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学名:PaeoniasuffruticosaAndr.)是芍药科,芍药属植物,为多年生落叶灌木。因花朵姿态丰美,有“国色天香”之称。
唐《海山记》载:“隋帝辟地二百里为西苑,诏天下进花卉,易州进二十箱牡丹,有赫红、飞来红、袁家红、云红、天外红、一拂黄、软条黄、延安黄、先春红、颤风娇......”,
唐代卢楞迦绘《六尊者图》,罗汉旁置竹编花几与花盂,两朵牡丹纯白素静,毫无俗家颜色。
北京法海寺壁画中水月观音背后描绘的牡丹与松相伴。
北京法海寺壁画中的托花天女。
宋代,宫廷寺观、富豪家院以及民间种植牡丹十分普遍,牡丹的种植技术完善。为保障花期,还有专门熏花(催花)的方法,据《曹州牡丹-附记七则》载:“右安门外草桥,其北土近泉居人以种花为业,冬则温火煊之,十月中旬,牡丹进御矣。”
《五杂俎》载:“朝迁进御常有应时之花,然皆藏之窖中,四周以火逼之,隆冬时即有牡丹花,道其工力,一本数十金。”
欧阳修《洛阳牡丹记》
欧阳修曾遍访民间,将洛阳牡丹的栽培历史、种植技术、品种、花期以及赏花习俗等作了详尽的考察和总结,撰写了《洛阳牡丹记》,包括《花品序》、《花释名》、《风俗记》三篇。书中列举牡丹品种24种,是历史上第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牡丹专著。
《花品叙第一》
牡丹出丹州、延州,东出青州,南亦出越州。而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节选)
《花释名第二》
牡丹之名,或以氏,或以州,或以地,或以色,或旌其所异者而志之。姚黄、左花、魏花,以姓著;青州、丹州、延州红,以州著;细叶、粗叶、寿安、潜溪绯,以地著;一擫红、鹤翎红、珠砂红、玉板白、多叶紫、甘草黄,以色著;献来红、添色红、九蕊真珠、鹿胎花、倒晕檀心、莲花萼、一百五、叶底紫,皆志其异者。(节选)
《风俗记第三》
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往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为市,井张幄帟,笙歌之声相闻。最盛于月陂堤、张家园、棠棣坊、长寿寺、东街与与郭令宅,至花落乃罢。洛阳至东京六驿,旧不进花,自今徐州李相(迪)为留守时始进。御岁遣牙校一员,乘驿马一日一夕至京师,所进不过姚黄、魏花三数朵,以菜叶实竹笼子藉覆之,使马上不动摇,以蜡封花蒂,乃数日不落。(节选)
洛阳牡丹
无锡堰桥牡丹菏泽牡丹
牡丹荣辱志
宋愚叟丘璩 撰
姚黄为王:名姚花。以其名者,非可以中色斥万乘之尊,故以王以妃,示上下等夷也。魏红为妃: 天子立后以正内治,故《关雎》为风化之治。妃嫔、世妇所以辅佐淑德,符家人之卦焉。然后《鹊巢》、《采苹》、《采蘩》,列夫人职,以助诸侯之政。今以魏花为妃,配乎王爵,视崇高富贵一之于内外也。 九嫔: 牛黄、细叶寿安、九蕊真珠、鹤翎红、鞓红、潜溪绯、朱砂红、添色红、莲叶九蕊。 世妇: 粗叶寿安、甘草黄、一捻红、倒晕檀心、丹州红、一百五、鹿胎、鞍子红、多叶红、献来红(今得其十,别求异种补之)。 御妻: 玉版白、多叶紫、叶底紫、左紫、添色紫、红莲萼、延州红、骆驼红、紫莲萼、苏州花、常州花、润州花、金陵花、钱塘花、越州花、青州花、密州花、和州花(自苏台、会稽至历阳郡,好事者众,栽殖尤夥,八十一之数,必可备矣)。 花师傅: 蓂荚、指佞草、莆莲、燕胎芝、萤火芝、五色灵芝、九茎芝、碧莲、瑶花、碧桃。
花彤史: 同颖禾、两歧麦、三脊茅、朝日莲、连理禾、檐葡花、长乐花。 花命妇: 上品芍药、黄楼子等、粉口、柳浦、茅山冠子、醉美人、红缬子、白缬子、黄丝头、红丝头、蝉花、重叶海棠(出蜀中)、千叶瑞莲。
花嬖幸: 中品芍药、长命女花(出蜀中)、素馨、茉莉、豆蔻、虞美人(出蜀中)、丁香、含笑、男真、鸳鸯草(出蜀中)、女真、七宝花、石蝉花(出蜀中)、玉蝉花(出蜀中)。 花近属: 琼花、红兰、桂花、娑罗花、棣棠、迎春、黄拒霜、黄鸡冠、忘忧草、金铃菊、酴醿、山茶、千叶石榴、玉蝴蝶、黄酴醿(出蜀中)、玉屑。 花疏属: 丽春、七宝花(出蜀中)、石瓜花(出蜀中)、石岩、千叶菊、紫菊、添色拒霜(出蜀中)、羞天花、金钱、金凤、山丹、吉贝、木莲花、石竹、单叶菊、滴滴金、红鸡冠、矮鸡冠、黄蜀葵、千叶郁李。 花戚里: 旌节、玉盘金盏、鹅毛金凤(出蜀中)、瑞圣、瑞杳、御米、都胜、玉簪。
花外屏: 金沙、红蔷薇、黄蔷薇、玟瑰、密有、刺红、红薇、紫薇、朱槿、白槿、海木瓜、锦带、杜鹃、栀子、紫荆、史君子、凌霄、木兰、百合。 花宫闱: 诸类桃、诸类李、诸类梨、诸类杏、红梅、早梅、樱桃、山樱、蒲桃、木瓜、桐花、栗花、枣花、木锦、红蕉。
花丛脞: 红蓼、牵牛、鼓子、芫花、蔓陀罗、金灯、射干、水葓、地锦、地钉、黄踯躅、野蔷薇、荠菜花、夜合、芦花、杨花、金雀儿、菜花。 花君子: 温风、细雨、清露、暖日、微云、沃壤、永昼、油幕、朱门、甘泉、醇酒、珍馔、新乐、名倡。 花小人: 狂风、猛雨、赤日、苦寒、蜜蜂、蝴蝶、蝼蚁、蚯蚓、白昼青蝇、黄昏蝙蝠、飞尘、妒芽、蠹、麝香、桑螵蛸。
花亨泰: 闰三月、五风十雨、主人多喜事、婢能歌乐、妻孥不倦排当、僮仆勤干、子弟韫藉、正开值生日、欲谢时待解醒、门僧解栽接、借园亭张筵、从贫处移入富家。 花屯难:? 丑妇妒与邻、猥人爱与嫌、盛开值私忌、主人悭鄙、和园卖与屠沽、三月内霜雹、赏处着棋斗茶、筵上持七八、盛开债主临门、箔子遮围、露头跣足对酌、遭权势人乞接头、剪时和花眼、正欢赏酗酒、头戴如厕、听唱辞传家宴、酥煎了下麦饭、凋落后苕帚扫、园吏浇湿粪、落村僧道士院观里。
春色何须羯鼓催,
君王元日领春回。
牡丹芍药蔷薇朵,
都向千官帽上开。
——杨万里
宋代男子簪牡丹
唐代受科举文化影响,簪花之风渐盛,宋代的审美趣味令簪花到达巅峰。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有簪花的习俗,各种节令或者季节均会插戴不同的花朵或花状饰物于头上。苏轼《吉祥寺赏牡丹诗》离云:“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南宋周辉的《清波杂志》在卷三中就就记载着当时的男子欣赏牡丹盛开,饮酒作乐之余,并“折共歌以插之”。不但如此,簪花在宋代还进一步演变成了一种礼仪制度。《宋史·舆服志》记载:“幞头簪花谓之簪戴。中兴、郊祀、明堂礼毕回銮,臣僚及扈从并簪花,恭谢日亦会如此。”
《四相簪花图》清李墅
《李端端图》明唐寅
《人文茶席》中以牡丹制作的华食?“唔春”
部分图片文字来自网络
编辑\沛山
设计\一水间视觉YISEE
传习馆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