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线轻缠玉臂,小符斜挂云鬟

端午佳节

端午习俗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十分盛行的民俗大节,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仲夏端午,是飞龙在天的吉日,以扒龙舟形式祭龙是端午节的重要礼俗主题,此俗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盛行。此外由阴阳术数及季节时令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端午习俗。夏季是阴阳二气相争的时节,阳动于上、阴迫于下,午月纯阳正气,为阴邪所惧。

夏季也是一个驱除瘟疫的季度,仲夏端午阳气旺盛,万物至此皆盛,是草药一年里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这天采的草药祛病防疫最为灵验、有效。由于端午日天地纯阳正气汇聚最利辟阴邪以及这天的草药神奇特性,因此自古传承下来的很多端午习俗都有辟阴邪与祛病防疫内容,如挂艾草、午时水、浸龙舟水、拴五色丝线辟邪以及洗草药水、薰苍术祛病防疫等等习俗。需要准备的节物有很多,除大家熟知的粽子、长命缕、艾草、菖蒲、画扇、香包外,在着衣上也有特别的节俗要求,所用端午衣饰不管是纹样还是面料都有讲究,是古代节令服的重要一类。

端午与服饰

端午临近盛夏,暑气蒸人,必须更换适于度夏的服装,政府也提前进行大规模的赐服活动。赏赐季节性服饰的做法早在汉晋时便已出现,当时对重要的公卿官员和羽林军赏赐四季衣服、面料,作为俸禄的额外补充,春夏二季春给,秋冬二季冬给。唐代延续了冬春衣之制,并有了节令服的概念.有时在端午对部分官员加赐端午衣,附带上若干节物,作为过节的特别福利。

端午的夏季衣料上,有时还会织绣出各种应景纹样。最主要的题材是艾虎、五毒,此外还有天师、金鸡和五瑞、龙舟等系列图案,被用在各种衣物、首饰、配饰上。

五月气温上升,暑热毒虫滋生,易染病害,所以五月又被视为恶月,五月初五则是恶日,此时使用五毒纹样加以祛攘,驱邪避害,官家或绘之宫扇,或织之袍缎,午日服用之,以辟瘟气。五毒一般指蛇、蝎、壁虎、蜈蚣、蟾蜍,通常还配合老虎、艾草等象征可灭除毒虫的纹样,并称为艾虎五毒。穿艾虎纹样纱衣的习俗自宋代起便十分常见,艾虎纱也是宫廷端午赐物之一,宋自牧《梦梁录》卷记:五日重午节“中...御书葵榴画扇、艾虎纱匹段,分赐诸阁分、宰执、亲王。

艾虎五毒纹样可以用在衣物上,也可以用在钗头。宋人端午词中常有艾虎衫裁金缕衣、轻衫如雾、新样钗符艾虎、来戴钗头艾虎儿的形容。

宫廷帝王嫔妃或贵臣穿用的艾虎五毒衣往往还和蟒龙、鸾凤纹样结合,明神宗在万历十年给张居正大红五彩五毒艾叶双缠身蟒纱及胸背各—件,便是蟒龙纹和艾虎五毒纹结合的吉服蟒衣。此类补子也有若干实例传世,如传世的艾虎五毒龙纹方补,主构图为五爪龙,四周则环绕艾虎五毒纹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和人类学博物馆另藏有—件芝麻纱地刺绣鸾凤艾虎五毒纹补,主体纹样则是一对鸾凤纹。

端午与中医药

端午面料的植物题材包括艾草、菖蒲等驱虫辟邪药草,以及石榴花、蜀葵花、荷花等盛夏花卉,即《夜航船》中说的:端阳日以石榴、葵花、菖蒲、艾叶、黄栀花插瓶中,谓之五瑞,辟除不祥。清初苏州所织造的上用端阳袍便使用了茂盛绚烂的夏花蜀葵纹样。故宫博物院收藏一件明代洒线绣蜀葵荷花五毒纹经皮面,应为衣料或补子局部,在直径纱地上,正中绣出一朵大黄蜀葵,两旁有荷花、花叶、上部伸出的叶片上托有蜈蚣和鞋子.完整构图应当为蜀荷花五毒纹。

除了衣物,应景配饰也是端午服饰的重要一类,历史最久的有五色丝线制成的百索,或称长命缕,可系于臂。还有用各种材质如植物、纱罗、金银丝制成艾虎、艾人、五毒符,悬在钗头、贴在鬓侧,或系在小儿之背。腰间也可系挂端午题材的各类药草香包、花绦、配饰。

扫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shukuia.com/hktz/97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