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草子

第一次见到天葵的时候,是在人家门口的花盆里。它纤细的枝条顶着三枚果实。花早就谢了,却依然将我的视线吸引过去。有些果实已经绽开,露出里面圆溜溜的种子。那种模样像是包了一半的饺子,还没来得及把口封上。果皮就是饺子皮,而种子则是里面的肉馅儿。那是成熟时的果实了,未成熟的果实则是青绿色的,像是完全包好的饺子。并且这饺子总是三个或者四个同时出现在枝头,有的尚未成熟,有些却已经露出了种子。不过这可爱的饺子却不能入口,它可是有毒的。全草常常用来制作土农药。

天葵的别名与之前说过的夏天无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叫作夏无踪,也有些地方叫作麦无踪。意思都是一到夏天就不见它的踪迹。它还有个名字叫作紫背天葵,这是因为天葵叶子的背面微微呈紫褐色。而现今菜市场中的紫背天葵则是菊科的植物,万不可与天葵相混淆。古人又叫天葵为小乌头,日本人也有这种叫法,他们叫作姬乌头。姬在日语中也有小的意思。乌头既是有名的毒物,却又有散寒止痛之大用。天葵用来入药的部分也是根部,只是它的根非常小,故以小乌头称之。

天葵的花是白色的,极小。其实就连那白色的让人注意到的部分都不算是花瓣,而是花萼。它的花是黄绿色的,看起来就像是白色花萼中包裹着的花心。毛莨科的植物一贯以花萼吸引人,天葵也是如此。它纤细而修长的花梗托着那朵白色的花,就算是开放时也是微微低头,像是林间的精灵刚刚迈入尘世,带着羞涩与小小的惊慌。其实很少有人注意到它的,因为它总是生长在潮湿幽暗的林下。可是爱花之人又怎么会对它视而不见呢?它的那种微微低垂的模样,它的白色微微张开的花朵,总让人想起徐志摩的那句诗:“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特别是在幽暗的树林中,眼神不经意地略过地面,却发现星星点点的白色。蹲下身子亲近它时,才发觉这微小的野花有着空谷佳人的清丽脱俗。

《本草纲目》中以为天葵就是菟葵。菟字的意思大概是说一种如同兔子般害羞胆小的草。总体来说有微小之意。葵则表示这种草的叶片与葵的叶片相似。古人所说的葵即是冬寒菜,叶片圆圆的,有深裂。例如蜀葵锦葵之类,都是叶片类葵。天葵虽小,叶片也是圆形带着深裂。郑樵《通志》云∶菟葵,天葵也。状如葵菜,叶大如钱而浓,面青背微紫,生于崖石。就点明了这一点。而《本草纲目》中则描述得更加细致:菟葵,绿叶如黄蜀葵,其花似拒霜,甚雅,其形至小,如初开单叶蜀葵。有檀心,色如牡丹姚黄蕊,则蜀葵也。所谓檀心,其实才是天葵真正的花瓣。而拒霜,指的是拒霜花,也就是芙蓉花。看来古人对天葵观察得也非常仔细。

唐朝的刘禹锡有一首非常著名的诗《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诗前有作者一篇小序。其中就提到菟葵。“重游玄都观,荡然无复一树,惟菟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序文以及诗的含义大约是说,由道士们费心栽种的桃花在绚烂一时之后消失了。而当时朝中上蹿下跳的小人们也如同桃花一样消失不见。院中“菟葵”、“燕麦”这些植物重新出现,似乎预示着一切又走回了平淡的正轨上。看来,菟葵在唐朝就已经是寻常野草,也已经被普通人所熟知。

不过,《植物名实图考》中却以为菟葵另有它物(即野葵菜),并非天葵。看菟葵条目下的绘图,果肉叶片更加接近冬葵菜,且能食用。作者吴其濬就说:天葵不可食,且生于石罅砌阴之下,安能与燕麦动摇春风耶?我以为其说有理。

天葵与夏天无一样,三四月间开完就已不见踪迹。《植物名实图考》曰:“天葵,一名夏无踪。初生一茎一叶,大如钱,颇似三叶酸微大,面绿背紫,茎细如丝,根似半夏而小,春时抽出分枝极柔,一枝三叶,一叶三叉,翩反下垂,梢间开小白花,立夏即枯。”这段话描述得极细致,证明人们对于天葵这种野草也是非常熟悉的。因为《植物名实图考》中,对于大多数植物的描述都是只注重功效(作用)而绝少外形的描述。若不是熟悉,若不是真心喜爱,不会将之描述得如此清晰。可见即便生于石罅砌阴如此不起眼的地方,天葵还是依然被人们所注意。夏无踪这个名字也与夏天无一样,带着人们淡淡的惋惜与不舍。

天葵

Semiaquilegiaadoxoides

:毛茛科Ranunculaceae天葵属Semiaquilegia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治疗白癜风的药
李卓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shukuia.com/hktz/16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