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维生素D缺乏及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下面简称“新版《建议》”)中多次强调在条件允许下一定要进行维生素D检测,强调应做好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的卫生保健知识宣传,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大力提倡多晒太阳。用维生素D防治时应注意掌握剂量和时间,并应密切观察。
儿童医疗保健重要任务
积极预防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在我国,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目前仍是婴幼儿的常见病,因维生素D缺乏引起体内钙、磷代谢失常,导致长骨干骺端和骨组织钙化不全,以致骨骼发生病变。维生素D缺乏还可影响神经、肌肉、造血、免疫组织器官的功能,对小儿的健康危害较大,因此,积极预防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儿科医疗保健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预防胎儿期的预防
1.孕妇应经常到户外活动,多晒太阳。
2.饮食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D、钙、磷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
3.防治妊娠并发症,对患有低钙血症或骨软化症的孕妇应积极治疗。
4.可于妊娠后3个月补充维生素D-U/d,同时服用钙剂。如有条件,孕妇应监测血25-(OH)D浓度,存在维生素D缺乏时应给予维生素D治疗,使25-(OH)D水平保持在正常范围。
0-18周岁儿童的预防
1.户外活动多晒太阳是预防维生素D缺乏及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简便、有效措施,应广泛宣传、大力推广。母乳喂养的婴儿每周户外活动2h,仅暴露面部与手部,即可维持婴儿血25-(OH)D浓度在正常范围的低值,若15%的体表面积暴露于1个最小红斑量的日照可产生维生素D-U。
尽量选择夏季早晨或午后晒太阳1-2h/d,这个时段的紫外线不仅有助于皮肤合成维生素D,而且对皮肤的伤害较小,避免10:00—16:00的太阳照射,6个月以内小婴儿不要直接阳光照射以免皮肤损伤。
2、婴儿出生应该尽早开始补充维生素D—U/d,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可适当调整剂量。一般可不加服钙剂,但对有低钙抽搐史或以淀粉为主食者补给适量的钙剂是必要的。
3、高危人群补充: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儿生后即应补充维生素D-U/d。连用3个月后改为—U/d。
维生素D缺乏和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仅有血25-(OH)D水平的下降,而无临床表现,称之为维生素D缺乏;
如果儿童血25-(OH)D水平下降且同时有骨骼变化,称之为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维生素D缺乏诊断新版《建议》参考年美国内分泌协会血清25-(OH)D水平以及对我国儿童维生素D水平的流行病学调查,将血清维生素D水平达到50-nmol/L(20-ng/mL)范围认定为适宜的维生素D营养状况。
新版《建议》同时提出:维生素D缺乏的定义主要依据“高危因素、临床症状与体征等进行诊断,确诊需参考血清25-(OH)D水平”。
维生素D缺乏治疗治疗目的在于提高血清维生素D的水平,控制病情,防止骨骼畸形。
(一)一般疗法
加强护理,合理饮食,坚持经常晒太阳(6个月以下避免直晒)。
(二)药物疗法
活动期口服维生素D-0U/d,连服1个月后,改为-U/d,如有条件,应监测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及25-(OH)D水平。
口服困难或腹泻等影响吸收时,可采用大剂量突击疗法,维生素D15-30万U(3.57-7.5mg)次,肌注,1个月后维生素D再以-U/d维持。用药应随访,1个月后如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均无改善时应考虑其他疾病、注意鉴别诊断。
(三)其他治疗
1.钙剂补充维生素D缺乏及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在补充维生素D的同时,给予适量的钙剂,对改善症状,促进骨骼发育是有益的。同时调整膳食结构,增加膳食钙的摄入。
2.微量营养素补充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多伴有锌、铁降低,及时适量地补充微量元素,有利于骨骼健康成长,也是防治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重要措施。
3.外科手术严重的骨骼畸形可采取外科手术矫正畸形。
(四)维生素D中毒的防治
判定: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清25-(OH)D>nmol/L(>ng/mL),同时出现血钙、尿钙增加.尿蛋白或血尿素氮增加。
表现:轻者或早期表现可有低热、烦躁、厌食、恶心、呕吐、腹泻、便秘、口渴、无力等,重者或晚期可出现高热、多尿、少尿、脱水、嗜睡、昏迷、抽搐等症状。严重者可因高钙血症导致软组织钙沉着和肾功能衰竭而致死。
治疗:立即停用维生素D。处理高钙血症,限制钙盐摄入。给予利尿剂加速钙的排泄,同时应用强的松抑制肠道对钙的吸收,降钙素抑制骨钙释出。除严重者有不可逆的肾损害外,效果多良好。
参考文献:
1.《维生素D缺乏及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5年07月第23卷第7期
2.《维生素D缺乏及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解读》仰曙芬,吴光驰;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5年07月第23卷第7期
大家需要原文请直接在留言区回复您的邮箱,小编会以光速发至您的邮箱哦!
愿您安好和合君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