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马上就要来了,旷日持久的南北两方暖气大战又要开始了。
每每这时,我就会想,现在已经是科技发达,全球变暖,我们还是一个个被冻成狗。那在空气清新、没有电器的古代,大家又是怎么来抗寒的呢?
穿什么?
从史料记载来看,上古三代人们已普遍开始穿袍子,也就是棉袍。
在周代,袍的地位并不高,属于一种生活便装。由于御寒性能好,当时野外作战的士兵在冬天都“标配”有棉袍,所谓“战袍”即因此而来。
这时袍的功能类似现代士兵所穿的“军大衣”。
即便如此,在物质相匮乏的古代,棉袍也不是你想穿,想穿就能穿。
《诗经·秦风》中有一首诗歌叫《无衣》,诗的开头即说:“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说的就是当时秦国的战士苦逼,只能两个人共一件袍子。
那时,袍也有贵贱之分,主要就是看里面的填充物。
如果填充物新的高级天然蚕丝,称为“茧”;如果是絮头、细碎枲麻这些粗劣、陈旧的填充物的才叫“袍”。
不过,这些东西虽然粗劣了点,但做的人并不“黑心”,所以和现在的“黑心棉”完全是两回事。
到了唐宋,大家觉得不能再这么下去了,必须想办法解决填充物的问题!
于是!便用纸做衣服!
那时,人们开始用楮皮纸做衣服,称为“纸裘”。它不但御寒、耐穿,而且价格便宜,简直是贫民士子出门首选之物。
《说文解字》里说,“古者衣裘以毛为表。”
弄得大家都以为古人个个都裹着貂。其实,那只是贵族的炫富标配,想想白居易的《卖炭翁》就知道了。
住哪里?
现在北方城市都有集中供暖。
作为冬天出了被窝就是室外的华中人士,流泪羡慕。
在古代,大家也想出了很多让屋里保持温暖的法子。
我们看一些是欧洲的剧,几乎都能看到“壁炉”。其实早在秦朝,我们就已经有了“壁炉”。
秦始皇就有专门的壁炉用来御寒,且浴室和房间都有。
众所周知,秦始皇虽然命不长,但很惜命,所以他让人设计壁炉和火墙的排烟口都是放在室外的。
不仅如此,霸气又惜命的秦始皇还让人发明了“火墙”。就是用使筒瓦相扣以成管道状,然后埋在墙内,两千多年前就搞出了暖气的雏形。
在汉代,皇宫中设有温室殿。
主要就是把花椒捣碎成泥,涂在墙壁上制成保温层,再挂上壁毯,设火齐屏风,还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帐,地上铺着毛毯。
这就是所谓的“椒房殿”,真是有钱任性的典型代表。
虽然看着感觉挺高大上的,但是花椒……
再穿个羊皮大衣,再加一撮孜然,整个房间就是的味儿就相当得劲儿了!
用什么?
一到冬天,手脚最怕冷,所以古人就想出了各种炉,如熏炉、手炉、足炉等。
熏炉是一种外带罩子的炭火盆,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为盆,上部为罩,镂空,做成花卉图案。宫里使用的一般为铜质,做工精致。民间多用陶土、铁来制作。
唐代银鎏金錾花熏炉
手炉,顾名思义,用来暖手的小火炉。精巧玲珑、形状多样,里边放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炉外加罩。做得小巧的,甚至还可放在袖子里暖手,又被称为“暖手炉”、“火笼”。
足炉,顾名思义,用来捂脚的小火炉。因为脚比手大,所以足炉也比手炉大。用锡或铜制成的一种扁瓶子,然后往里面灌热水(有点像现在的暖水袋),既可随身携带,也能放入被窝中。此炉又称为“脚婆”、“汤媪”。
黄庭坚曾夸它:小姬暖足卧,或能起心兵;千金买脚婆,夜夜睡天明。
意思是,脚婆带来的温暖,比娇俏的小妾更让人窝心。
前面有说“纸衣”,其实那时还有“纸被”、“纸帐”。
陆游的好友朱熹曾在过冬时以纸被相赠,为此他作诗感谢道:纸被围身度雪天,白于狐腋软于绵。
苏东坡甚至为纸被总结出了“生活小妙招”:纸被旧而毛起者,将破,用黄蜀葵梗五七根,捶碎,水浸,涎刷之,则如新,或用木槿叶捣水,刷之,亦妙。
而纸帐,则是文人雅士喜欢的床具,印着梅花,所以又叫“梅帐”,既御寒,又风雅。
不过,最最让人无语的御寒方式出自唐朝。
唐朝以胖为美,所以大家都胖胖的。于是,在唐朝,就有人布“肉阵”来挡风御寒。
最夸张的就是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每到冬天,杨国忠出行的时候,就从婢妾里选取身形肥大者,排成一行走在他前面,为!他!挡!风!
觉得这就是对胖子一种深深的歧视!!胖怎么了??就因为我们比一般人宽一点,就应该给你挡风吗!!而且,如果你妹不胖,你能过得这么嚣张吗!!
不过,唐朝的这股风潮,倒是告诉了我们最有效的御寒方法——多屯点脂肪,抗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