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珐琅彩有哪些特征

  雍正皇帝于雍正五年(年)降旨颁发“内廷恭造式样”,指示宫廷文物必须与宫外生产的“外造之气”有所区别,以从中建立一个专属宫廷的风格样式。在装饰纹样上,雍正皇帝倡导“内廷恭造式样”,并亲自发出了“秀雅”、“细致”的要求,同时也指定了唐岱、戴恒、贺金昆、汤振基和郎世宁等院画家为画珐琅器制作稿样。影响所及,雍正珐琅彩瓷无不美轮美奂。

  

  清代珐琅彩瓷器制作考究,由景德镇御窑厂按宫中御样烧制素胎,运到北京由宫中养心殿造办处的宫廷画家绘制珐琅彩,在宫中的小窑经低温二次烧成。

  清三代珐琅彩是我国陶瓷装饰艺术中一朵奇葩,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三朝极为名贵的御用器。为康熙时始烧造。其起源于明代一种新兴手工艺品,它是在铜胎上以蓝为地色,掐以铜丝,填上红、黄、蓝、绿、白等几种色釉而成的精致工艺品。永乐时期已有这类制品,由于蓝色以景泰年间为最好,故有“景泰蓝”之称。清早期从国外进口有与景泰蓝相类似的金珐琅、铜珐琅等工艺品,国内流行在铜、玻璃、瓷等质地胎子上,用进口的珐琅彩料描绘器物形成珐琅彩器,并被称为“铜胎珐琅彩器”、“瓷胎珐琅彩器”等。

  

  珐琅彩是续青花瓷之后的又一陶瓷历史上的巅峰制瓷作品。而珐琅彩是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达到巅峰。而在康雍乾由朝廷内宫秘密制作的珐琅彩瓷则是巅峰之上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正是因为在宫廷内制作,而不像历代御用名瓷那样在景德镇御窑厂制作,又因为它兴于清代又衰于清代,再加上民间云中望月般扑朔迷离的传说,使得珐琅彩瓷在世人的眼里蒙上了一层浓厚的神秘色彩。

  清康熙御制珐琅彩胭脂红地四季花卉碗成对,本品形制沈稳端庄,口沿微外撇,线条柔美,胎体轻盈坚质,为清宫中最为经典的宫碗造型。其胎质皑白,如霜胜雪,通体施釉,内壁无纹饰,可见所施釉水清透明润。外壁自足端至口沿均以胭脂红釉为地,色泽殷红沈郁,厚重而有质感。胭脂紫地之外再绘以盛放的各色花卉,计有牡丹、黄蜀葵、牵牛花、兰花、洋菊、卷丹百合六种,俯仰有致,风姿绰约,布局繁密有致,而不减清疏之气,益见设计构图之佳妙。各色花朵为典型的珐琅彩料,釉彩凝厚鲜亮,如三朵牡丹分别为粉白、嫣紫,富贵袭人;黄蜀葵鹅黄一色,清新雅致;黄蓝二色洋菊静放,平添意趣。本品绘画笔触精妙,状物写实,如黄蜀葵之花蕊、花心以胭脂红点绘出粒粒细斑,刻画细致入微;牡丹的描绘则以胭脂珐琅料勾勒轮廓,花瓣以彩料的熔融表现花瓣的轻柔,色泽过渡柔和;花叶的表现亦颇见功力,以墨彩勾勒花枝叶脉,覆以各式彩料,通过绿色的浓淡变化表现叶片的的阴阳向背,极富立体质感。最为引人注目的当是两朵蓝色的牵牛花,画法与恽南田一脉相承,色泽更如宝石一般,富有玻璃质感,在胭脂红底色的映衬下更是分外亮眼。

  

  在传统的观念中,清代康雍乾三朝瓷器中,珐琅彩瓷是最名贵的,它们是清代瓷器的精华。其理由:一是它们存世量极小;二是它们均是清宫造办处精心烧造之物,白瓷薄胎由景德镇特供,色彩丰富艳丽,层次清晰;宫廷画师精绘纹饰;三是烧造时间很短,前后约四十年(康熙后期至乾隆二十年);四是秘藏宫苑,很少为世人所见;故宫文物南迁后,大部分在台北故宫。

  珐琅彩瓷器鉴定六:绘画与纹饰,珐琅彩器画功特别讲究,多为功笔画;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康熙的珐琅彩大多为色地,其色地的色以红、黄、兰、绿、紫、胭脂色等。在色地上画缠枝牡丹,折枝大朵花卉,团花中心书寿,“万寿无疆”,九秋菊花等。康熙珐琅彩的特点是有花无鸟,其色彩调配比雍正乾隆两代都差一些。雍正的珐琅彩比较成熟,工艺上有所突破,彩料更为丰富。雍正时期有色地彩绘,但更多的采用了白地彩绘。白地彩绘能更好地突出珐琅彩釉的艳丽鲜亮。雍正珐琅彩纹饰多为山水、竹石、花鸟等景物,同时在绘画中配以相应的诗句,溶诗、书、画于一体,别有风味,显得更加高雅。雍正时期还盛行单色作画,如用胭脂红、深兰、墨彩……任选一色成画,颇有中国画风格。这是独创,特别靓丽乾隆时期珐琅彩继承了雍正的风格,但技艺上没有雍正时严谨。由于乾隆帝对粉彩情有独钟,很关心和发展粉彩的技艺。于是乎珐琅彩有些退后,而出现了粉彩兼珐琅彩之间的作品。这些过渡时期的产品也有其较高的艺术水平。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绘画以花鸟、山水、人物和西洋女人为主,并配御题诗句。此时又出现了轧道工艺,随之而来就有了非常优美的锦地开光的山水、人物、花鸟纹饰,这一新的工艺实质上也不是珐琅彩了,而是粉彩,也叫“绿里粉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shukuia.com/hkzz/101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