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知识-第四章营养性疾病患儿的护理
一、A1
1、营养不良患儿皮下脂肪消减顺序是A、躯干-臀部-四肢-腹部-面颊部
B、面颊部-腹部-躯干-臀部-四肢
C、腹部-躯干-臀部-四肢-面颊部
D、四肢-躯干-臀部-腹部-面颊部
E、臀部-躯干-四肢-腹部-面颊部
2、婴儿预防佝偻病,每天服用维生素D的剂量是A、~IU
B、~IU
C、~IU
D、01IU
E、1~0IU
3、4个月佝偻病患儿多见的骨骼改变是A、方颅
B、手镯征
C、肋膈沟
D、颅骨软化
E、肋骨串珠
4、重度肥胖是指体重超过同性别、同身高参照人群均值A、10%
B、20%
C、30%
D、40%
E、50%
5、预防维生素D中毒的关键措施是A、定期测体重
B、定期测血钙
C、严格按医嘱正确用药
D、严密观察及时发现中毒症状
E、间断应用维生素D
6、营养不良患儿最早的症状是A、体重不增
B、皮下脂肪减少
C、肌肉松弛
D、身材矮小
E、水肿
7、营养不良的并发症不包括A、缺铁性贫血
B、营养不良性水肿
C、多种维生素缺乏
D、大脑发育不全
E、自发性低血糖
8、8个月佝偻病患儿多见的骨骼系统改变是A、方颅
B、手镯征
C、肋膈沟
D、肋骨串珠
E、颅骨软化
9、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极期主要表现是A、多汗
B、枕秃
C、夜啼
D、睡眠不安
E、骨骼改变
10、重度肥胖症是指体重超过均值的A、40%
B、50%
C、60%
D、30%
E、70%
11、预防佝偻病发生的措施错误的是A、母孕期应多晒太阳
B、早产儿应在生后3个月补充维生素D
C、坚持母乳喂养
D、双胎儿在生后1个月补充维生素D
E、按时添加辅食
12、下列关于重度营养不良的特点描述不正确的是A、体重低于正常均值的40%以上
B、身高常低于P3
C、腹部皮褶厚度<0.4cm
D、肌肉萎缩
E、反应低下
13、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抽搐症的隐性体征是A、巴彬斯基征
B、布鲁辛基征
C、面神经征
D、克尼格征
E、踝阵挛
14、下述哪一项是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时骨样组织堆积的表现A、颅骨软化
B、肋膈沟
C、手镯
D、漏斗胸
E、鸡胸
15、中度单纯性肥胖症患儿体重超重的标准是A、15%~25%
B、25%~28%
C、30%~49%
D、>50%
E、>80%
16、婴儿手足搐搦症主要死亡原因是A、脑水肿
B、心力衰竭
C、喉痉挛
D、呼吸衰竭
E、手足搐搦
17、营养不良儿皮下脂肪消减最先出现的部位A、腹部
B、面部
C、躯干
D、小腿
E、臀部
18、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极期胸部骨骼出现肋骨串珠,最明显的是A、5~6肋
B、7~10肋
C、8~9肋
D、8~10肋
E、9~10肋
19、小儿肥胖症的正确饮食结构A、低脂肪、低糖、低蛋白
B、低脂肪、低糖、高蛋白
C、高脂肪、低糖、高蛋白
D、低脂肪、高糖、低蛋白
E、低脂肪、高糖、高蛋白
二、A2
1、男,4岁。1岁时诊断为佝偻病,给予钙剂及维生素D治疗,现钙磷、碱性磷酸酶均正常,但仍遗留中度“O”形腿,应给予A、按摩腿外侧肌群
B、作俯卧位抬头展胸运动
C、手术矫正畸形
D、口服维生素D+钙
E、使用突击量维生素D
2、男,6个月。冬季出生,人工喂养,平时睡眠不安、多汗、今晒太阳后突发全身抽搐5~6次,每次1分钟左右,惊厥停止后活泼如常,体温37℃,你认为该患儿发生A、手足搐搦症
B、化脓性脑膜炎
C、低血糖休克
D、高热惊厥
E、癫痫
3、一重度营养不良患儿,因迁延性腹泻入院。晨起突发神志不清,面色苍白,出冷汗。应首先采取的措施为A、静注西地兰
B、静注洛贝林
C、静射25%的葡萄糖溶液
D、静注葡萄糖酸钙
E、静注甘露醇
4、凌晨护士查病房时发现某Ⅲ度营养不良患儿,大汗淋漓、面色苍白、脉慢、意识不清、呼吸暂停,肢凉,你首先考虑发生了A、心力衰竭
B、低血糖
C、低血容量性休克
D、低钙血症
E、呼吸衰竭
5、男婴,10个月。身高62cm,头围45cm,方颅,前囟1.5cm,平坦,今晨突然抽搐一次,持续1~2分钟缓解。查体:体温38.5℃,抽搐后即入睡。醒后活动如常。辅助检查:血钙1.75mmol/L(7mg/dl),血磷45mmol/L(4.5mg/dl)。最可能的惊厥原因是A、脑积水,脑发育不良
B、低血糖症发作
C、癫痫
D、低钙惊厥
E、高热惊厥
6、患儿,4个月,人工喂养,枕部压之有乒乓球感,惊厥4次,发作后一般情况好。T37.0℃,惊厥的原因可能是A、癫痫
B、败血症
C、低血糖
D、支气管肺炎
E、手足搐搦症
7、患儿,女,8个月。先天性幽门梗阻,出生后喂养困难,体重6.4kg,判断其营养不良程度为A、无营养不良
B、轻度营养不良
C、中度营养不良
D、重度营养不良
E、极重度营养不良
8、男,9个月。多汗、烦躁、方颅、枕秃、肋骨串珠,诊断佝偻病极期,以下哪项护理措施是错误的A、鼓励母亲抱患儿多晒太阳
B、口服维生素D
C、及时添加辅食
D、训练患儿站立行走
E、护理时动作轻柔
9、1岁小儿,多汗,枕秃,方颅,常发生惊厥,不伴发热。查血糖3.2mmol/L,血钙6.5mg/dl,血镁1mg/dl,血磷12mg/dl。其确切的诊断应是A、低血糖症
B、婴儿痉挛症
C、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D、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E、低镁血症
三、A3/A4
1、患儿,女,冬季出生,月龄6个月,突然发生四肢抽动,持续3分钟,混合喂养,未加辅食。查体:体温38℃,颈软,前囟2cm×2cm,方颅,神经系统检查(-)。1、该患儿的最可能的诊断为
A、化脓性脑膜炎
B、癫痫
C、高热惊厥
D、低血糖
E、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2、首选的处理方法为
A、立即用10%葡萄糖酸钙5~10ml加10%葡萄糖稀释后缓慢静注
B、立即静注地西泮,再用10%葡萄糖酸钙5~10ml加10%葡萄糖稀释后缓慢静注
C、立即肌注维生素D万U
D、给予20%甘露醇
E、给予敏感抗生素
答案部分
一、A1
1、
C
皮下脂肪消耗的顺序依次是腹部、躯干、臀部、四肢,最后是面部,表现额部出现皱折。
2、
C
新生儿出生2周后每日给予维生素D~IU。
3、
D
6个月内患儿可见颅骨软化,重者可出现乒乓球样的感觉;7~8个月患儿可有方颅或鞍形颅;前囟增宽及闭合延迟,出牙延迟、牙釉质缺乏并易患龋齿。
4、
E
临床上根据患儿体重增长情况,将儿童肥胖症分为3度。以同性别、同身高(长)正常小儿体重均值为标准,体重超过均值20%~29%者为轻度肥胖;超过30%~49%者为中度肥胖;超过50%者为重度肥胖。
5、
C
家长缺乏对佝偻病预防的知识,不按医嘱服用维生素D就会出现维生素D中毒。如果掌握好每天IU的服用量,婴儿可避免维生素D中毒。
6、
A
营养不良的早期表现为体重不增,以后体内脂肪逐渐消失,体重减轻,久之身长也会低于正常,出现身材矮小。
7、
D
营养不良的并发症最常见的为营养性贫血,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也可发生自发性低血糖及低蛋白水肿。在胎儿时期的严重营养不良才可导致大脑发育受影响。
8、
A
一般6个月内佝偻病患儿可见颅骨软化,6个月以上小儿可见手镯征,7~8个月患儿可见方颅,1岁左右患儿可见肋骨串珠和肋膈沟。
9、
E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极期的主要表现为骨骼改变和运动功能以及智力发育迟缓。其他选项均为佝偻病初期的表现。
10、
B
儿童肥胖症分为3度。以同性别、同身高(长)正常小儿体重均值为标准,体重超过均值20%以上者即为肥胖;超过20%~29%者为轻度肥胖;超过30%~49%者为中度肥胖;超过50%者为重度肥胖。
11、
B
应尽早开始户外活动和晒太阳;早产儿、双胎儿生后1月即应补充VitD~0IU/d,3个月后改为~IU/d;对处于生长发育高峰的婴幼儿更应加强户外活动,给予预防量维生素D和钙剂,并及时添加辅食。
12、
C
重度营养不良的腹部皮褶厚度是消失的。所以选择C。
13、
C
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特殊体征面神经征:以指间或叩诊锤轻击患儿颧弓与口角间的面颊可引起眼睑和口角抽动者为阳性,新生儿可呈假阳性。
14、
C
6个月以上小儿腕、踝部堆积的骨样组织形成钝圆形环状隆起,称佝偻病手镯或脚镯。
15、
C
儿童肥胖症分为3度。以同性别、同身高(长)正常小儿体重均值为标准,体重超过均值20%以上者即为肥胖;超过20%~29%者为轻度肥胖;超过30%~49%者为中度肥胖;超过50%者为重度肥胖。
16、
C
喉痉挛:喉痉挛主要见于婴儿。表现为喉部肌肉、声门突发痉挛,出现呼吸困难,吸气时喉鸣。严重者可发生窒息而死亡。
17、
A
营养不良患儿皮下脂肪消瘦最早的部位是腹部。
18、
B
胸部骨骼出现肋骨串珠,以第7~10肋最明显;膈肌附着处的肋骨受膈肌牵拉而内陷形成郝氏沟;胸骨突出,呈鸡胸或漏斗胸,影响呼吸功能。
19、
B
肥胖患儿多采用低脂肪、低糖类和高蛋白食谱,蛋白质供能占30%~35%,脂肪供能占20%~25%,糖类供能占40%~45%。青春期生长发育迅速,蛋白质供能可提高至50%~60%。
二、A2
1、
A
对已有骨骼畸形可采取主动和被动运动的方法矫正。如遗留胸廓畸形,可做俯卧位抬头展胸运动;下肢畸形可施行肌肉按摩,“O”型腿按摩外侧肌,“X”型腿按摩内侧肌,以增加肌张力,矫正畸形。
2、
A
根据患儿冬季、人工喂养、睡眠不安、多汗等判断患儿有佝偻病表现,在接触日光后,体内维生素D含量增加,此时骨脱钙减少,肠道吸收钙相对不足,而骨骼加速钙化,大量钙沉着于骨导致血钙暂时下降,引发手足搐搦。
3、
C
重度营养不良的患儿清晨容易出现低血糖,表现出汗、肢冷、脉弱、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也可有呼吸暂停,出现此种情况,需立即静脉注射25%的葡萄糖溶液进行抢救。
4、
B
根据患儿的表现,结合患儿为重度营养不良患儿,可以判断患儿可能发生了低血糖症,此时需要立即注射葡萄糖溶液进行抢救。
5、
D
患儿有佝偻病体征,并且血钙明显降低,故应考虑为低钙惊厥。10个月在高热惊厥发生年龄段,但发作前均有发热,发作多在发热初起体温上升时。体温多大于39℃。
6、
E
根据题干提示,小儿人工喂养,枕部压之有乒乓球感(颅骨软化)等,可判断患儿患有佝偻病;根据惊厥发作时无发热,发作后一般情况好可排除高热惊厥等可能;无其他疾病的典型表现,可判断患儿为佝偻病手足搐搦症。
7、
B
7~12月龄小儿体重公式:体重(kg)=6+月龄×0.25(kg),计算可知8月龄小儿标准体重为8kg,此时患儿6.4kg比正常低20%,处于轻度营养不良范围。
8、
D
患儿属于佝偻病极期,有明显的骨骼改变,此时应避免早站、久站和早行走,以免下肢弯曲形成“O”形腿或“X”形腿。
9、
D
该患儿血钙低于7.0~7.5mg/dl,并伴有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临床特征,所以最可能的诊断为D。
三、A3/A4
1、
E
该患儿冬季出生,四肢抽搐,方颅可以初步诊断为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B
控制惊厥、喉痉挛:遵医嘱立即使用镇静药、钙剂。静脉注射钙剂时需缓慢推注(10分钟以上)或滴注,以免因血钙骤升,发生呕吐甚至心跳骤停;避免药液外渗,以免造成局部坏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