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殿疯怎么走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走进红色热土享受极地盛宴
——沭阳县钱集镇部分退休老干部赴张圩圩里旅游观光侧记
文〡朱方泉
10月11日上午,天高气爽,艳阳高照,正是踏秋旅游的极好时机。我们钱集镇离退休老干部党支部的部分同志,在党支部书记董俊武同志的带领下,驱车前往张圩圩里旅游观光,所到之处,随手一拍,皆是风景,让我们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在“淮海区军政大礼堂”门前,我们凝视着庄严寂静的大礼堂,仰望着迎风招展的党旗、国旗和军旗三面鲜艳夺目的光辉旗帜,眼前仿佛出现刘少奇、陈毅、李一氓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忙碌身影,耳畔好似响起新四军抗日冲锋的号角。
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英烈塑像,把我们带入了战火纷飞的年代。红色文化墙以鲜活、生动的形象,展示在我们的面前,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生动的革命故事,让我们受到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在造型别致、内容丰富的文化长廊里,我们缓慢移步、专心致志地阅览着各种文字和图片,精彩的内容,让我们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在新四军公园里,抗日战争时代的浮雕,令我们驻足观望。这些新四军战士,或冲锋,或呐喊,或擎旗,或吹号,或支前,人物形象生动,内涵丰富独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八个镏红大字和镏金党徽,与高高飘扬的国旗交相辉映。
在宽阔敞亮的和谐广场,我们站立在三人雕像旁边,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墙壁上书写的“淮海精神:万众一心,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横幅,不禁浮想联翩,许久才肯离去。
我们来到了体现生态特色、彰显民富村强的广阔田野里。映入我们眼帘的首先是“红色热土,圩里张圩”八个红色大字,与田间无与伦比的景色相得益彰,突出了张圩这块大地的内涵特质和文化名片。
接着,我们来到了炫丽多彩的黄蜀葵地边。但见金黄色的花朵在田间恣意绽放,如小碗大小的黄花开得正艳。据当地老农说,黄葵花不仅可以美化乡村,而且还能增加农家收入,其花、根、叶和种子皆可入药,是一项十分看好的经济作物。目前,该乡已经发展到多亩。
远远望去,一片粉色花海在秋风中摇弋。走近一看,才知道这是粉黛乱子草,此时花海正值盛开,行走其间,半人高的花草萦绕身旁,苑如畅游粉色云海,如烟似雾,唯美梦幻,就连空气中都弥漫着浪漫的气息,让人赏心悦目,心动不已。
时近中午,我们一行几位老同志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张圩这片热土。
这真是:
金秋十月张圩行,
红色热土寻真情。
旖旎美景比比是,
赏心悦目频留影。
作者简介:
朱方泉,网名“白水”,江苏沭阳人,退休干部。喜欢读书、写作,在文字之间寻找人生的乐趣;爱好旅游、摄影,在欣赏大自然中享受生活。
投稿须知:
一、本平台接受自然来稿,兼顾挖掘本地文学新星、培育潜力作者。
二、投稿以小说(故事)、散文、诗歌(含古体诗、散文诗)、文学评论为主,不违背政治内容,文字表达清新流畅,欢迎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作品。本平台编辑部对来稿有删改权,严禁抄袭剽窃,文责自负。
三、本平台坚持原创,在其它 四、凡投稿者必需 (谢谢您的阅读敬 (本栏目由沭阳县文联主办 吕述谡 编选)
鲍宜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