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芥子辛温入肺经,皮里膜外阴疽行

芥(摄于上海中医药大学药植园)

本品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或芥的干燥成熟种子。前者习称“白芥子”,后者习称“黄芥子”。始载于《名医别录》,因“其气味辛烈,菜中之介然者,食之有刚介之象,药用其子”,故名“芥子”。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采收,去杂质,用时捣碎。芥子清炒至有香辣气,称“炒芥子”。

NO.1前人经验

1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白芥子,辛,温,无毒。主治:发汗,主胸膈痰冷,上气,面目黄赤。又醋研,敷射工毒(《别录》)。御恶气遁尸飞尸,及暴风毒肿流四肢疼痛(弘景)。烧烟及服,辟邪魅(《日华》。藏器曰:入镇宅方用。咳嗽,胸胁支满,上气多唾者,每用温酒吞下七粒(思邈)。利气豁痰,除寒暖中,散肿止痛,治喘嗽反胃,痹木脚气,筋骨腰节诸痛(时珍)。”

2

清·徐大椿·《药性切用》记载:“(白芥子)性味辛温,入肺而通行经络,利气豁痰,能彻皮里膜外。芥菜:辛热性散,久食耗人。”

芥(摄于上海中医药大学药植园)

NO.2.1功效主治

白芥子,辛,温。归肺经。主要功效有:温肺利气豁痰,散结通络止痛。

1

温肺利气豁痰:本品辛温,色白入肺,善于温肺利气豁痰,适于寒痰阻肺之咳嗽气喘、胸胁胀痛等病证,如“三子养亲汤”。

2

散结通络止痛:本品辛温,既能温化痰浊,又善于散结通络止痛,适于用于痰浊阻滞经络之关节麻木、疼痛及阴疽肿毒等病证,如“阳和汤”。

用法:3~9g,煎服。因其对皮肤黏膜刺激性较强,故外用适量,不宜过大。

芥(摄于上海中医药大学药植园)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白芥子主要含有多糖、挥发油、脂肪酸、生物碱、黄酮5大类成分,有镇咳祛痰平喘、抗炎镇痛、抑制前列腺增生、透皮吸收促进作用,临床多用于治疗肺炎、支气管哮喘、关节炎等疾病。

芥子(摄于湖南长沙)

NO.3参考资料

张廷模.临床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8.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年版.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冉先德.冉氏释名本草[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4.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07.

[清]徐大椿撰;伍悦点校.神农本草经百种录:附:药性切用[M].北京:学苑出版社,.1.

孙银芳.中药白芥子最新研究进展[J].新中医,,47(10):-.

音频:严逸娴

图片:山人文字:山人

欢迎大家长按







































白癜风专业治疗
白癜风能治疗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shukuia.com/hktz/34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