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皖南造纸业的历史成就及其成因三兴起

皖南造纸业自东晋时,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后,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成为我国造纸业的中心和重要产地,特别是宣纸的问世,使皖南造纸业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在了解皖南造纸业的历史成就后,不禁要问,皖南造纸业兴起的缘由何在呢?我们认为,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因素。

01

造纸资源丰富

皖南山区,山峦绵延,这里生长着供造纸用的各种原料,如前所述的麻类、树类、藤类、草类等,样样不缺。造纸首先在于料,这里先决条件充分。造纸需要用水,而皖南山区水源充足,水质特别好,含杂质少,对提高纸质十分有利。造纸不能没有资源。皖南山区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场面积大,薪柴多,蒸煮原料,烧晒炕房,虽然每年消耗量大,但由于能源充足,纸棚又分散,足够供给。且薪柴一年砍去,来年复生,源源不断。造纸需用纸药(又祢滑水)。纸药是捞纸时往纸浆中掺加的一种以利分张的必不可少的材料。主要有羊桃藤、黄蜀葵、毛冬青等,皖南均有所产。

02

独特的地理环境

皖南大部分地区处于崇山峻岭之中,陆路交通十分不便,消息闭塞,民风古朴,虽然也受境外动揺不定局面的干扰,但境外政诒、经济的纷争对之影响并不太深。在息息相安的环境中,造纸业得以稳定发展。

03

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

加速了皖南造纸技术力量的形成

南方自东晋以来,二百多年中也经过几次较大的祸乱,但与北方相比,会相对稳定,因此,在为避免战争的祸害而大量南移的人口中,掌握造纸技术的北方纸工们,利用皖南等地有利的造纸条件,开始造纸。由于人口的大幅度增长,造成皖南人多地少的局面,这就为手工业,特别是造纸业发展提供了劳动力条件。而北方在十六国时期,一百多年中一直处于战祸天灾之中。所以南方特别是皖南的造纸业后来居上,大大超过北方。到两宋时期,随着文化重心的南移,皖南造纸业有了更大的发展,当时的池纸、徽纸,不仅在附近地区销量很好,而且还销往产纸区四川。有的客贩将池纸、徽纸运到成都销售,其价格超过当地纸价的三倍,可见纸的质量之精,更可看出,当时皖南造纸技术力量是何等雄厚。

04

文化事业的发达与造纸业相互促进

皖南造纸业的兴起,带来了皖南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笔、墨、砚三者在唐朝就已成为皖南宣州和歙州的特产。有笔、墨、砚,客观上就推动着造纸业的发展,特别是隋代起就已兴起的雕版印刷业,对纸的大量生产,尤其是对高级纸的制造,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再加上远方文人墨士的争购和上贡御用之需,更推动着皖南造纸业规模的扩大。如南唐后主李煜看了宣州和徽州地区所产书画皆宜的纸后,视如珍宝,并在金陵澄心堂来贮藏这种纸,把它命之为“澄心堂纸”。宋朝太祖赵匡胤印大藏经,用纸很多,其中大部分出自皖南。又如旌德县尹、元代农学家及活版印刷术的改进者王祯,于——年撰写《农书》三十七卷,并用自己设计的转轮排字。年,他还用木活字排印《大德旌徳县志》,字数6万,印数颇丰。这些都增加了纸的需求量,促进了造纸业的发展。皖南造纸业的发达,为当地文化事业的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皖南地区不断涌现出书画家,文学家和科学家,有时甚至是成批地出现。文化事业的繁荣,文学艺术、哲学、科学和医学等方面著作的刊印,反过来又刺激了皖南造纸业向更广更大的规模发展,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05

徽商的出现

加快了皖南造纸业的发展步伐

徽州地少人众,食粮需仰给于境外,虽然山路崎岖,但水运交通十分便利,新安江上的木筏和小船通行无阻,足以供山区物资流通的需要。唐时,在徽商运销的土特产中,纸就占一定数量。

徽商萌芽于东晋,成长于唐、宋,到明代成化年间,因盐法的改变,而骤然兴起。明代之前,在徽商运销的土特产中,文房四宝占据重要地位。明以后,徽商运销宣纸广远,芜湖、苏州、杭州、南京等地均有徽商经营的纸号。由于纸业商路的开通,造成了产销供不应求之势,从而使皖南造纸业持续不衰。

当然,皖南造纸业的发展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经历过几次大的曲折,原因也是各不相同的。

第一次大的衰落是元代。元时,徽州产纸成灾,元人虽然不喜好纸笔,但贡纸仍要上交。贡纸的名目有:赴壮纸、行台纸、廉访司纸,岁供二十万张。另外还有诸衙门的和买纸,常课目纸以及和买经文纸,等等,动辄以百万计。所谓和买,就是强买,因此,造纸业户,大半破产流亡,绩溪,休宁、歙县原先各有名纸产区,遂成绝业。以后徽州区不产纸,但明、清两朝,贡纸仍照例要,徽州人民只得从浙江的常山、开化、皖南的泾县、池州等地买来以贡品。

第二次大的衰落是在太平天国时期,正如前已提及的,由于皖南地处太平军与清军作战的外国地区,双方在这儿展开拉锯战,清军屠杀太平军将士和无辜百姓,使皖南人口骤减,纸棚被毁,纸工出走。据《小岭曹氏宗谱》记载,是时小岭人口死亡大半,人相枕藉。又据老人口碑相传说,咸丰九年,小岭再度遭到浩劫,山崂间的田地长满了茅草和小树,在最困难时,人肉要卖四十个铜钱一斤。

第三次大的衰落是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寇侵华,泾县宣纸销路阻塞,不几年就箫条下来,年,日寇进攻新四军军部云岭,遭狙击后,窜逃经过纸乡小岭,一路烧杀,使纸乡陷入灭顶之灾,到解放时,泾县只剩下破败不堪的五个纸槽。解放后,宣纸业才逐渐恢复生产,重新走上发达之路。(全文完)

本文摘自中国造纸学会纸史委员会、吉林造纸厂科学技术协会出版的《纸史研究论文选编》

感谢陳介甫老师

“我是楮先生”工作室

北京市东城区内务部街27号院

请大家持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shukuia.com/hkyx/101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