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药校友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院长

李范珠的中药理想

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院长

校友简介

李范珠,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及博士后导师;沈药浙江校友会会长。

年9月-年7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学士学位;年9月-年7月,沈阳药科大学,硕士学位;年9月-年7月,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年9月-年9月,日本香川医科大学访问学者;年9月-年9月,韩国汉城大学药学院访问学者。

现任浙江省毒理学会中药与化妆品安全性专业委员会主任、浙江省中药制剂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省中药制剂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首批卫生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对象,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团队项目)资助对象。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第一届中药药剂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浙江省青年科学技术协会医药学分会秘书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中医学与中药学学科项目同行评议专家,国家科技部评审专家,浙江省科技厅项目评审专家等社会职位。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原创的医学科学,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对世界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在现代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现代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落后,中医药的发展不尽人意。

为此,有多少中医药研究学者,默默奋斗在科研的第一线,用科学与技术,用他们的智慧与精神,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

李范珠,正是其中一员。

在李范珠内心的深处,有一股对传统中药的莫名的热爱。他的理想与信念也是极为朴素而直接的:让中药发挥更大的治疗作用,让更多的人了解中药!于是,十几年来,他一直耕耘于中药研究领域,在中药复方现代化、中药新剂型新技术的研究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当然,这中间离不开他在从事中药研究过程中,时刻持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严谨的治学学风、坚韧顽强的性格和为科学献身的激情。如今,对于中药的使命与追求,在科研上的精神与境界,李范珠传承给了更多的年轻人,包括他的学生及沈药的学弟学妹们!

科研启蒙之地

“沈药是我的‘科研启蒙’之地,正是在沈药的学习经历,让我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坚定信念,勤奋踏实。”

从黑龙江中医学院(现更名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本科毕业之后,李范珠想进一步深造,他选择了到沈阳药学院(现更名为沈阳药科大学)读药剂学硕士。

当然,李范珠做出这样的选择,有他自己的一番考虑。

一方面,沈药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历史传统的综合性药科高等学府,这所学校深厚的人文底蕴深深地吸引着他;另一方面,他对药剂学专业有着浓厚的兴趣,且对著名的药剂学专家胡晋教授非常尊崇。

于是,年9月,他正式成为沈药的一份子,师从胡晋教授。

事实证明,在沈药攻读硕士学位的短短3年时间里,给李范珠留下了永恒的财富——无论是在专业水平还是在对科学研究的精神领悟上,他都有了极大的提高与更深的认识。

这首先得益于导师胡晋的悉心教导。“在沈药的学习过程中,胡晋教授对我的影响非常大。他治学严谨,在科研上开拓创新,重视理论与生产结合;在教学上,又是诲人不倦、认真负责。在他的教导下,我不仅能对药剂学等专业知识有了更好的掌握,还学会了不少为人处事的道理。”

李范珠回忆恩师时表示,他在胡晋教授身上看到了一名科研人员应有的精神境界,从此,他在科研的道路上,就一直以恩师为榜样,严谨、踏实,对待事业热情负责。

除了老师之外,沈药学子们对于学习与研究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态度也让李范珠备受鼓舞。而这种态度的形成,根源应该来自沈药当年的八字校训。

“‘团结、勤奋、求实、献身’,这是由李维祯老院长亲自题写八字校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它们直接且深刻地折射出沈药的优良传统——与人团结才能有更强大的力量,勤奋是激励人不断前进的动力,脚踏实地、厚积薄发是一种学习的态度,奉献是对科研的一种精神。”据李范珠介绍,年学校七十周年校庆时,原校训中的“献身”改为“创新”,“创新更是沈药人的追求,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做得更好!”

正因为受益匪浅,李范珠一直视沈药为他的“科研启蒙”之地,从这里开始,他在之后的求学与工作中,都坚定信念、勤奋踏实地做着哪怕是看似很平凡的学习与研究——因为他知道,这些平凡的背后,实际透露着非凡,只有一点一滴的积累,才有可能收获成功的喜悦。

由此,在家人、老师、同学的支持与鼓励下,李范珠从没有忽视每一个可以提升自己的机会。年,他到上海中医药大学攻读中药学博士学位;年,他到日本香川医科大学(现更名为日本香川大学)做访问学者;年,他再次出国,到韩国汉城大学访问进修。

让中药为更多人所知

“十多年来,我一直没有离开过中药研究领域,这背后支撑着我的仅仅是一个信念:我希望让中药发挥更大的治疗作用,让更多的人知道中药。”

纵观李范珠的科研生涯,前文提到的“平凡的事”,就是对中药研究的执着。

年3月,基于李范珠在中药专业上的突出表现,他被作为浙江省特殊人才引进到浙江中医药大学,开始长期从事以微透析技术为核心的新型药物输送系统、新剂型新技术、中药复方质量控制及评价方法的研究。

同时,在浙江中医药大学期间,他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中医药管理重点项目等,并成为浙江省高校“重中之重”学科(省政府拨款万元)——中药制剂学学科带头人。

就这样,在中药研究领域一扎根就是十多年。但众所周知,科研的道路从来都是艰辛的、寂寞的、有压力的、困难重重的,正所谓“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只有付得起辛苦、耐得住寂寞、顶得住压力、战得胜困难的人,最终才能获得成功。

李范珠正是这样有着坚韧不拔意志的成大事者。

“必须承认的是,在这十几年的科研工作中,我曾遇到过各种大大小小的困难与挑战,最直接需要面对的就是,研究效果与结果不尽如人意。但是无论面对怎样的现实,我心中一直有一个信念支撑着我: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必须让中药发挥更大的治疗作用,让更多的人了解中药认识中药!”李范珠说,推动中药现代化,促使中药在我国乃至世界医药之林熠熠发光,是他一直追求的理想,也是他坚持不懈进行研究的动力来源。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范珠在中药复方现代化、中药新剂型新技术等方面的持续耕耘,收获了丰盛的硕果。

例如,他将多个“首次”收入囊中:首次系统研究肽类大分子药物——神经毒素(NT)鼻腔给药新途径,提出运用高效、低毒的冰片/薄荷脑低共熔物作为新型吸收促进剂,以载药纳米粒作为NT脑靶向载体,首次采用微透析技术考察NT经鼻给药的脑内动力学行为及其入脑机制;首次将微透析技术与现代分析仪器联用,建立组合微透析技术,实现时间-浓度-效应的在线统一,并将其应用于中药复方物质基础及质量控制的研究,该方法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

又如,他拿到了一个个沉甸甸的“奖杯”:雷公藤贴膏穴位敷贴对大鼠胶原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研究被评为“浙江省中医药科学技术创新奖二等奖”,神经毒素鼻腔吸收的脑药物动力学研究被评为“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与“浙江省中医药科技创新奖一等奖”,四逆汤有效活性成分及其代谢产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被评为“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葛根素注射液不良反应的研究与应用被评为“浙江省中医药科技创新奖一等奖”,用于中药体内过程的组合微透析新方法与新技术的项目荣获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可以说,李范珠的多项研究已经或者正在推动中药的快速发展。而令他也颇为欣慰的是,随着人类的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药“治未病”思想及其在防治现代疾病方面的优势和特色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医学界所认可和接受,一个与现代医学相互借鉴、共同补充发展的中医药发展时代已经到来。

桃李不言自下成蹊

“我更愿意从我自身的一些经历来激励和引导他们,让他们拥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信念。”

“一名出色的科研工作者,应该拥有最佳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科研基本能力,正确的动机和目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严谨的治学学风,不怕牺牲、不畏劳苦、刻苦勤奋、坚韧顽强的性格和为科学献身的激情。”李范珠在指出科研工作者应具备的特质时,做了上述的总结。

这从侧面也反映出,科研工作本身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此,身为一院之长的李范珠更倍感他在为国家培养科研人才过程中责任重大。

所幸的是,硕士生导师胡晋教授、博士生导师徐莲英教授等老师给他树立了绝佳的榜样。于是,在教学上,他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理念。

“我们要充分尊重与理解学生,注重教学的全过程和全方位。除了专业的教导之外,一方面,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提升学生的精神文化品质和生存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我们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在李范珠看来,思想层面的授予将给会学生带来更深层次的受益。

值得







































北京治白癜风比较好的医院是哪家
北京治白癜风到哪家医院最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shukuia.com/hkjj/3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