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继的个故事第九章相识

公益中科 https://m-mip.39.net/nk/mipso_4892467.html

置之死地而后生,是为金继

这是一系列关于金继修复的记录,将持续讲述件修复器物背后的故事

延伸阅读:什么是金继???髹金缮物

正文共:字11图预估阅读时间:5分钟

第九章12世纪中叶高丽青瓷洗

前阵子客户说寄修一件明龙泉青瓷洗,到手观察见釉水肥润,暗刻纹精美,开片沁色自然传世特征明显。覆面有支钉烧痕,隧否定明龙泉之说,疑宋汝或同期高丽青瓷,反复考证,认为应是12世纪中叶高丽青瓷之作。修缮古瓷最大的乐趣莫过于重新认识一段历史。既相遇,亦相识,才无憾!

▲修复前

高丽是公元年至年间存在于朝鲜(朝鲜和韩国的统称)的王朝,大约相对我国从五代十国一直到明朝初年,高丽王朝是朝鲜的第二个统一政权,后于年被李氏朝鲜所取代。狭义的高丽瓷是指朝鲜在高丽时期生产的瓷器,高丽瓷便成为所有朝鲜生产瓷器的统称。高丽青瓷是高丽王朝瓷器中的珍品,由宫廷直接派官员“窑直”管理的,是世界瓷器中的代表作,上品可与中国宋代汝窑媲美。

▲修复中

北宋仁宗元年(年),徐兢在其著《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描写了他出访高丽对高丽青瓷的感受,文中说:“狻猊出香、亦翡色也,上有蹲兽,下有仰莲以承之。诸器唯此最精绝。其余则越州古秘色,汝州新窑器,大概相类。”

▲青瓷阴刻牡丹纹轮花碗、托,高丽时代(12世纪前半叶),盏高5.4厘米、口径10.9厘米,托高5.3厘米、径14.9厘米,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为薄胎、做工精细且器形端正的成套盏托。呈锷状的瓷托在台座上有六处缺口,整体呈现黄蜀葵花口,花瓣呈扭转状。盏也是薄胎、体积小的黄蜀葵花口碗。

10世纪末期大量宋瓷输入高丽,受中国瓷器的影响,高丽青瓷开始崇尚青色和淡雅之风,尤其受我国北方的汝窑和南方的越窑影响极深。大约在北宋初年时,我国的青瓷被前来中国进贡的朝鲜使者带入朝鲜半岛。之后,朝鲜便开始烧制青瓷,据《宋史·高丽传》记载,高丽的使节团还曾参观北宋的汝窑、越窑和龙泉窑,无论在釉色、器型还是在工艺上都深入学习中国,回国以后,便着力发展以汝窑为模板的青瓷,并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修复后

在公元12世纪时,高丽青瓷的发展达到顶峰,其生产的青瓷清新淡雅,和汝窑、越窑极其相似。美丽的翡翠色成为高丽青瓷的代表特征,自此高丽青瓷成为与中国各名窑青瓷比肩的艺术名品。南宋太平老人在其《袖中锦》中曾罗列十项“天下第一”,其中包括“定瓷”和“高丽翡色青瓷”。

▲青瓷皿,高丽时代(12世纪前半叶),高3.3厘米、3.5厘米,口径9厘米、9.1厘米,日本宁乐美术馆藏。

在北宋宫廷使用的定窑白瓷、汝窑青瓷也见有类似作品。为了制作小皿,汝窑甚至出土有极为精致的陶范,也显示其规范化的制作流程。此件作品釉色优美,与汝窑几乎不分轩轾。这类小皿也被称为“碟”,祖型应来自金属器。

纵观现存的高丽青瓷珍品,许多在造型设计上有着典型的宋人风范,如宋式代表的梅瓶、注子、净瓶、葫芦瓶等,以及具体到具体形态的各种花瓣式造型的器皿。高丽青瓷的釉色与龙泉窑青瓷釉色难分难辨。明代曹昭《格古要论》对高丽青瓷与龙泉窑青瓷的关系有“古高丽器皿,色粉青与龙泉窑相类”的描述。

▲青瓷轮花形钵,高丽时代(12世纪前半叶),左高9.2厘米、径14.2厘米,右高9.2厘米、14.2厘米,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藏/安宅昭弥寄赠。

有十瓣花口,模仿满开的莲花。薄又精致的做工及莹透的釉色,可以说是翡色青瓷代表作之一。器形在素烧后,对于器底的处理以及支钉痕,皆可见到北宋汝窑的影响。

元朝建立后,直至元末。高丽青瓷从材质、器形到工艺技法等都直线下降。后来李朝的粉砂青瓷虽然也很受欢迎,但在艺术水准与影响上都远远逊色于高丽青瓷。

▲青瓷镶嵌云鹤纹碗,高丽时代(12世纪),高6厘米,口径17厘米,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藏/李炳昌博士寄赠。

釉色与纹样都极具高丽青瓷特有的静寂感,表现出茶文化的高度精神性。

高丽青瓷与宋代青瓷是相同时期世界瓷器界的两颗硕果,虽同祖同源,相互影响却又各有千秋。宋代青瓷更倾向于追求瓷器釉色与质地的玉石美感,很少提倡人工雕琢。而高丽青瓷在追求色泽美的同时又常常使用多种装饰工艺进行渲染,最终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格调。

▲修复后

(本文知识内容整理自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shukuia.com/hkbm/56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