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的推送中,我们介绍了懂音律、能书画、擅收藏的“潘妃”潘素的故事,今天我们将为大家细述她与丈夫,“民国四公子”之一、收藏大家张伯驹的故事。
你喜欢的,是我懂的。你懂的,是我擅长的。爱情从来都是起于美色,而不隅于美色的,它的落脚点应该是你我的心性、爱好和德行。张潘的爱情,真是世间最好的爱情了,彼此了解,互相扶持,互为成全。
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
年,当听说道光皇帝曾孙、著名画家溥心畬有意将被誉为“中华第一帖”的西晋陆机所写的《平复帖》出售时,一位世家子弟坐不住了。
因为此前一年,溥心畬将唐代画家韩斡所画的《照夜白图》卖给了美国人,致使这一国宝级名画流失海外。而作为比王羲之的手迹还要早上七八十年的书法界名家第一古迹,如果《平复帖》也流失,势必将是中华文化的一大浩劫。
晋代陆机的《平复帖》局部
这位担忧《平复帖》流失海外的世家子弟叫张伯驹(-)。张伯驹是清朝最后一任直隶总督张镇芳的侄子,由于张镇芳膝下无子,7岁时,张伯驹便被亲生父亲张锦芳过继给兄长张镇芳为子。
张镇芳对其倾心培养、视若己出。自幼聪慧的张伯驹,7岁入私塾,9岁就能写诗,享有“神童”之誉。后来,张伯驹被送入由国学大师、教育家严范荪所办的新学书院学习,由此打下了坚厚的学识基础。
当时,作为满清遗老的张镇芳在民国初年担任河南都督兼民政长,后来又协助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失败后弃政从商避居天津,并参与创办盐业银行。
尽管出身官宦世家,但张伯驹却对从政始终不感兴趣,唯对琴棋书画、京剧等传统文艺如痴如醉,对于晚清到民国初年的政坛风雨,这位后来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满清皇族溥侗和张学良并称“民国四公子”的巨宦子弟,却对父亲张镇芳安排的各种军政要职意兴阑珊。
经历过从晚清到民国的社会巨变,作为一位从巨宦家族走出的贵家公子,他看破政治、皈依诗词歌赋,只是协助父亲管理着盐业银行等物业投资,挂名盐业银行董事、总稽核等闲职。尽管由于父亲张镇芳的缘故,他从小便得以接触袁世凯等晚清民国初年的顶级政治圈子,但他始终对政治保持距离。
那时,他的生活,被称为“中国现代最后的名士生活圈”。当时张家经常高朋满座,众人谈笑风生,他若觉得话不投机,便一言不发,只是安静地坐在那里摸摸自己下巴的胡子。
后来,有人这样描述年代这位显赫的“民国公子”:“他面庞白皙,身材颀长,肃立在那里,平静如水,清淡如云,举手投足间,不沾一丝一毫的烟火气。”
虽然张伯驹对经商并不怎么喜欢,不过那时有大量书画珍品被抵押在银行,张伯驹经常接触这些书画,渐渐对研究古典文化艺术、鉴赏名画墨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年,张伯驹在一次去盐业银行的路上,一时兴起,拐进了琉璃厂的古玩字画店。他一眼就相中了一件康熙御笔的书法作品“丛碧山房”,没有丝毫犹豫,也没有讨价还价,他干干脆脆地用块大洋将这件作品收入囊中。因为太喜欢这幅字了,张伯驹将自家宅院命名为“丛碧山房”,后来,他把自己的号也改成了“丛碧”。
这便是他收藏生涯的开始。这一年,张伯驹刚满30岁。
朋友都说,张伯驹这个人虽然家赀巨万,却从不追逐奢华,他“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不穿丝绸,也从不穿得西装革履,长年一袭长衫,而且饮食非常随便,有个大葱炒鸡蛋就认为是上好的菜肴了。他对汽车的要求是,只要有四个车轮而且能转就行了,丝毫不讲派头。”他唯一大方的,便是在收藏方面。那时很多字画商人都喜欢和他打交道,因为别人开出的价,他从来不还。由于出手大方,张伯驹很快就在收藏界混得风生水起。
张伯驹回自己与中国古典艺术的缘分时说:“予之烟云过眼,所获已多”。而他所致力的,不是拥有,而是希望能够保护这些从清宫和各路人物中流失出来的民族文化瑰宝。
民国初年、政治动荡,许多人借着贩卖各种古玩文物发家致富。张伯驹敏感意识到了乱世之际的危害,年,当听说溥心畬将唐代名画《照夜白图》售卖给美国人后,张伯驹痛心疾首,所以,当听说溥心畬也有意售卖西晋陆机所书的《平复帖》时,担心被国外的文物贩子抢先一步的张伯驹马上派人向溥心畲洽谈购买“中华第一帖”《平复帖》,没想到溥心畬却故意刁难,提出要价20万大洋。面对溥心畬开出的天价,即使是富贵出身的张伯驹也感觉到了巨大压力,但他锲而不舍、拖住溥心畬不让他卖给外国人,一直到年,由于母亲病逝急需用钱,最终溥心畬才将《平复帖》以4万银元卖给了张伯驹。
唐代名画《照夜白图》被卖给洋人,让张伯驹立志挽救《平复帖》
遇一生挚爱,与佳人偕行
在盐业银行工作时,他常常要在北京、上海、天津三地往返奔波,还得参加各种酒宴应酬。年,张伯驹去上海的天香阁吃饭,遇见了他一生的挚爱——潘素。
潘素本是清朝名臣“苏州三杰”之一潘世恩的后代,到父辈时家族已经没落,尽管如此,母亲还是聘请名师教她音律和绘画。13岁时,母亲去世,父亲娶了继母,两年后,继母将她卖入上海的青楼做了歌女。
初识时,她叫做潘妃,琵琶弹得精妙沁雅,长得清简明润、如玉如天。她有一张照片流传至今,照片上的她身着坠地的黑旗袍,面容婉丽又不失倔强,如回风舞雪,旖旎生姿。苹果日报社长董桥在《永远的潘慧素》一文中这样描述她:“亭亭然玉立在一瓶寒梅旁边,长长的黑旗袍和长长的耳坠子衬出温柔的民国风韵,流苏帐暖,春光宛转,几乎听得到她细声说着带点吴音的北京话。”
那时,她公然在上海西藏路和汕头路口迎客,来往的大多是上海的白相流氓,受这些江湖帮派的影响,潘妃一身江湖侠义,甚至还学他们,在手臂上刺了一朵绽放娇艳的花。大家都说她是“江南第一美女”,更是一枝超脱于凡庸女子的野玫瑰。
那日邂逅,张伯驹一眼就相中了这朵野玫瑰。春光在他眼里流传,转瞬之间,便化作了笔下的诗联:
潘步掌中轻,十里香尘生罗袜。妃弹塞上曲,千秋胡语入琵琶。
短短的24个字,连用典故,还巧妙地将“潘妃”嵌了进去。张伯驹的才情,让潘妃也动了心。然而两人相互倾心,却惹来了麻烦。原来,潘妃当时已经和一个叫臧卓的国民党中将谈婚论嫁,臧卓知晓此事后,震怒加吃醋,把她软禁在汉口路一品香酒店里。张伯驹在朋友孙耀东的帮助下,买通守在外面的卫兵,接出了潘妃。
两人见面后,立即动身去了潘妃的家乡——苏州。在那个山青水绿、柔风动人的如烟江南,张伯驹迎娶了他美丽的新娘。那一年,张伯驹37岁,潘妃20岁。
他原非专情之人,结识她之前,他已有三房妻妾,她本也不耽于儿女私情,红尘于她是苦海,她早就厌倦了世俗凡情。只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甘愿沦陷深爱,彼此唯一了。他陆续遣散家里的妻妾,和她从此执手偕老。
婚后,张伯驹带潘妃拜访印光法师,皈依佛门,法师为他们取了慧起、慧素的法号。“慧素”成了她的字,“素”成了她的名,她改叫了潘素。从此,她洗尽铅华,以素姿示人。以前那个风姿摇曳、艳名远播的歌女潘妃,永远成为了历史。
他还发现了她的绘画天赋,请来老师大力栽培。潘素21岁正式拜师朱德甫学花鸟画,后来又随汪孟舒、陶心如、祁景西、张孟嘉等大师习画,同时还跟夏仁虎研习古文。
在大师们的指点下,天资颇高的潘素画艺日益精湛,后选择专攻青绿山水画。她曾和张大千合作,张大千说她的画“神韵高古,直逼唐人,谓为杨升可也,非五代以后所能望其项背。”文物鉴定家史树青曾为她的《溪山秋色图》题跋:“慧素生平所作山水,极似南朝张僧繇而恪守谢赫六法论,真没骨家法也,此幅白云红树,在当代画家中罕见作者。”
潘素的画还做过国礼,她的《临吴历雪山图》赠予英国首相,《游春图》被中国文化代表团送给了日本首相。
张伯驹诗词书画造诣极深,却对潘素的画技甘拜下风,他曾为潘素制一方章,上面刻着“绘事后素”四个字,意思是说他的绘画技艺在潘素之后。
在这对夫妻身上,永远能看到夫唱妇随,吟诗作画时是,收藏时是,捐赠时亦是。
年,张伯驹与夫人潘素,将其30年所收藏的珍品——包括陆机的《平复帖》、杜牧的《张好好诗》、范仲淹的《道服赞》以及黄庭坚《草书》等珍贵书画,无偿捐献给故宫博物院。政府为此决定奖励他人民币20万元,却被张伯驹婉言谢绝。
他说得很简单,“我看的东西和收藏的东西相当多,跟过眼云烟一样,但是这些东西不一定要永远保留在我这里,我可以捐出来,使这些件宝物永远保存在我们的国土上……”
年,张伯驹调任吉林省博物馆副馆长后,看到该博物馆的藏品根本无法与国内重点单位相比。于是再次慷慨解囊,无偿地捐献了几十件自己的珍贵收藏。
你喜欢的,是我懂的。你懂的,是我擅长的。爱情从来都是起于美色,而不隅于美色的,它的落脚点应该是你我的心性、爱好和德行。张潘的爱情,真是世间最好的爱情了,彼此了解,互相扶持,互为成全。
附:张伯驹夫妇部分捐赠品
《平复帖》为西晋大文人陆机手书真迹,距今已有近年,比王羲之的手迹还早七八十年,是现今传世墨迹中的“开篇鼻祖”。这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张伯驹历尽艰辛从道光皇帝的曾孙、恭亲王之孙溥儒手中买下的。它长不足一尺,只有9行字,却盖满了历代名家的收藏章记,朱印累累,被收藏界尊为“中华第一帖”。
《游春图》为隋代大画家展子虔所绘,距今多年,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幅画作,历代书画界都将其奉为绝无仅有的极品,有人称它是“国宝中的国宝”。
《上阳台帖》是李白传世的唯一书迹,内容为所书自咏四言诗:“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引首清高宗弘历楷书题“青莲逸翰”四字,正文右上宋徽宗赵佶瘦金书题签:“唐李太白上阳台”一行。后纸有宋徽宗赵佶,元张晏、杜本、欧阳玄、王馀庆、危素、驺鲁,清乾隆皇帝题跋和观款。
《百花图》是宋代杨婕妤的作品,为素绢本,画卷长3米24,有寿春花、长春花、荷花、西施莲、兰、望仙花、蜀葵、黄蜀葵、胡蜀葵、玉李花、宫槐、莲桃、灵芝等花卉十四种,另有天空、红日、祥云三种,计十七段,每段各有题咏。这幅画卷被认为中国绘画史上保存下来的第一位女画家的作品,被历代宫廷和大收藏家视为绝代珍品。
来源:网络
编辑:阿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