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村民正在晾晒中药材红花和菊花。
初夏时节,骤雨初歇。站在蓬安县龙云镇柳树垭村一处山头放眼望去:脱贫奔康产业园里,绿的柑橘树苗生机勃勃,黄的菊花、红的红花开得正艳,由青转黄的川芎正在采收。不远处,红瓦青墙的加工坊内,大型烘干机正在轰鸣。
年,柳树垭村成立专合社,21户贫困户全部入社,土地租金、入股分红、务工收入加上家禽养殖,年人均收入超元,全部实现脱贫。
找准“穷根”群众有了新面貌
彭良全,南充市委老干局的一名党员。脱贫攻坚战打响后,他响应组织号召,来到柳树垭村担任第一书记。
“山不高,路却不好走,一下雨羊肠小道就成了烂泥路;旱山村,全村靠着老天赏饭吃;撂荒地,杂草丛生无人种;土坯房,夏不挡雨、冬不遮雨……”第一次到柳树垭村看到的情景,彭良全记忆犹新。
“要摆脱贫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两个月时间,彭良全的足迹遍布柳树垭村每一寸土地,终于找准了“穷根”———地理位置闭塞、基础设施薄弱、无产业、没资源、没劳力、思想观念落后。
“有困难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彭良全在《驻村日记》的扉页上写下这样一句话。
当务之急是解决村民的思想问题。讲政策、转作风、改观念,开展“三学、三查、三促”活动,把自立自强、勤劳致富、脱贫光荣的观念逐步渗透进村民的思想意识中;逐户走访,为贫困户宣讲扶贫政策,把党的好政策带进每一户贫困家庭。村民逐渐改变原有的陈旧观念,愿意跟着这位务实的第一书记一起干。
开出“良方”村里建起产业园
年初,一场扶贫产业发展动员会在村委办公室前的院坝举行,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提着意见和建议。
“南充那边有的村农家乐搞得很红火,我们是不是可以尝试一下?”
“我觉得可以发展柑橘产业。”话音未落,就有人反对:“你看看前几年栽的柑橘树苗都成啥样了,难道上次吃的亏还不够吗?”……
听完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彭良全不慌不忙地发言:“我觉得发展柑橘产业挺好的。大家先不要急着反对,先听听我的想法。”
经过两个月的走访调查,彭良全对全村的情况了然于胸,过去该村一直有种植柑橘的历史,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也适合种植柑橘,且村民对柑橘种植熟悉,有一定技术基础。村里于年成立盛丰水果农民专业合作社,有经营基础。
征得大家一致同意后,该村扩大专合社经营规模,吸纳新成员,将2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纳入专合社,同时鼓励村民出地出力,开发利用现有荒山荒地,引进“大雅”“爱媛38”等新品种,发展柑橘产业。到年底,该村新建柑橘产业园余亩。
年,专合社探索在产业园里套种中药材。第一年摸着石头过河,试种的5亩黄蜀葵卖了近4万元。今年,柳树垭村扩大中药材种植规模,并与江苏苏中、成都新绿丰两家药业公司签订回收订单,让村民吃下“定心丸”。今年3月,通过专合社股东自筹一点、南充市委老干局帮扶一点、产业发展金再借一点,筹集70万元在村里建起了大型烘干房。通过“抱团”发展,柳树垭村中药材种植面积扩大到余亩,不仅帮助21户贫困户摆脱贫困,还成了群众致富奔康的“良药”。
延长产业链村民增收有保障
6月10日,村里十分热闹,从地里采收回来的川芎、红花等中药材,经初筛、烘干、除渣后,正等待验收后装车外运。
“在产业园务工还有加班费。”村民沈仁琼一脸笑容,白天能挣60元,晚上加班4小时还有收入,一个月下来,收入有余元,“还能照顾娃娃和老人。”
“随着产业园的逐步扩大,需要的劳动力越来越多,很多周边村的村民都到这里上班。”柳树垭村党支部书记金安全介绍,下一步,将培育壮大柑橘和中药材产业,新建精加工烘房、冻库,拓宽销售渠道,同时发展集采摘、观光、休闲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业。(南充新闻网)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