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纪行
第九站
小川制纸
上期回顾:
上一站去往东京国立博物馆,我们幸运地遇见“春日大社”展,在那里接触了日本的“春日信仰”,听了许多与日本传统文化相关的神奇故事,对日本祭神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还记得在小津和纸参观时见到的各种各样的和纸吗?这一次我们来到小川制纸工坊,亲身体验造纸过程!
2月22日,天气微凉,我们一早便踏上了前往小川制纸工坊的行程。
小川制纸工坊位于日本琦玉县小川町,那里特产一种名为“细川纸”的传统手工纸。细川纸是日本和纸代表品种之一,它与岐阜县美浓市的“本美浓纸”和岛根县滨田市的“石州半纸”一起,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小川和纸体验学习基地
日本的造纸历史可以追溯到飞鸟时代,据日本最早的文字书籍《日本书纪》记载,推古天皇“十八年(公元年)春三月,高丽王贡上僧昙征、法定,昙征知五经,且能作彩色及纸墨”,这被认为是日本传入造纸术的肇始。此后,圣德太子大力推行“大化改新”,向大唐文化学习,推动了日本造纸技术的迅速发展。平安时代,日本造纸本土化,“纸を漉く”(意为抄纸)一词开始取代沿用于中国的“造纸”一词。镰仓时代,纸张的使用普及,消费群体从贵族、僧侣扩展到寻常百姓。[1]也正是在此时,小川町开始了造纸的历史,并在此后的数百年间传承不绝,发展成今天闻名遐迩的“细川纸”。
早上9点,考察团顺利到达小川町和纸体验学习基地,受到了基地工人师傅的热情接待(为了接待我们访问,她们提前一小时上班)。在工人师傅的指导下,同学们首先进行了细川纸的抄纸实践,每个人都亲自动手做了5张细川纸。在动手抄纸前,工人师傅一边做一边讲,十分细致地介绍了抄纸的要点:双手抓住纸帘左右边框的中间;纸帘从靠近自己的一侧快速抄起少量纸浆水,并从另一侧倒掉,这一步称为“化妆”,是为了形成纸的表面;再次抄起较多的纸浆水,离开水池,稍待纸帘中多余的纸浆水流出后,先前后平晃约十次,再左右平晃约十次;然后重复上一步骤两次,一张细川纸就诞生了。这样的工序看似简单,实际操作却是有难度的,每次纸帘进入水池的角度、晃动纸帘的时机和力度、如何使纸帘中的纸浆水均匀晃动等等,都是需要技巧的,这也是同学们在制作前三张纸时总会出问题的地方。完成了前三张纸之后,工人师傅针对大家的问题再次进行了讲解和示范。之后,同学们又抄制了两张纸,并且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抄纸
完成了抄纸实践后,工人师傅带领考察团成员参观了工坊完整的造纸车间,并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讲解。据她的介绍,细川纸的原料是当地产的楮树树皮。一棵楮树主干经过打芽、去分支等干预,每年会有十几个新生枝干,每个枝干可长到3-4米。秋季收割后,制成90厘米长短的枝条,经过蒸煮、剥皮、晾晒、去黑皮、去青皮、分解检查等工序,只留下最后一层白皮作为造纸的原料。所得白皮再经过碱水蒸煮、冷水浸泡、机器捶碎、机器打断、和制成团等步骤,最终形成可以使用的纸浆。抄纸时兑水、加入黄蜀葵根液即可。
楮树干和楮树皮
黑皮、青皮和白皮
楮皮浆
工人师傅说,他们全年使用的纸浆都要集中在秋季的两个月内制备完成,一是因为构皮秋季收获,要趁新鲜处理;二是因为古人是在农闲时才造纸赚钱,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了现在。通过抄纸的实际操作和听取工人师傅的讲解,同学们对手工造纸有了直观的体验。
最后,工人师傅表示,细川纸虽然有着很高的经济和文化价值,但是制作细川纸的人却在不断减少,现在只有工坊所在的村子和隔壁村在生产,细川纸的发展面临着很大的困境。因此,复旦大学的同学们能够前来考察学习,对于工坊坚持传统造纸有着很大的鼓舞和帮助。我们亦希望能够将和纸的制造工艺与中国的传统造纸进行对比,取长补短,使传统手工制纸的技艺得以传承。
[1]冯彤.“和纸”的制作工艺及象征文化阐释[D].中央民族大学,.
下一站: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
文/李荣彪
图/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16级研究生
编辑/邱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