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职招聘微信群 http://m.jpm.cn/article-124253-1.html沿着蜿蜒的绩谭快速通道一路前行,穿过绩溪岭北的丛山峻岭,公路的尽头便来到了有着千年历史的古镇——绩溪上庄。上庄是徽州的发源地和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这里有着林籁泉韵的自然风光,有着历时千年的青砖黛瓦,有着诸多人文古迹,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来感受徽文化的风韵。
近年来,上庄镇依托千年古镇独有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和独特的绿水青山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优势产业,走出了一条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百姓稳步增收的乡村振兴之路。
1.打造村民增收新引擎近年来,上庄镇依托土地资源和自然生态优势,鼓励村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特色农业已成为该镇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助力脱贫攻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有力抓手。
走进绩溪瀚徽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生产基地,院子里的铁架上晾晒着一盒盒红薯淀粉,厂房里一台台机械在飞速地运转,工人们有的在清洗红薯,有的在制作淀粉,还有的在挂晾红薯粉丝,一片繁忙的景象。还有不少种植红薯的村民用电动车或三轮车,装着一袋袋的红薯往厂区送货。
村民王泽农拖着整整一车红薯正准备过磅。“今天我送来了多斤红薯,回头还有五六百斤要送过来。”王泽农笑着说,随着镇里特色农业的发展,他们这样靠种地吃饭的农民生活也越来越好。“茶叶有合作社收,蔬菜有收购点收,我只要把东西种好就行了,根本不用愁销路。现在家里种上十多亩茶叶和几亩蔬菜,一年下来收入已经有近三万元。”
在上庄镇的瑞川村,漫山遍野的黄蜀葵同样开成了一朵朵的致富花。瑞川村通过“党总支+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大户”带“小户”,“集体”带“个人”。在种植的过程中村“两委”请中药材合作社安排技术人员手把手地指导村民选种育苗、移栽定植、病虫防治等,并对黄蜀葵花实行集中收购、集中烘干、集中销售,降低市场风险,如今瑞川村黄蜀葵种植面积扩大到余亩,村民年增收近30万元。
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实现“造血式”发展,推动农村产业升级,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动力。
2.奏响强村富民新乐章近年来,上庄镇坚持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推动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程来抓,走出了村集体经济壮大、村民收益增加的“双赢”新路子。
“特别盼望村里的冷库早日投入使用,这样咱们蔬菜储存的难题就能解决了。”上庄镇旺川村的一处仓库里,绩溪县惠农专业合作社的工作人员一边整理蔬菜一边说起对村建冷库的期待。仓库的地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成袋的青菜、茄子、冬瓜等蔬菜,这些蔬菜第二天中午就会出现在上海和浙江等地居民的餐桌上。
村民们急切盼望的冷库建在旺川村村部后面的小山坡上,由原来的旺川卫生院改建而成。“咱们村里有两千多名村民在从事蔬菜种植工作,为了解决应季蔬菜贮存难的问题,村里利用项目资金修建了冷库。”村主任曹玉华介绍,冷库建成后能让本地农副产品就地冷冻保存,加强集中采购、错峰销售、跨区域销售等能力,能够让农副产品销售对接市场更有优势。
在冷库附近闲置的土地上,还有一座农副产品生产车间也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建之中。这座集蔬菜清洗、烘干和深加工等功能为一体的生产车间投入使用后,可以提高当地农产品的附加值,带动村民务工,每年还将为旺川村集体增加十多万元的收入。
近年来,上庄镇各村通过实施入股合作社、光伏发电、特色农业、水库承租、盘活集体林场等项目扩大村集体经济收入。截至年底,该镇实现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近万元,所有村收入均突破10万元,瑞川和寺后两村收入更是突破50万元。上庄镇通过不断地实践与探索,找到了一条适合镇情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
3.抓住乡村振兴“牛鼻子”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在上庄镇党委副书记胡斌看来,乡村要振兴,离不开产业的发展,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牛鼻子”。
胡斌表示,上庄镇始终把“产业富民”作为发展农村经济,主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今年以来,上庄镇立足当地金山时雨茶叶和特色旅游资源,谋划实施了上庄村观光茶园提升、汪裕泰茶文化博览园、寺后村茶叶加工厂等一系列项目,积极促进茶产业与一三产业深度融合。
与此同时,上庄镇还立足自身特色,积极参与徽菜“千店万厨”“十乡百碗”工程,参加“南桃中竹北油”培育增值、茶叶品牌增效、特色养殖提质增长、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等行动。加大了山核桃、油茶、竹的培育增值力度,评选上庄“十碗”特色精品菜肴,确保徽菜全产业链年产值达2亿元以上,林特产品产值达1亿元以上。
谈及上庄镇的下一步发展,胡斌表示,上庄镇将强化产业发展,壮大镇域经济实力;实施“五百”工程,打造乡村振兴样板;盘活优质资源,壮大村集体经济;探索村强民富路,共圆乡村振兴梦。
来源:新华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