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磷性佝偻病Hypophosphat

一.总述

低磷性佝偻病(Hypophosphatemicrickets,HR)又称为低磷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或家族性低磷血症,是由于低血磷及维生素D代谢障碍造成的骨基质矿化障碍为主的慢性全身性疾病。HR于20世纪50年代被首次报道,由于HR临床表现各异,病情程度不一,给诊治带来不小的困难。HR致畸、致残率高,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二.症状

HR的临床表现多样,轻度异常只表现为孤立的低磷酸盐血症,严重异常表现为佝偻病或骨软化病及听力损害等。此外临床症状根据发病的年龄不同也有很大差异。罕见病伙伴平台推出了该病症状统计表,以供大家参考。如表1所示。

表1患者临床症状统计

发病时期

症状或表征

儿童期

查体:主要表现为方颅、鸡胸、串珠肋、下肢崎形、身材矮小及牙齿异常等。

影像学:表现为长骨干骺端增宽和模糊,呈毛刷状、杯口样改变。

成人期

查体:表现为身材矮小、多发骨折及骨痛等。

影像学:表现为骨盆崎形、假骨折线,椎体双凹变。

三.流行病学

连锁的是显性低血磷性佝偻病发病率为1/,男女无差异。

四.突变基因

HR分型

突变基因

特点

连锁的显性低血磷性佝偻病(XLH)

PHEX

最早发现致病基因也是临床最常见,研究最多的一类HR。发病率为1/,男女无差异。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低血磷性佝偻病(ADHR)

FGF23

FGF23基因缺陷导致FGF23蛋白水解受到影响。

遗传性低血磷高尿钙性佝偻病(HHRH)

SLC34A3

幼年起病的患者除了典型的佝偻病表现外,还伴有高尿钙。SLC34A3的突变会导致NaPi-IIc蛋白功能受损,从而影响肾脏对磷的重吸收。

染色体隐性遗传的低血磷性佝偻病(ARHP)

I型

DMP1

以骨骼和牙齿的矿化不良为主要表现。

II型

ENPP1

以婴幼儿期广泛的动脉钙化症为特点。

III型

FAM20c

表现为骨硬化。

肿瘤诱发的骨软化症

(TIO)

是一种继发性的低磷性骨软化症,发病机制与肿瘤分泌过量的FGF23相关,从而引起血循环中FGF23的水平明显升高,影响肾脏对磷的重吸收及羟化酶的活性,使患者出现低磷血症和骨软化的表现。

五.病因

目前研究对于磷酸盐丢失两种机制的描述主要有两种。首先,磷酸盐丢失是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因子23(fibroblastgrowthfactor23,FGF23)增多导致的;其次,也有报道磷酸盐浪费是由于一个原发的肾小管缺陷,磷转运钠的分子通道缺陷造成的。

六.诊断

HR的诊断,除了根据临床症状的观察,还应结合实验室检查。如表2所示。

表2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方法

检查方法

评判标准

尿液检查

尿磷增多,尿中钙与镁,正常或稍低。

血生化检查

血磷低,常为0.32~0.78mmol/L(1~2.4mg/dl)。血钙与镁正常或稍低,血钙、磷乘积在30以下。血碱性磷酸酶在活动期升高。血甲状旁腺激素(PTH)正常或稍高,血1,25(OH)2D3水平亦多正常,但也有减低者。

影像及B超检查

骨X线表现为典型佝偻病及骨软化征象。

七.治疗及预后

低血磷性佝偻病目前的治疗以补充磷剂和维生素D类似物为主,治疗效果均不理想。应该寻找针对该疾病的病理生理新疗法。目前,一些常规的药物治疗方法如表4所示。

表4治疗手段

治疗方法

治疗标准

口服磷酸盐

磷的补充剂在婴幼儿期应为40mg/Kg/d;青少年时期应达到40mg/Kg/d。

维生素D类似物

维生素D类似物(1-2mg/d阿法骨化醇或0.5-1mg/d骨化三醇),生长关键期,用量可酌情增加。

注:长期大剂量服用维生素D易中毒;服用磷酸盐制剂易在尿中形成磷酸盐结晶或肾脏结石。

参考文献

[1]许莉军.低血磷性佝偻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

[2]刘阳洋,仰曙芬.低血磷性佝偻病的诊治进展[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05:-.

[3]JamesCMChan,KarlSRoth.HypophosphatemicRickets:TreatmentMedication.eMedicine.December2,;







































中科医院以品质领跑行业
白芷面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shukuia.com/hktz/26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