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开始学习中国传统插花的朋友时常感叹,将一件花作插得漂亮不难,但如何在插花作品中表现出真趣、天趣,如何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画意,乃至诗意,甚至是禅意就很难了。
《花卉图》明周之冕
对此,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说“得画家写生折枝之妙,方有天趣。”,这说的是如何表现画意。
张谦德的《瓶花谱》写道“非熟玩名人写生画迹,似难脱俗。”,直接点出表现画意的具体方法。
《瓶史》作者袁宏道提出“所谓整齐者,正以参差不伦,意态天然,如子瞻之文随意断续,青莲之诗不拘对偶,此真整齐也。”其中带出了苏轼和李白率性天真的诗趣,‘所谓整齐就是不整齐’本身就是一句颇有禅意的话,值得大家慢慢体会。
明代园林艺术家计成一语道破天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自得天然之趣而不露人工痕迹。
不过“知易行难”,那么对于学习中国传统插花的人而言,是否有什么方便之法可以管窥一二呢?中国历代的花鸟画,尤其是折枝花卉图是我们取之不尽的源泉。这些画家常常十年如一日的观察、揣摩、描绘自然中的花草;经过不断的锤炼取舍,凝于彤管,付之片楮,所以这些作品本身就是自然美和人文美的结晶。今天就以历代百花图卷为例,学习其中的折枝技法,赏析其中的意趣,广开门路,有所裨益。
《百花图卷》宋佚名纸本水墨
此幅宋代佚名《百花图卷》,以梅花、山茶开笔,依次描摹了牡丹、百合、芍药、海棠、萱花、蕙兰、荷花、木槿等数十种四时花卉,笔意沉静清雅,其间点缀草虫,生意盎然。绘画延续了“黄家富贵”和“宣和之雅”,带有明显的宋代院体风格。笔法以高古游丝描为主,勾勒花卉,兼以墨色晕染。无论从花叶的搭配,还是姿态的俯仰,都有许多值得传统插花借鉴的地方。
《百花图卷》南宋杨婕妤绢本设色
此幅画卷为伯驹先生旧藏,作者为宋宁宗皇后杨婕妤,书法近似宁宗,学画于刘松年、马远。属于典型的南宋院体风格。整幅画作分为十七段,每段一花,配以诗文。有黄蜀葵、西施莲、长春花等。花卉以双勾填色,并用粉白,使用南宋画苑供奉的矿物颜料,故而历经千年,明艳如初。画面法度严谨庄重,例如其中的西施莲以及荷花的造型很像是当时佛前供花的花束。
《百花图卷》明孙克弘纸本设色
孙克弘,字允执,号雪居,上海松江人。早年致力于写生花鸟,师法徐熙、沈周等人,以工笔为主,略兼写意。此幅《百花图卷》铺陈梅花、山茶、芍药、兰花、月季、玉兰、桂花、紫丁香等四季折枝花卉,工整清丽,是孙克弘工笔重彩的代表之作。从折枝花卉的构图来看,雪居先生写生功力深厚,梅花宛在枝头,玉兰戴露而开。
《百花图卷》明周之冕纸本水墨
按今天的话来说,周之冕是个典型的文艺“宅男”,除了莳花薙草,饮酒作画之外,几乎与同时代的文人没有来往应酬。所以名声不传于世。然而正是这种专精成就了他在晚明“吴门画派”中的重要地位,王世贞就认为周之冕是当时唯一能与沈周比肩的花鸟画家,所画即真且妙。周之冕以勾勒法画花,以水墨点叶,兼工带写,独创出“勾花点叶”法。从这幅《百花图卷》中就可以看出这种兼工带写的风格,较上述画作更显得生动趣致,更好的表现出花卉的神韵和诗意。
《杂花图集》明徐渭纸本水墨
《杂花图卷》明徐渭纸本水墨
相比之下,徐文长在世时更为落魄潦倒,晚景凄凉到“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不过他与陈淳开创的‘青藤白阳’写意画风深得后世文人推崇,从郑板桥、齐白石诸位先生的赞语中可见一斑。这幅《杂花图卷》是徐青藤的扛鼎之作,一扫宋元以来花鸟画中的媚态,笔墨酣畅淋漓,风骨孤绝。生机勃发,野趣盎然。体现出“如花在野”和“亦枯亦荣”的禅趣。
看完这么多的《百花图卷》,是否对于传统插花中如何表现画意、诗意和禅意有了自己的想法呢?“纸上得来终觉浅”,赶紧拿起枝剪,背起花篓,系上围裙,到野外去观察、欣赏、折取心中的百花吧。无论你喜欢哪一类花卉图并没有什么优劣之分,因为这便是每一个人心性的呈现,无须论争,只需实践。
八大山人书画全集
不算十分齐全的《岁朝清供图》一览
《禅花门》是一个开放的平台,
人人可以订阅,人人可以投稿。
欢迎分享您的生活随感或插花习作,
投稿邮箱:
qq.北京中科刘云涛北京中科刘云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