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鸣门
人有肠中自鸣,终日不已,嗳气吞酸,无有休歇,人以为脾气之虚也,谁知是肝气之旺乎。夫肝木不郁,则脾气得舒,肠亦安然输挽,顺流而下,何至动不平之鸣耶。惟肝木克脾土,则土气不能伸,而肠乃鸣矣。盖坤道主安宁者也,惟地中有风震动之,声出如霆如雷,非明验乎。故治肠鸣之病,不必治肠,治脾土而已。亦不必专治脾土,治肝木而已。肝木之风静,脾土之气自静也。方用安土汤∶
白芍(一两)白术(一两)柴胡(一钱)茯苓(三钱)甘草(一钱)苍术(二钱)神曲(二钱)炮姜(一钱)水煎服。一剂少土,二剂全止,不必三剂。
此方脾肝同治之法。肝平而脾气得养矣,脾安而肠气得通矣。不必止鸣而鸣自止者,妙在行肝气之郁居多,所以奏功特神耳。
此症用香栀平肝饮亦佳。
炒栀子(三钱)茯苓白芍白术(各五钱)陈皮甘草(各一钱)香附(二钱)水煎服。
人有饥饿之后,腹中肠鸣,手按之鸣少止者,人以为大肠之虚也,谁知胃气之虚乎。盖胃气者,阳气也。胃与大肠同合阳明之经,胃属足阳明,大肠属手阳明也。故阳明胃燥,大肠亦燥,阳明胃虚,大肠亦虚。大肠之糟粕,必由胃而入,大肠气虚,必得胃气来援。今胃气既虚,仅可自顾,安能分布于大肠,此大肠匮乏,所以呼号,求济于同经之胃而频鸣也。治法必须助胃气之弱。方用实肠汤∶
黄(一两)茯苓(五钱)山药(五钱)白术(一两)甘草(一钱)神曲(二钱)五味子(一钱)肉果(一枚)水煎服。一剂而肠鸣止,连服四剂不再发。
此方大补胃中之气,绝不去实大肠,治胃而肠鸣自止,故即谓之实肠汤。
此症用加味四君汤亦妙。
白术(三钱)茯苓(二钱)人参谷芽(各一钱)甘草神曲(各五分)砂仁(一粒)水煎服。
人有肠中作水声者,如囊裹浆状,亦肠鸣之病也,谁知是水蓄于大肠乎。夫大肠之能开能阖者,肾火操其权也,肾热而大肠亦热,肾寒而大肠亦寒。大肠寒而水乃注于中而不化,故作水声也。虽然大肠能容糟粕,而不能容水,水入大肠,必随糟粕而出,何以但作水声,不随糟粕而即出耶?盖大肠之下为直肠,直肠之下为魄门,乃肺操其政,非肾操其政也。肺怜肾之弱,欲救之而无从,未常不恶邪水之入肠也。肺居上游,不能禁邪水之不入于肠,实能断邪水之不出于肠。况大肠与肺为表里,肺气不下行,大肠之气亦因之而不泄。魄门正肺之门也,肺门谨锁,大肠之水又何从而出乎?所以愈积于其中,作裹浆之声也。治法补命门之火,兼利其水,则水从膀胱而化矣。方用五苓散治之。
白术(五钱)茯苓(五钱)猪苓泽泻(各一钱)肉桂(三钱)一剂而膀胱之水若决江河而大出矣,二剂而腹中之水声顿息。
盖五苓散本是利水之圣药,我多加肉桂,则肾气温和,直走膀胱,水有出路,岂尚流入大肠哉?故不必治大肠而自愈也。
此症用消浆饮亦效。
茯苓山药(各一两)芡实(五钱)肉桂(一钱)车前子(二钱)水煎服。
溲血五苓散(见消瘅。)四物汤(见虚劳。)
胶艾汤(《和剂》)
阿胶(碎,炒燥)芎甘草(炙,各一两)当归艾叶(微炒,各三两)白芍药熟干地黄(各四两)
每服三钱,水一盏,酒六分,煎八分,空心稍热服。
鹿茸丸(《济生》)
川牛膝(去芦,酒浸)鹿茸(去毛,酒蒸)五味子(各二两)石斛(去根)棘刺杜仲(去皮,炒)阳起石()川巴戟(去心)山药(炒)菟丝子(淘净,酒蒸)附子(炮,去皮尖)川楝子(取肉,炒)磁石()官桂(不见火)泽泻(各一两)沉香(半两,另研)
上为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温酒送下。
八味地黄丸(见虚劳。)
鹿角胶丸(《济生》)治房室劳伤,小便尿血。
鹿角胶(半两)没药(另研)油头发灰(各三钱)
上为末,用茅根汁打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盐汤下。
辰砂妙香散(见心痛。)调胃承气汤(见发热。)
玉屑膏(《三因》)治尿血并五淋砂石,疼痛不可忍受者。
黄人参(各等分)
上为末。用萝卜大者,切一指浓,三指大,四五片,蜜淹少时,蘸蜜炙干,复蘸复炙,尽蜜二两为度,勿令焦,至熟蘸黄、人参末吃,不以时,仍以盐汤送下。
小蓟饮子(《济生》)治下焦结热,尿血成淋。
生地黄(四两)小蓟根滑石通草蒲黄(炒)藕节淡竹叶当归(去芦,酒浸)山栀仁甘草(炙,各半两)
上咀,每服四钱,水一盏,煎八分,空心温服。
当归散(《玄珠》)治妇人小便出血,或时尿血。
当归羚羊角赤芍药(各五钱)生地黄(一两)大蓟叶(七钱半)
分作三帖,水煎,食前服。
治血淋方牛膝(一两)黄柏知母泽泻(各一两)麦门冬天门冬山栀仁(各一两半)生地黄(二两)
上为末,粥糊丸,如梧桐子大。每空心白汤吞下八九十丸。
又方人参白术川当归熟地黄川芎山楂茯苓(各八分)黄(七分)升麻(三分)
上水煎服。
又方牡丹皮当归生地黄山栀子白芍药甘草梢滑石泽泻白茯苓木通(各等分)
每服五七钱,加生姜皮二分,灯芯一分,水煎,食前服。
瞿麦散(《奇效》下同)治血淋尿血。
瞿麦穗赤芍药车前子白茅根(无根用花)赤茯苓桑白皮(炒)石韦(去毛)生干地黄阿胶(炒)滑石黄芩甘草(炙。各二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入血余烧灰一钱,食前沸汤调服。
柿蒂散治血淋上用干柿蒂,烧灰存性,为末。每服二钱,空心米饮调下。
当归汤治血淋及五淋等疾。
当归(去芦)淡竹叶灯芯竹园荽红枣麦门冬(去心)乌梅木龙(一名野葡萄藤)甘草上各等分,锉碎,煎汤作熟水,患此疾者多渴,随意饮之。
羚羊角饮治血淋,小便结热涩痛。
羚羊角屑栀子仁葵子(炒。以上各一两)青葙子红蓝花(炒)麦门冬(去心)大青大黄(炒。各半两)
上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七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鸡苏饮子治血淋不绝。
鸡苏(一握,切)石膏(八分,碎)竹叶(一握,切)生地黄(一升,切)蜀葵子(四分,为末)
上先将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下葵子末,分温二服,如人行五里久进一服。忌芜荑、蒜、面、炙肉等。
金黄散治小便血淋疼痛。
大黄(煨)人参蛤粉黄蜀葵花(焙,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匕,灯芯煎汤调服,日三。
神效方治血淋。
海螵蛸生干地黄赤茯苓(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用柏叶、车前子煎汤下。
发灰散治血淋,若单单小便出血如尿。
上用乱发烧灰,入麝香少许,每服一钱,用米醋温汤调下。
治尿血方淡竹叶麦门冬白茅花车前子陈柳枝天门冬(去心)地榆香附子郁金灯芯(各半钱。)
上以水二碗,煎八分,去滓,调四苓散,空心服。
四苓散
茯苓(去皮)猪苓(去皮)白术泽泻(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空心用前煎药调服。
蒲黄丸治虚损,膀胱有热、尿血不止。
蒲黄葵子赤茯苓黄(以上各一两)车前子当归(微炒)荆实(以上各七钱半)麦门冬(去心)生地黄(各二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捣二三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用米饮送下。
牡蛎散治劳损伤中尿血。
牡蛎(,为粉)车前子白龙骨(令赤)熟地黄黄芩桂心(各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前米饮调下。
如神散治心脏有热,热乘于血,血渗小肠,故尿血也。
阿胶(蛤粉炒,一两)山栀仁车前子黄芩甘草(各二钱半)
上细末,每服半钱或一钱,井花水调服,日三。
鹿茸散治小便尿血,日夜不止。
鹿茸(酒洗,去毛,涂酥炙令黄)生地黄(焙)当归(焙。以上各二两)蒲黄(一合)冬葵子(炒,四两半)
上为极细末,每服三钱匕,空心用温酒调服,日二。一方,治下元虚惫尿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用炒盐汤下。
治小便频数,卒然下血不止,并不疼痛。此缘心中积恶,机谋艰险,长怀嫉妒,多积忿气,伤损肝心正气;又因色伤,小肠气虚,血乘虚妄行,故有此疾,宜服此方。
桑寄生(一两)熟地黄茯苓(各半两)人参川芎独活蒲黄(各二钱半)甘松沉香(各八分四厘)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一二沸,便泻出去滓,非时吃。服此药后,其血已安,校觉丹田元气之虚,腰膝沉重,多困少力者,宜用桑寄生为细末,每服一二钱,非时点服补之。
犀角地黄汤治小肠淋沥出血,疼痛难忍,及治心血妄行衄血等疾,食后临卧服之,用丝茅根煎服。余癸丑夏,尝苦淋漓之疾,出血不已,得黄应明授此方,数服而愈。
犀角(如无,以升麻代之,半两)芍药(二钱)牡丹皮(半两)生地黄(二钱)
上锉碎,作一服,水一盏,煎八分,空心服。
咯血四物汤(见虚劳。)白扁豆散(见嗽血。)黑神散小乌沉汤(俱见鼻衄。)七珍散(见不能食。)
白芨枇杷丸(戴氏)
白芨(一两)枇杷叶(去毛,蜜炙)藕节(各五钱)
上为细末,另以阿胶五钱,锉如豆大,蛤粉炒成珠,生地黄自然汁调之,火上顿化,入前件为丸,如龙眼大。每服一丸,噙化。
白芨莲须散(《戴氏》)
白芨(一两)莲花须(金色者佳)侧柏叶沙参(各五钱)
上为极细末,入藕节汁、地黄汁,磨京墨令黑,调药二钱,如稀糊啜服。
咳嗽血金沸草散(见嗽。)
补肺汤(《和剂》)治肺气不足,久年咳嗽,以致皮毛焦枯,唾血腥臭,喘乏不已。
钟乳(碎如米粒)桑白皮麦门冬(去心。各三两)白石英(碎如米粒)人参(去芦)五味子(拣)款冬花(去梗)肉桂(去粗皮)紫菀(洗去土。各二两)
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二盏,姜五片,大枣一枚,粳米三十余粒,煎一盏,食后温服。
养正丹(见气。)灵砂丹(见呕吐。)
三炒丹(《和剂》)
吴茱萸(去枝梗,洗净,以破故纸一两同炒)草果仁(以舶上茴香一两炒)葫芦巴(以山茱萸一两同炒,俱候香熟,除去同炒之药。以上各一两)
上为末,酒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十丸,不拘时,盐汤下。
百花膏(《济生》)
款冬花百合(蒸,焙。各等分)
上为末,炼蜜丸,如龙眼大。每服一丸,临卧嚼姜汤下。
七伤散(丹溪)治劳嗽吐血痰。
黄药子白药子(各一两半)赤芍药(七钱半)知母玄胡索(各半两)郁金(二钱半)当归(半两)山药乳香没药血竭(各二钱)
上为末,每服二钱,茶汤下。(本草云∶黄药子、白药子治肺热有功。一法,红花、当归煎汤下。)
大阿胶丸(见吐血。)
五味子黄散(《宝鉴》)治因嗽咯血成劳,眼睛疼,四肢困倦,脚膝无力。
黄麦门冬熟地黄桔梗(各半两)甘草(二钱半)白芍药五味子(各二钱)人参(三钱)
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盅半,煎七分,日三服。
黄鳖甲散(《宝鉴》)治虚劳客热,肌肉消瘦,四肢倦怠,五心烦热,口燥咽干,颊赤心忡,日晚潮热,夜有盗汗,胸胁不利,食减多渴,咳嗽稠粘,时有脓血。
黄(一两)黄芩桑白皮半夏甘草(炙)知母赤芍药紫菀(各五钱)秦艽白茯苓(焙)生地黄柴胡地骨皮(各六钱六分)肉桂人参桔梗(各三钱二分)鳖甲(去裙,酥炙)天门冬(去心,焙。各一两)
上为粗末,每服二大钱,水一大盏,食后煎服。
人参黄散(《宝鉴》)治虚劳客热,肌肉消瘦,四肢倦怠,五心烦热,咽干颊赤,心忡潮热,盗汗减食,咳嗽脓血。
人参桔梗(各一两)秦艽鳖甲(去裙,酥炙)茯苓(各二两)知母(二钱半)半夏(汤洗)桑白皮(各一两半)紫菀柴胡(各二两半)黄(三两半)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煎服。
滋阴保肺汤(《统旨》黄柏(盐水炒)知母(各七分)麦门冬(去心,三钱)天门冬(去心,一钱二分)枇杷叶(去毛炙,一钱半)当归芍药(煨)生地黄阿胶(蛤粉炒,各一钱)五味子(十五粒)橘红紫菀(各七分)桑白皮(一钱半)甘草(五分)
上水煎服。
人参蛤蚧散(《宝鉴》)治三二年间肺气上喘咳嗽,咯唾脓血,满面生疮,遍身黄肿。
蛤蚧(一对全者,河水浸五宿,逐日换水,洗去腥气,酥炙黄色)杏仁(去皮尖,炒,五两)甘草(炙,三两)人参茯苓贝母知母桑白皮(各二两)
上为细末,瓷器内盛。每日如茶点服。神效。
麦门冬汤(《元戎》)
麦门冬(去心)桑白皮生地黄(各一两)半夏(汤洗七次)紫菀桔梗(炒)淡竹茹麻黄(去根节。各七钱五分)五味子甘草(炙,各半两)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二钱半,枣三枚劈破,同煎去渣,食后温服。
鸡苏丸(见吐血。)倒仓法(见积聚。)
人参救肺散(《奇效》)治咳吐血。
人参黄当归尾熟地黄(各二钱)桑白皮升麻白芍药柴胡(各一钱)苏木陈皮甘草(各半钱)
水二盅,煎至一盅,食远服。
杏子汤(见嗽。)
白扁豆散(《本事》)
白扁豆生姜(各半两)枇杷叶(去毛)半夏人参白术(各二钱半)白茅根(七钱半)
水三升,煎一升,去渣,下槟榔末一钱和匀,分作四服,不拘时候。
甘桔汤(见咽喉。)
劫劳散(《大全》)治肺痿痰嗽,痰中有红线,盗汗发热,热过即冷,饮食减少。
白芍药(六两)黄甘草人参当归半夏白茯苓熟地黄五味子阿胶(炒,各二两)
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二片,枣三枚,煎九分,无时温服,日三。
噙化丸(丹溪)
香附(童便浸)北杏仁(童便浸,去皮尖,炒)山栀仁(炒)青黛海粉栝蒌仁诃子肉马兜铃上为细末,入白硼砂少许,炼蜜少加姜汁为丸。每噙化一丸,白汤下。
天一丸(丹溪)此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剂也。与前方相兼服,治阴虚火动咳血等症,甚效。
怀地黄牡丹皮黄柏(童便浸,晒干)知母(童便浸,晒干)枸杞子五味子麦门冬牛膝白茯苓上为末,炼蜜丸,桐子大。空心汤吞下八九十丸
版权声明:文章、图片源于网络,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注:本平台所有内容仅为中医公益性分享,内容仅供参考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