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封面图片是况尉先生作品
前言
齐玉新
我一直觉得,不知道因何,我们听到的有关书法的知识以及我们看到的书籍,都把书法说得过于神秘、复杂、玄奥。而且,我们很多对于书法的观点也很奇怪。对于很多书法中的问题,似乎也很粗糙。有些问题,深入地想一想,或者换个角度,你会发觉很好玩。于是,在炎热的夏天,我就信手写了这些文字,很多都是拍脑袋想出来的,肯定不严谨,也很不严肃,大家看着玩吧。就当看个段子,一笑了之。1、古人真的在宣纸上写字吗?
今天,90%以上的书法家和爱好者在使用生宣写字,同时,90%以上的书写者们在寻找更加适合自己书写的纸张,而只有一小部分人在思考----古人到底用什么纸写字?对于纸张,我没有做过深入且科学的研究。但是,从古人一些墨迹包括我所见到的真迹来看,明以前(确切的说是清代以前)的墨迹,几乎见不到生宣。因此,我觉得不妨把清代作为一个书写材料的分界线。有学者认为,明朝后期,随着大写意画的出现,很多画家(同时也是书法家)他们开始使用生宣。可是,根据我的见识,明朝后期以徐渭为代表的大写意书画家们的画,并非使用的生宣。有人又以王铎为例,作为书法家(其实他也画画)的王铎,他的很多作品都有涨墨(这也是其用墨的一个特点),但从真迹来看,他的带有涨墨的作品,主要是条幅,这类作品的书写材质基本又都是绫子,并非宣纸。而他的一些横幅作品(诸如手卷)又都使用的是绢。那些使用纸张的作品,几乎没有涨墨。所以,我觉得,明朝后期,书法家们也没有怎么使用生宣。如果,我们能够见到更多的真迹,或者见到明朝那些书法家的复制品,你就会分析的出来,他们作品中的涨墨,其实都不是生宣纸上洇出来的痕迹,而是编织类(绢、绫子)载体上墨慢慢散开来的痕迹。这需要有一定的书写实践的人才能看得出来。其实,最简单的例子就能说明这个问题,比如,明代以前的作品,我们从中很少见到线条的飞白,这就说明他们的书写材质比较细腻,绝不是生宣。根据上面的推理,我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古人不使用生宣。至于古人都用什么宣纸,这个说法很多。比如,据日本的富田淳撰文说:王羲之的《丧乱帖》的纸张是雁皮55%,楮(楚音,楮树,树皮是制造桑皮纸和宣纸的原料)45%的混合纸。其中还有黄蜀葵淀粉。黄蜀葵淀粉是一种胶质体溶液。据说这是日本高知县纸产技术中心分析出来的,因为《丧乱》摹本在日本呢。今天的书法家们,写小字也很少使用生宣。今天之所以使用生宣,是因为:1、我们字写的越来越大。2、造纸技术失传了很多。3、科技进步使得手工造纸越来越少。在古代,最初人们是往崖壁上记事,后来往龟甲兽骨上刻字,然后往竹木片上写字,东汉蔡伦造纸以后,开始往纸张上写字。其实还有相当一大部分的人往绢、绫子等编织物上面写字。纸,并非古代书法的唯一载体。有机会大家看看敦煌博物馆现存的唐人写经卷就知道,那时候的纸跟现在完全不一样。至于纸,我想,再过若干年,唯一的用途可能就是写书法用,美术可能都不用纸了。那美术用啥?用墙皮、用铁板、用不、用人体呗。2、古人有字帖嘛?
我们今天真幸福,哪个写字的人家里没有十本甚至几十本字帖,有的土豪家里都是复制品用来学习。今天的人也真不幸,因为我们有了字帖,所以我们写字才有了规范,也真因为这个规范,使得我们穷尽半生或者一生的时间都在强迫自己抛弃自己,按照别人的书写习惯来写字。我们有谁思考过:王羲之当年练字有字帖吗?字帖的“帖”这个字,很有来头,我们不做过深的展开,那没啥意义。后来,帖被独立应用起来并和书法有了关系。再后来,帖被称之为“法帖”。我觉得,称得上字帖这个概念的时代,应该从唐代开始算起。那时候,有大约两种形式:一种是摹本----针对真迹,双钩填墨的复制品。还有一种,就是把真迹刻成版,然后成批的拓下来。比如《十七帖》和各种拓片。这些被普遍应用于书法学习的范本才叫字帖。在王羲之那个年代,我觉得没有字帖。他跟老师卫夫人(有人说卫夫人是王羲之的老姨)学书法,那无非就是照着卫夫人的字学习。可卫夫人就能成就一代书圣?我想,这个成果并不是字帖的作用,而应该是教学思路的决定性作用。比如,那时候的人,他们见到的都是各式各样非常“不规范”的手写体文字(我们从开始识字见到的都是非常规范的美术字),手写体的好处是:1、各式各样。2、没有规范。3、自由烂漫。4、不完善。这些,都会给一个书写者或者学习者更大的创造空间。于是我想,卫夫人大概只能告诉王羲之一写字的写法,甚至是大概的写法,至于你怎么写那就是你的事情了。结构或者字形的美需要你这个人自己琢磨了。正是这种宽松的模糊的教学方法,才赋予了王羲之(或者书写者)极大地创造空间。如果,有了规范,自己创造的空间就小了,思维也会受到限制。面对字帖,我们的初始目的就是努力写的一模一样,不像都不行。久而久之,我们被字帖洗脑了,慢慢的我们的创造力就没有了。等你临摹像了字帖,还要费更大的劲儿出帖。于是,有了字帖之后,我们要花%的劲儿进去,再花%的劲儿出来,有的人甚至一辈子都没有时间出来。王羲之那时候,最受益的,应该是经常跟他那些叔叔大爷以及王导、谢安这些人在一起交流,互相研究互相模仿互相抄袭而已,慢慢的成就了王羲之。至于王献之,我想,顶多也就是用他爸爸王羲之的字作为字帖。后来,字帖越来越多,规范越来越多,理论越来越多,书法被戴上了更多的手铐脚镣,于是一代不如一代。到了今天,我们这些从小看着美术字长大,用钢笔写了好多年字的人,开始手拿毛笔学书法的时候,其实已经距离古人那种学习和书写方法风马牛不相及了。三、书法是高危行业,慎入。
我曾经开玩笑似的对朋友说:书法是高危行业。大家都笑了。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忽悠!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些年我们耳闻目睹的就是,书法圈很多人英年早逝,更有甚者为了冲刺国展居然暴毙。这些事例尽管对于一个庞大的书法队伍而言,微乎其微而已,但窥一斑而知全豹,我们不妨引起重视。再者,书法圈患腰椎、颈椎病的人很多,很多书法家年纪轻轻就已经深受其害、苦不堪言。诸位看官,你有这类的毛病吗?那么,自古以来一直说,学书法长寿,到你老齐这里怎么就成了高危行业了呢?我慢慢给你说:1、古人是持卷书,这没错吧!所谓持卷书,就是把纸卷成卷(当然竹简、木简不用卷起来,也卷不起来)拿着书写,这样,脖子(眼睛)和纸卷就保持了平视状态。就连古人上朝手持的笏板也是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也是手持书写记录皇帝老儿的一些重要语录。还有,古人喜欢题壁,也是平视。再者,古人也有跪着写的,但他们的桌子(几案)高度跟我们现在不一样吧?我们现在怎么写字呢?我们是坐着,按照现在的桌子尺寸,你得长时间低头吧。据正骨专家说,人体的肌肉只有30分钟的拉伸极限,超过了就形成肌肉劳损。你可能会说:我是站着写字。其实这样更要命,你站着的时候,头更要低下去,难受不?腰椎、颈椎不受病,才怪!2、古人不像我们今天这么拼命写字。别听那些故事,什么池水尽黑、废纸三千、往芭蕉叶上写字。你不信试一下,那芭蕉叶能写上字?我们再想象一下:古人每天要读书,读书是他们一生都要做的事情,而我们今天基本上考上大学基本就不用看书了。古代那些书法家都是当官的,他们每天哪有那么多时间写字?他们没有电、没有电灯,晚上也很少写字,基本就是喝喝酒和老婆睡觉。哪像我们今天,点着贼亮贼亮的led大灯泡,吹着空调,整夜整夜的写字,困了喝咖啡,累了助手给按摩。所以,我们今天写字的量太大也造成了对身体的伤害。不是不让你们大量写字,关键我们今天很多人就是瞎写,没有要领的写,白白浪费了时间、笔墨纸和健康。3、我们今天的书写材料也不好。我没有做过科学的调研,但据说现在的墨汁很不好,里面可能有苯的成分,苯是啥,自己百度吧。长时间在这样的墨汁挥发下,后果甭我说了吧!4、我曾经有一个谬论,在民间有点影响。即:篆书别总写,伤身。不信,你数数全国篆书写得好的,活过60岁的还健在的有几个?身体好的有几个?或许有人觉得我真扯淡。是吗?那我说说我的理由:写篆书,因为用笔的习惯,考虑到线条质量,很多人在书写时需要憋气。那么,长此以往的憋气,你内分泌或者内循环不坏了才怪!由此,我想起一个太极宗师在辅导弟子的时候说过的一句话“别瞎调整呼吸,会练坏了的!”你可能跟我抬杠,为啥吴昌硕他们活的还凑合?我发现一个现象----光写篆书不行,你要同时写写行草书或者隶书啥的,尤其是刻刻印章,能够化解。大家可以搜集一下这方面的例子。你要非不信,我也没办法,就当我忽悠吧。既然提出了问题,我就在想怎么解决问题。我觉得我们当代人写书法,似乎要改变一下书写习惯了,比如:1、把你写字的桌子高度提高,高到适合你站着书写。其实,桌面高度越高,距离你的眼睛越近,你的腰就不用那么弯曲了,这有啥不可以的呢!没人规定桌子的高度啊。2、把桌子改造一下,让桌面形成前低后高的斜面,这样纸张和你就形成了类似古人持卷书的角度,省得你弯腰低头写字了。大家想一下,画家为啥比书法家腰椎、颈椎好呢?因为他们画画,很大一部分是用画板,那角度就是平视。还有一部分画家创作大作品,是在墙面上,这角度跟书法也不一样。3、那些长时间写字的,要养成随时活动的习惯,比如帮老婆擦擦地,然后写字。写一会,帮老婆洗洗袜子,然后写字。。。这样,不仅把字练好了,老婆也开行了,身体好了,家庭也和睦了,对吧?今天我还和朋友们说,如果你不想靠卖字为生,就别玩命写字,真的对身体伤害很大。如果你仅仅是爱好,何必那么玩命呢?实在没啥爱好,也别选书法这个爱好啊,这是一个费力不讨好的不良爱好,说不定一辈子也写不出个啥名堂来,还不如学学做饭对家庭更有好处。四、笔法是个啥?为啥说用笔千古不易?
凡是学书法的,都会想得到古人秘不传人的“笔法”。据说,古代那个谁谁谁为了得到谁谁的笔法,气的捶胸顿足直吐血,还半夜去盗人家墓,瞧这精神!赵孟頫说“用笔千古不易!”好家伙,这么一而再再而三的,把“笔法”这玩意传的跟葵花宝典是的,似乎学了一辈子书法不得到笔法就得不到真传一样。那个谁跟我说“在古代,笔法是传男不传女的。所以王羲之有七儿一女,他闺女不是书法家他儿子王献之是书法家。”据此推断,不知道王羲之他老姨卫夫人是谁传授的笔法。笔法到底是个啥?我本人觉得,就是正确合理的使用毛笔写字的方法。就这么简单?对,就这么简单!我从头给大家说啊----比如在很久很久的古代,那时候没有文字的时候,对,就算氏族吧。那时候,大家出去打猎,晚上回来,酋长会记录每个人的工作好坏,就在山洞的墙壁上用石头画上几个兔子、几个老鼠、几个蚂蚱之类的。其实也是一个体力活----赶上收成好的时候。那时候,用石头画图形。后来,山洞画满了,再说有的动物和植物,酋长也不是美术专业毕业的,他画不出来啊。而且,频繁的搬家,山洞墙壁上的图形拿不走,于是就用刀子往龟甲兽骨上刻吧。那会儿,他们不用图形了,改用直线刻,相对图形比较抽象了,姑且叫做文字吧----甲骨文。用刀刻曲线在骨头上,难度很大,所以基本都是直线,刀法就是笔法吧。转折不是一笔(刀)弄出来的。再后来,酋长忽然发现,用刀刻也很累,每天胳膊酸痛。有一天,他发现满地的鸡毛、动物毛太浪费了,就捆绑起来帮到树枝上,站着黄泥水涂出来字迹。再说,总是用直线写字也太慢啊,他就尝试着拐弯写线条,并且连起来写,这样似乎篆书就形成了。这时候,书写工具变了,导致写法也变了,一种新的书写方法产生了,这种书写方法就是篆书的笔法。经过好多年好多年的实践与发展,酋长也有了很多秘书,他们不断积累经验,把那种绕圈的写字方法越来越熟练,篆书笔法得到完善。但这,依然不行。部落或者国家越来越大,酋长都不用亲自写字了,可是秘书们却很烦,他们觉得老这么转圈写字还是麻烦。于是他们开始尝试把拐弯、转圈的写法拉直,于是,隶书就出现了。趋于平直的笔画偶尔带个大燕子尾巴的写法,显然和篆书不一样,这是隶书的写法----笔法。但有一个相同之处,那就是中锋用笔。看看,都开始讲究笔锋了。可是为啥要讲究笔锋呢?比如,你骑自行车(古人没有考虑到自行车的问题),到了拐弯的地方,肯定会一侧身子---减速---拐过去了。你肯定不会:到了拐弯的地方----下车---把自行车搬过去----上车朝另一个方向去了。所以,侧身的方法出现了,目的是提高速度和效率,这就是用笔的侧锋开始出现。不是为了复杂,而是为了简单和提速。侧锋的出现是因为效率,那么另外一个提高效率的办法就是继续偷懒---改进字体的写法。所以,那些古人们做了两种尝试-----1、把隶书的弯曲笔画变直,艾玛,楷书出现了。2、把隶书连起来写,章草出现了。楷书,这玩意好认、好看,写起来虽然比隶书快(用藏锋写楷书的请绕行,我不跟你们抬杠)但是还是显得慢、不过瘾。章草(以及后来的草书)这玩意虽然快,可它不好认啊。咋整?勤劳善良聪明的中国人擅长折中,于是把楷书和草书合并起来形成了行书。这时候,各种书体(不是字体啊,这里不做普及了,自己思考为啥。)完备了,每种书体都形成了自己的写法(笔法)。这些写法,一直延续到现在,这就是用笔千古不易,明白了吗?我需要说的是,笔法是为了让书写更简便、毛笔具有连续书写不被写坏的方法。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一切的方法都是为了让事情更加简单化而不是复杂化。方法就是前人不断实践、总结出来的最简单最好的办法,笔法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你觉得你写的方法(用笔)很复杂,那么,我可以告诉你----你的笔法不对。笔法就是用毛笔写字的最简单的方法,明白我的意思吗?如果不明白,你总会有明白的那一天。笔法就是写字方法,一切的方法都是让人干活趋于简单。如果,当你觉得写字很复杂了,那么,可能你的方法就错了。为什么呢?比如,楷书的横,起笔的“疙瘩”,那绝对不是故意做出来的,而是起笔的时候为了笔毫蓄势发力做的一个动作。横的收笔也有一个“疙瘩”,这是收笔的时候为了写下一个笔画做的蓄势发力的动作,目的是调整笔毫。这些,如果你仅仅认为是为了美观那就错了。所有的美,都是基于实用基础上完善出来的,抛弃了实用的美观都是刻意的做作,那并不是有用的美。比如撇,起笔蓄势发力,让笔毫凝聚在一起更有力量,然后逐渐向左下方减轻力量,最后出锋,于是撇就形成了我们现在见到的一把圆月弯刀的样子。在行草书中,笔画的形状千变万化,但这都是因为适合“手写”才形成的形状,绝对不是“为了形状而形状”。这就又引出一个问题----临帖,或者学习古人的书法,我们该怎么做?我觉得在很大程度上,我们都误入了歧途。为什么这么说呢?你是否在临帖的时候,极力用毛笔来模仿古人某个笔画的形状呢?当你用了好多年,终于把某个贴的所有笔画都“描”和“画”得差不多了,你才发现,你依然写不成作品,你写字依然很吃力,离开字帖碰到没有的字,你照样不会写。为啥呢?其实,我认为,即使你那样“描”“像”了,但从实质上讲,并不像!古人是一笔写出来的,你是花了很多力气用了很多动作“做”出来的。这里我要提出几个观点或者叫做概念吧----1、一笔塑形。意思就是一笔写出来就塑造了笔画的形状。比如,《兰亭序》很多人都穷尽毕生的精力去临摹,最终也就弄了一个四不像。这是因为,你没有掌握王羲之书写的核心要领。很多人,写兰亭序小心翼翼,可你知道,王羲之当年写这玩意就是信笔一挥,速度很快。从书写速度和书写状态上你就跟他完全不一样,怎么可能得到他的精髓呢!所以,笔画是“一笔”“写”出来的,不是“做”出来的。2、书写的连贯性。很多人写字,无论正草隶篆行诸体,都是一个笔画一个笔画的写,笔画之间没有任何联系,似乎,笔画就是一个独立的构件。其实不是!笔画与笔画之间都有连贯性,这才是“手工”书写,无论真草隶篆行,都是这样。把笔画的用笔动作(笔法)独立和割裂出来,这样的书写方法是错误的。3、速度。无论真草隶篆行,在古代,他们的书写都是以实用书写为前提的,绝对不是单纯的为了美观。所以,既然以实用为目的的书写,就需要速度。写字不是绣花。为什么我们经常说古人的书法“自然”,这就说明他们真的是自然状态下的书写,而非刻意。在古代乃至在今天,自然,都是最高的境界。道法自然,一点错都没有!4、手势。这才是我写了这么多文字要说明的一个核心问题。手势,就是用什么样的动作来书写的动作或者手法。什么样的手势决定了什么样的笔画形状。所有的形态各异的笔画背后都有你看不见的手势。当我们掌握了这个手势(动作),你会发现你的笔画一写出来就基本是那个样子。所以,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大家----笔法其实就是手势,就是一连串的动作。当你通过临帖,熟练掌握了古人那些个书写的手势之后,你才养成了正确的书写习惯,这就是正确的笔法!古人的永字八法其实就是谈的这个问题,可惜很多人都当做入门的故事在听。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