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餮木犀

研究白癜风的专家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608569.html

清平乐(赋木樨词)

辛弃疾

月明秋晓。翠盖团团好。碎剪黄金教恁小。都著叶儿遮了。

折来休似年时。小窗能有高低。无顿许多香处,只消三两枝儿。

1、木樨:同“木犀”,常绿小乔木或灌木,叶子椭圆形,花小,白色或暗黄色,有特殊的香气,结核果,卵圆形,花供观赏,又可做香料。通称桂花。

2、翠盖句:青翠的木犀叶子圆圆如盖。盖,篷子。团团,圆圆的样子。

3、碎剪句:指金黄的小花。恁,这样。

4、著:让。

5、顿:安顿。

清平乐(再赋)

东园向晓,阵阵西风好。唤起仙人金小小,翠羽玲珑装了。

一枝枕畔开时,罗帏翠幕垂低。恁地十分遮护,打窗早有蜂儿。

1、再赋:再赋木樨。“木樨”,同“木犀”,常绿小乔木或灌木,叶子椭圆形,花小,白色或暗黄色,有特殊的香气,结核果,卵圆形,花供观赏,又可做香料。通称桂花。

2、金小小:指木樨花,即桂花,色金黄而体小。苏小小,钱塘名妓。温庭筠《杨柳枝》:“苏小门前柳万条,毵毵金线拂平桥。”

3、翠羽玲珑装:羽衣。唐西凉节度使杨敬述依西域乐舞《婆罗门曲》创声,进皇宫廷,经玄宗改编,更名《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4、了:结束。

5、罗帏翠幕:喻枝叶茂密。辛氏《清平乐(赋木樨词)》:“碎剪黄金教恁小。都著叶儿遮了。”

6、恁地:这样地。

7、遮护:遮盖护持。

8、打窗:打开窗户。

9、蜂儿:毛文锡《赞成功》:“蜂来蝶去,任绕芳丛。”

清平乐(忆吴江赏木樨)

少年痛饮,忆向吴江醒。明月团团高树影,十里水沉烟冷。

大都一点宫黄,人间直恁芬芳。怕是秋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

作年无可考,今姑且附于带湖诸作之后。

1、木樨:同木犀。常绿小乔木或灌木,花有特殊香气,可做香料,通称桂花。

2、痛饮:通快淋漓地饮酒。

3、宫黄:又称额黄。古时妇女扑抖花蕊施于额上作为美饰。这里写桂花。

4、直恁:竟然如此。

声声慢(嘲红木犀。余儿时尝入京师禁中凝碧池,因书当时所见)

开元盛世,天上栽花,月殿桂影重重。十里芬芳,一枝金粟玲珑。管弦凝碧池上,记当时、风月愁侬。翠华远,但江南草木,烟锁深宫。

只为天姿冷淡,被西风酝酿,彻骨香浓。枉学丹蕉,叶底偷染妖红。道人取次装束,是自家、香底家风。又怕是,为凄凉、长在醉中。

作年难确考。其时间至晚当作于淳熙十四年。

《声声慢·开元盛日》是南宋爱国词人辛稼轩的作品。

桂树,又名岩桂、木犀,花蕊如金粟,黄色花朵,也有红色的。这首词题目是嘲红木犀,“余儿时”等句是题下的注语。作者儿时在金国的汴京,曾入凝碧池,认识木犀。词的上阕就追忆了当时的感受。而下阕则是嘲笑红木犀的主题。全词虽是咏木犀词,却寄寓了作者深刻的民族观念。原来北宋宣和初年,曾在汴京的离宫中移栽木犀。见《中州集·卷四》所载郦权的《木犀》诗(此诗中有“尤怜元平右前,不及附欧苏。末路益可怜惜,例进宣和初。仙根岂易致,百死不一苏。昔游汴离宫,识此倾城姝”诸语)。女真人侵占了汴京后,成为中原的主人,但是,在作者看来,无论他们怎样仿效汉族的统治方式,也改变不了他们的民族本质。这首词表面上嘲笑红木犀虽改变了颜色,却仍然脱离不了木犀的气息,借以痛斥女真族非法入侵占领中原的罪行。[1]

1、木犀:又作木樨。常绿小乔木或灌木,花白色或暗黄色,有香气,通称桂花。

2、京师:帝王的都城。这里指开封。

3、禁中:帝王宫殿。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天子所居曰禁中。禁中者,门户有禁,非待御者不得入,故曰禁中。”

4、嘲红木犀:一作“赋红木犀”。[2]

5、余儿时尝入京师:稼轩随祖父居汴京事。《美芹十论·奏进劄子》:“臣之家世,受廛济南,……大父臣赞,以族众拙于脱身,被污虏官,留京师,历宿亳,涉沂海,非其志也。”辛启泰《稼轩年谱》载辛赞曾知开封府。[2]

6、开元盛日:开元为唐玄宗年号。其时唐称极盛,盖以喻北宋宣和盛时。杜甫《忆昔二首》:“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7、“天上栽花,月殿桂影重重”:月中有桂树,所以称在天上栽花。这是指宣和间汴京离宫种木犀事。郦权《木犀》诗:“昔游汴离宫,识此倾城姝。”其中的离宫,不知是不是指凝碧池,但作者小时游览中应是见过木犀。[1]

8、金粟:指木犀的花蕊如金粟。

9、管弦凝碧池上:《明皇杂录》“天宝末,禄山陷西京,大会凝碧池,梨园子弟欷歔泣下。乐工雷海青掷乐器西向大恸。王维陷贼中,时拘于菩提寺,潜赋诗云:‘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僚何日更朝天?秋槐叶落深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后有罪,以此诗获免。”[2]

10、“记当时、风月愁侬”句:回忆起来,当时的风景使我发愁。作者游凝碧池时,虽只有十一岁,但处境既与王维相同,故感受也相彷佛。此句突出表现了作者儿时的爱国思想,和对女真族的雠恨。[1]

11、翠华远:皇帝之旗以翠羽为饰。此指宋徽宗、钦宗为金人所虏北去事。[2]

12、冷淡:不秾艳。白居易《白牡丹》诗:“白花冷淡无人爱,亦占芳名道料丹。”

13、酝酿:意即薰陶。

14、彻骨:入骨。

15、“只为天姿冷澹,被西风酝酿,彻骨香浓。”句:因为木犀天生不够秾艳,希望被西风薰陶而改变颜色,但最终改变不了深入骨髓的浓香。[1]

16、丹蕉:即美人蕉。[1]

17、叶底:一作“叶展”。[2]

18、偷染妖红:苏轼《浣溪沙·徐州藏春阁园中》:“化工馀力染夭红”。妖红,同“夭红”,深红、艳红。[2]

19、取次:即造次,作“随便”或“草草”解。[2]

20、道人取次装束:道家的随便装束。道家装是黄色的,故道人称黄冠。唐·薛能《黄蜀葵》诗:“娇黄嫩绿欲题诗,尽日含毫有所思。记得玉人初病起,道家装束厌禳时。”[1]

21、是自家香底家风:宋僧释晓莹《罗湖野录》载晦堂禅师为黄庭坚说法:“时当暑退凉生,秋香满院。晦堂乃曰:‘闻木犀香乎?’公曰:‘闻。’晦堂曰:‘吾无隐乎?’公欣然领解。”后以佛家“闻香悟道”为三教教门中的典故,故借作“道人家风”。[2]

22、“枉学丹蕉,叶底偷染妖红。道人取次装束,是自家、香底家风。”句:木犀虽然能够从丹蕉那里学会偷偷在叶底下染上深红色,但却忘了自己作为道家门人,穿著什么颜色的服饰只不过是外在的装束,而其与生俱来的香气才是最本质的内在。

按:稼轩自幼便接受了传统的华夷观念,认为夷狄虽占据华夏,效仿汉人礼仪,仍不能被汉族承认为中国之君。稼轩在《美芹十论·自治》中,他曾痛斥女真人“平居无事,亦规规然仿效古圣贤太平之事,以诳乱其耳目”,就是这个意思,这同词中所讽刺的红木犀枉染妖红是一致的。[1]

23、“又怕是,为凄凉、长在醉中”句:只怕是因为处境凄惨,而不得不以沉醉来麻痹自己,从而导致面容变红。此句似是为红木犀枉染妖红而解嘲?又怕是,只怕是。[1]

作者介绍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tuo1)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鹧鸪天·桂花》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这首是一篇盛赞桂花的词。以群花作衬,上片围绕桂花的“色”与“香”展开议论,表现了作者的美学观点。下片紧承上片。全词始终都赞美桂花,实则抒发自己的幽怨之情。

《咏桂》

唐·李白

世人种桃李,皆在金张门。

攀折争捷径,及此春风暄。

一朝天霜下,荣耀难久存。

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

清阴亦可托,何惜树君园。

李白在《咏桂》诗通过与桃李趋势媚俗的对比,赞颂秋桂清雅高洁的品性。

桃李花很难长久保持艳色荣华,而南山上的桂花树,常年绿叶垂阴。在桂花的树阴下乘凉,凉爽又芳香,你何不把桂花种植在你的庭院?

《春桂问答二首》

唐·王绩

问春桂,桃李正芬华。

年光随处满,何事独无花。

春桂答,春华讵能久。

风霜摇落时,独秀君知不。

问春桂:桃李花开得正好,到处都是一片芳华,你为何独独不开呢?

春桂答:春华能岂能长久,及至秋日风霜来临,你可知我一枝独秀?

诗人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来问桂花,独具匠心。衬托出桂花超凡脱俗、刚劲凛然的美质。

《霜天晓角·桂花》

谢懋

绿云剪叶,低护黄金屑。

占断花中声誉,

香与韵、两清洁。

胜绝,君听说。是他来处别。

试看仙衣犹带,

金庭露、玉阶月。

这是一首咏桂花的咏物词。作者借物寓怀,上片,写桂花的形象与高洁的气质。下片抒情。过片处“胜绝,君听说”。承上片趣旨,极度赞美桂花的绝佳。

《折桂令·中秋》

张养浩

一轮飞镜谁磨?

照彻乾坤,印透山河。

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

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

老子高歌,为问嫦娥,

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这首散曲抒发的是中秋夜一醉方休的情致,作者着力描写月光的澄彻,映照在桂树上,桂影婆娑,通过月光与桂影渲染出一种异常宁静的境界氛围。

《咏桂》

杨万里

不是人间种,移从月里来。

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

这是一首赞美桂花的诗,桂花馥郁的香气,不像是人间种的,倒像是传说中月亮上广寒宫的桂树落下的芳香,这桂香吹开了漫山遍野的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shukuia.com/hkzz/62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