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纸艺历史考证系列纸的起源与发展四

上一期晒纸艺介绍了从汉朝到唐朝发展的出来的纸加工技术包括砑光、施胶、涂布、染潢、施蜡、染色、洒金、砑花和捶纸。纸张品种包括左伯纸、黄硬笺、白蜡笺、薛涛笺、云蓝纸、剡藤纸、箈纸、白箓等。如果对以上内容表示生疏,请回顾前期内容。

宋朝时期的纸张加工技术继承了唐朝,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最早由政府发行的纸钞。最早的纸钞名为“交子”,出现在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年),发行于成都,又称“官交子”,在四川境内流通将近80年。北宋纸币的发明比欧洲早了多年。

“交子”的制作材料是楮纸。存款人把现金交给铺户,铺户再把存款数额写在楮纸卷上,交还给存款人,并收取一定保管费。这种存款方式避免了大数额交易的货币搬运的问题,“交子”可直接作为钞票使用。“交子”的发行也带来了信用度,纸币格式与货币政策等一系列变化,而这些经济制度的革新在世界经济史上具有领导性的意义。

宋朝纸币的出现与唐朝造纸工艺的成熟是密不可分的。第二期有讲过,在南唐时期徽州地区出现了“澄心堂纸”,以其洁白细密的质感闻名于世。澄心堂位于绮春园西路南湖岛上,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澄心堂在乾隆时期就已归入绮春园,最初这里叫“竹园”。嘉庆中后期进行过大规模修缮。南唐后主李煜视这种纸为珍宝,命其为“澄心堂纸”,专门用于宫廷。

“澄心堂纸”的制作工艺极其复杂,几乎融合所有唐朝继承下来的纸加工技术,包括砑光、施胶、洒金、捶纸、砑花等。“澄心堂纸”的质量之所以比其它纸好的一个很大原因是因为造纸工人必须在冬天用冰水抄纸,以保证水质的纯净。如果没有唐朝与前期造纸工艺技术的传承,“澄心堂纸”是不可能问世的。

在宋朝除了“澄心堂纸”的流行,捶纸技术也应用在了竹纸加工技术上。前面讲过,由于唐朝时期人们大量砍伐藤,导致藤纸数量急剧下降。在宋代人们开始用竹子代替藤来造纸。竹纸发展于唐朝,盛行于清朝。其生产地区主要为夹江、富阳和福建宁化等地。因为竹子的质地坚韧滑泽,很适合作为书写绘画的材料。张大千曾把安徽宣纸与夹江竹纸并称为“国之二宝。”

竹纸

与“澄心堂纸”不相上下的纸是“金粟山藏经纸”,是宋朝时期的一部大藏经采用的经文纸,多年也不坏。《续澉水志》有云“金粟山藏经纸,间有元丰年号(-),五百年前物矣。”在唐代之后,除了给纸张施胶以外,人们还开始尝试用植物粘液提高纸的纤维质量。这种施加了植物粘液的纸也称为“药纸”,在宋代之后很常见。纸浆中加入植物粘液后,不仅能提高纸纤维的交接匀度,还提高了纸的拉力。植物浆液的种类超过数十种,最为常见的是黄蜀葵、杨桃藤、毛冬青等。在染纸技术方面,宋代还开创了“椒汁染纸”,据说是用胡椒花椒和辣椒的纸浸染而成的,因为胡椒花椒和辣椒的果实中含有香茅醛等物质,可以防虫蠹。

金粟山藏经纸

清乾隆仿金粟笺

到了元朝,蒙古人统一中国。这一时期的书法与绘画数量都比较少,因为蒙古人是游牧民族,与宋代的文化有些大相径庭。这从对比书法家数量上就可以看出来。宋代有四大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元朝书法家除了赵孟頫、康里巎巎就没什么大家了。简单来说,元朝的造纸与加工技术保持着稳定状态,没有太多创新,也没有多少退步。

元代较为突出的纸是“明仁殿纸”,其制作工艺是传承宋代的“金粟笺”,用上等皮纸染潢,背面刷粉洒金,然后在两面涂蜡砑光。部分纸张正面用泥金描满如意云纹,以供宫廷使用。

清乾隆仿明仁殿纸

从明代开始,纸行业发展又开始突飞猛进。在这一时期染色工艺已经多种多样。许多纸在染色的基础上还带砑花。在唐朝较为著名的砑花图案是“鱼子笺”,面呈霜粒纹路。宋代比较流行的图案包括竹、麟羽、山林、露桃红等。明代的砑花图案更为繁杂,有的砑花可以包含一个场景人物,侧面看就像一幅印在纸上的画卷。

另外除了砑花纹,有些造纸厂还采用水印纹。水印纹是在抄纸过程中完成的步骤,而砑花是已经成纸之后加入的步骤。二者的样式看起来类似。但是水印纹的记号性更强,砑花的装饰性更强。

明代还出现了较为有趣的“磁青纸”,别名为“绀碧纸”,是用靛蓝色染成,表面经过砑光与施蜡,纸张正面用泥金装饰,颜色鲜明,如同青花瓷。磁青纸通常用于涂泥金。泥金是一种装饰图案。其制作方法记载在王概的《芥子园画传·画翎毛浅说》中:“泥金:将真金箔以指略黏胶水,蘸金箔逐张入碟内乾研。胶水不可多,多则水浮金沉,不受指研矣。俟研细,金箔如泥,黏于碟内,始加滚水。研稀漂出胶水,微火炽乾,再加轻胶水用之。”

泥金绘画

磁青纸

明代最为著名的纸是宣德纸,源自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宣德,是用青檀皮和沙田稻草按比例混合而成的书画纸,又称为“泾县宣纸”,是供书画、裱拓、水印等用途的高级艺术用纸,有“国之瑰宝”、“千年寿纸”的美誉。宣德纸问世时,上面一般会有「宣德五年()造素馨紙」的印章,而纸上印有制作作者姓名,以陈清名款的宣纸最好。宣纸质地柔软平整,润墨性强,不易蛀虫,适于长期保存。

清乾隆仿明仁殿纸

“羊脑笺”是从明代开始出现的新造纸技术。据《西清笔记》里描述,“以羊脑和顶烟墨窨藏,经一定时间取出“涂于磁青纸上,砑光成笺,墨如漆,明如镜,制以写金,历久不坏,虫不能蚀。”羊脑笺的装饰图案多种多样,比较经典的有“描金云龙纹彩色粉笺”、“萝轩变古笺”、“飞仙笺”、“朱砂笺”、“松江谭笺”和“鞠松华粉素笺”,最后一种乾隆尤为喜爱。

清朝是中国手工造纸工艺的顶峰时期,与此同时也是清朝开始衰落的时期,因为后来西方工业化机械造纸给中国本地市场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在仿古方面,清朝不仅仿制陶瓷还仿制古代纸张,包括宋代的金粟藏经笺、薛涛笺、宣德纸、澄心堂纸等。其中较为出名是“康熙大罗纹纸”,边长六尺,周边印有水印。

罗纹纸

清朝最具有特色的纸是“梅花玉版笺”,制于清康熙年间,纸为斗方式,原料为皮纸,经施粉、打蜡、砑光,再以泥金绘制碎冰纹、梅花纹于上的一种高级笺纸。纸的左下角印有“梅花玉版笺”的朱色小长方标记,待至乾隆年间,此纸的制作加工更加精良,有的成为宫廷专用纸,代表着当时制纸的最高工艺。据阮元的《石渠随笔》“梅花玉版笺极坚极光滑,上用泥金画水纹,间以梅花。”

针对纸张防蛀问题,清朝的贡献是最大的。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种不需要一页一页染潢、施胶、涂布的防蠹方法。通过在本子的扉页,封底和封里涂上厚厚的红色铅丹,整本书都可以被保护起来。铅丹的化学名称是四氧化三铅(Pb3O4),属剧毒物质,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表面为纯红色,所以称为“万年红”。有了这种防蠹方法,人们只需要涂满整本书中的三页就可以了,节约了大量人力与时间,所以在清朝非常流行“万年红”。

关于砑花技术,清代与明代的砑花技术一样,但是清朝的砑花更加华丽,人物表现越来越复杂,画面的细节也越来越到位。

砑花加描金的粉笺

在清代早期,中国的纸产业生意兴隆,在全国各地开设了不同的造纸厂与销售铺,很具有地方性,比如苏州产“桃花鹞”,杭州产“乌金纸”。北方纸厂主要坐落于北京。较为著名的纸铺包括“京纸铺”、“清秘阁”、“南纸店”、“纸马铺”、“纸庄四”、“松竹斋”等。松竹斋是荣宝斋的前身,算是如今少数保留下来的百年纸店,来北京的朋友不要错过。

到了19世纪,西方的机械纸开始与大陆的手工纸竞争。因为机械纸的成本比手工纸低出太多,导致大批手工纸店接连倒闭。伴随着周围国家的侵略,中国纸产业的发展也由此走向了下坡路。

以上为中国纸产业发展历史的简略阐述。本专题不包括印刷业,

希望读者看完本系列能对中国纸张的种类、加工技术与其发展历史能有了一定了解。

本系列只作为一个简单介绍,想了解更多的话,请参考引用资料。

为了帮助巩固知识点,下面把关键词列出来。如果有哪里不熟悉的,请重新阅读本系列。

1书写媒介种类:

贝叶、莎草纸(Papyrus)、犊皮纸(Vellum)、羊皮纸(Parchment)、树皮毡、龟甲、缣、缯、帛、竹简、木牍、缣帛、毂纸、楮纸、麻纸、藤纸、竹纸、宣纸、匹纸、棉纸、蚕茧纸、蜡笺、药纸、生纸、熟纸。

2.特殊纸名:

左伯纸、赫蹏、由拳纸、剡藤纸、竹疏布、白箓、丈二匹纸、硬黄蜡、浣花笺、鱼子笺、云蓝纸、金粟山藏经纸、磁青纸、梅花玉版笺、羊脑笺、鞠松华粉素笺、明仁殿纸、宣德纸、澄心堂纸、康熙大罗纹纸、罗布淖尔纸、灞桥纸、金关纸、扶风中颜纸、马圈湾纸、放马滩纸、悬泉置纸、蠲纸、粉蜡笺、椒汁染纸。

3.纸张用途:

宗教经文、朝廷文献、殉葬品、社会阶级划分、生活用品(衣服被褥)、加冕器具、货币、书画、私人文件。

4.纸加工技术:

砑光、施胶、涂布、染潢、施蜡、洒金、砑花、捶纸、水纹印、万年红、泥金。









































白癜风应如何治疗
广州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shukuia.com/hktz/8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