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葵,只此烂漫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蜀葵是一种很平民的花。

  夏日里,它总是平平凡凡地开在路边、墙角、房前、屋后,红的、粉的、黄的,开得极其繁盛。

  它生命力极强悍,是少有的能在北方户外越冬的花。只要种下去,便不需管理,年年自生自灭地开,开得红红火火,开得热热闹闹,开得没心没肺,甚至开得有些俗气。

  蜀葵是别名最多的花卉,每一地对它的称呼都不同,比较出名的有“一丈红”“戎葵”“棋盘花”“端午花”等。我们这里叫它“大熟气”,细想起来难道是“大俗气”的谐音?后来又听到几个同事叫它“一碗肉”,就更觉得它俗气了。

  总之,它不是那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花,从没在层台累榭、富丽堂皇的地方,瞥见过它的身影。

  小时候,教室前面有一大丛蜀葵。红、粉两种颜色,单瓣的,花开得太多了,密密匝匝的,老师也懒得管,我们就揪下它的花瓣扮公鸡。它褶皱的花瓣颇似公鸡的鸡冠,把花瓣的柄横着撕开,里边黏黏的,趁着这个黏劲儿贴在脑门上、脸颊上、胳膊上、手背上。贴好后,一群小公鸡们“咯咯”叫着,在校园内追逐玩闹,上课了,也不舍得摘下来,老师看到也是会心一笑,并不说什么。放学了,校门口冲出一群小公鸡,三三两两的,叽叽喳喳的,吵嚷在大街小巷里。

  现在的孩子们恐怕是没有这个乐趣的。

  翻看一本古诗词,读到了岑参的《蜀葵花歌》:

  昨日一花开,今日一花开。

  今日花正好,昨日花已老。

  始知人老不如花,可惜落花君莫扫。

  人生不得长少年,莫惜床头沽酒钱。

  请君有钱向酒家,君不见,蜀葵花。

  文笔平平,不觉得出色,远逊于他的边塞诗。读来,是一种淡淡的伤感。罢官后的诗人心绪低落,借酒浇愁,没了驰骋沙场的情辞慷慨、雄心壮志,只能借蜀葵感叹时光难留,人生苦短,要及时行乐。

  但,让我怦然心动的,却是平凡的蜀葵竟也是入得诗的。

  索性,去深究一下。

  竟然,大有所获。

  原来,蜀葵在古代曾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曾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是中国本土花卉,因在四川发现最早,得名蜀葵。它已在华夏大地上笑意盈盈地绽放了数千年,历代皇家园林都曾将它奉为上宾。宋明之后,蜀葵飞入了寻常百姓家,成为知名的庭院夏花。它曾是文人士大夫们的爱物,许多古诗古画里都记载了它旧日时光里的风情万种。

  晏殊道:“杏梁归燕双回首,黄蜀葵花开应候。”

  司马光赞它:“白若缯初断,红如颜欲酡。”

  于谦在《夏日忆故乡风景》中回忆江南风物,“红绡焕烂蜀葵开,金弹累垂卢橘熟”,黄、红、绿构成了诗人记忆里最浓烈的江南夏天。

  唐寅有一幅扇面,叫作《蜀葵图》,题诗曰:“端阳风物最清嘉,猩色戎葵乱着花。雄黄更扰菖蒲酒,杯里分明一片霞。”

  年端午节,澎湃新闻推出过一个叫作“故宫花信”的专栏,展出了故宫博物院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大量历代蜀葵书画名品。

  自八世纪起,蜀葵通过北方、南方和海上三条古丝绸之路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十五世纪以来备受西方画家青睐,身形挺拔、花大色艳的蜀葵成了塞尚、莫奈、凡·高等人画笔下的美丽精灵。

  蜀葵,曾有过如此高光时刻。可后来却为何跌下云头,落得平平无奇呢?

  或许,晚唐诗人陈标早已给出了答案:

  眼前无奈蜀葵何,浅紫深红数百窠。

  能共牡丹争几许,得人嫌处只缘多。

  蜀葵何其绚烂繁茂,完全可以媲美牡丹,然世人却甚爱牡丹,漠视蜀葵,只是因为蜀葵过于热烈、过于奔放,不事矜持,花多到唾手可得,反不被珍惜。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屡见,便不鲜;轻易到手的,也最易被厌弃。

  呜呼!自古,花如此,人如此,万物亦如此。

  去一所学校听课,一进校园就被一大丛蜀葵吸引。黄、白两种颜色,重瓣的,层层叠叠的,每朵花都开成一个大而饱满的花球,空灵若仙,嫣然无方,开得情意款款,开得波涛暗涌,开得热烈璀璨。

  那一刻,心被它拨了一下,忽地舒展。

  有些花,生来就是不争的。只此平凡,只此烂漫,只顾尽情绽放,只顾生生不息。它们不逢迎,也不敷衍,用心对待着每一天,温柔而执着地坚守了几千年,它何曾有时间去顾忌世人的好恶?

  花如此,人亦如此。

  世界很喧嚣,做你自己就好。(济南时报·新黄河作者:胥红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shukuia.com/hktp/124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