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的药有哪些 https://m-mip.39.net/nk/mipso_4440899.html
中/科/创/构
秉持家国情怀
坚守赤子匠心
汉朝以来构树皮普遍被用来造纸,制作而成的纸张称为“楮纸”。汉末药学著作《名医别录》中记载“楮,即今构树也,南人呼榖纸为楮纸”,构树在古代常被称为“楮”“榖”等,所以构树皮制作而成的纸被称为“楮纸”“榖纸”。三国时期吴国陆玑在《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中讲到“又捣以为纸,谓之穀皮纸,长数丈,洁白光辉”,这说明构树皮造就的楮纸长达数丈,颜色洁白光亮。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讲到“秋季楮纸熟时采收,第二年播种,造就三年后可供剥皮制纸”,说明野生构树已经不能满足造纸的需求,约年前百姓已经种植构树用于造纸。由于楮纸表面光滑、洁白,质地绵软、坚韧,适用于书法及绘画,受到很多人的青睐,常被称为“楮先生”和“楮国公”,甚至用“楮”字来代替“纸”,“楮墨”即指“纸墨”,“尺楮”“楮犊”等也是纸的代称。自古以来,楮纸在中国的应用就非常广泛,除了被官府用来颁布告示和书写公文,在唐宋年间还多了一种让人意想不到的用处。物美价廉的保暖神器:纸衣
唐、宋两朝的六百年间,随着人口的增加,麻的种植一部分让位于更重要的粮食种植。这样一来,穿衣又成了紧迫的问题。恰好在这个时期,中国的造纸技术大为发展。在原先原料丰富的基础上,制造技术和纸张种类也有了重大创新,于是一些受困于衣着问题的人便把主意打到了纸张上。出现了御寒、耐穿且特意加厚的纸质衣物,叫做“纸裘”。
所谓的纸衣,又名楮衣,包括纸袄。还有纸被(一称“纸衾”)与纸帐。这些纸质衣物似创始于唐朝,但其具体年代,已难以稽考。宋元以降,纸衣、纸被与纸帐的使用,颇为流行,甚至还传至朝鲜、日本及东南亚地区。
唐代的纸衣取材于麻纸,它的纤维强度高,既抗老化,又能防虫;宋代改成用楮皮纸制作,纸裘变得更加耐磨,不仅可以抵御风寒,透气性还好,造价也十分便宜。为了增加保暖效果,还可以往中间增加一些麻絮。于是,迫于饥寒,文人、士兵、小吏以及僧侣纷纷穿上“纸裘”御寒。到了宋代,纸衣的制作工艺有所进步,纸衣非常牢固,很难撕裂。宋代就有一位隐居在王屋山的王姓居士,因为常穿纸裘,被人戏称为“王纸袄先生”。
唐殷尧藩《赠惟俨师》诗:“云锁木龕聊息影,雪香纸袄不生尘。”宋曾慥《集仙传》:“王先生隐王屋山,常衣纸袄,人呼王纸袄。”元张可久《醉太平·山中小隐》曲:“裹白云纸袄,挂翠竹麻绦。一壶村酒话渔樵,望蓬莱缥缈。”
用旧或弄脏的纸被、纸袄是可洗灌的,大诗人苏东坡对此作了专门介绍:“纸被旧而毛起者,将破,用黄蜀葵梗五七根,捶碎,水浸,涎刷之,则如新。或用木模叶捣水,刷之,亦妙。”以纸为衣服,需特别的加工方法,广东有一种可制衣的榖纸,其加工方法是:“长乐有榖纸,厚者八重为一,可作衣服。烷之再,不坏,甚暖,能辟露水。”据说此种纸在唐朝时即已风行。这里很明确地提到纸衣可洗,有保暖、避露水的作用,避露水有点近乎现代的雨衣了。纸衣之所以经久耐用是同它的加工技术有关,这里提到的“八重为一”,说明是八张纸重合而成,但具体做法已经不清楚了。
推动发展杂交构树产业化技术
为构树扶贫工程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