有多户,3万元的50余户,5万元的22户。脆红李成为部分农户实实在在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李泽珍先后获得了“庄稼医生”“重庆市第二批农村流通科技特派员”“科普益民”先进个人等殊荣。

李泽珍在二级公路旁盖了新楼。但她还是经常回到老屋,守着她的脆红李林,以便经营管理。

告别李泽珍时,我们顺手摘下她家院子脆红李上的一个果子,咬开,透明的汁液将一种清爽的甜蜜喷洒在唇齿间。

为什么这里的果子好吃?也没成熟啊!

王技术员带着几分自豪说:“这里是北纬30°啊!所以这里的脆红李味道非同一般。”

告别李泽珍,我们沿着水泥公路继续向东。

路上,我们遇到一位刚买小车回来的果农,他叫尚绍锦。他邀请我们去他家里小坐。

我们应邀去了他新盖的三层小楼。在他的新屋里,他端出刚摘下的葡萄让我们品尝:“自家种的,没打药,绿色产品。”

鲜红的葡萄泛着晶莹的光泽,让人垂涎欲滴,含如口中—真甜!那种甜蜜的滋味让人回味无穷,唇齿留香。

这些长在大山内的葡萄有溜溜珠大小,无籽,吃进嘴里,甜可透心。

尚绍锦给我们每人一张名片,名片的正面除了姓名、联系电话之外,还印着支付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shukuia.com/hkjj/77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