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程龙从碧山走出的徽州文化传承人

?

分享徽

州人文艺

远近分享群有幸邀请到云门文化传人,从碧山出发的民艺保育者——汪程龙老师,为我们讲述他的“返乡故事”。

汪程龙

安徽碧山人,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弃政从商,从传统徽商转型返乡创客,致力于古建筑保护、民艺和曲艺的延续和传承。

我的“返乡”历程

探索总是曲折而艰辛的

契机

说起返乡,其实也是偶然中的必然,我原本是做茶叶生意的,在年因台湾阿里山乌龙茶受邀去台湾,在台湾呆了2个星期,跑遍了整个台湾省,从台南到台北再到花莲。

感觉很震撼,我对传统文化一直很喜欢,但我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台湾而不在大陆,于是我静下心来,感受台湾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以及文创产品的新思路。包括他们对公益的追求和对社会企业的认知,这些都让我感动着迷。当我回到北京时开始反思,大陆在传统文化上为什么比不上台湾,是没有根基还是什么,最后发现是我们没有用心去做。

名贤堂的故事

我非常想恢复中国传统文化,但却很迷茫,直到13年底,13年底我回碧山村过春节,然后我们队的队长就和我说“程龙,我们这个名贤堂要倒。”

祠堂是我从小长到大的地方,因为原来我的爷爷就是祠堂的看守人,我从小在祠堂长大,对于其他孩子我的同龄人来讲,可能对祠堂没有感觉,对于我来说是我童年美好的回忆,祠堂倒掉,我童年记忆都找不到了,这是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原因,就是一直想做一件事情,想把中国传统文化,民艺文化再次发扬光大。所以这两个契机连结合在一起,我就回乡了。

盲目的开发让我陷入了困境

当然了,刚开始回想的时候还是很迷茫,或者说比较任性。因为那么多年做茶叶生意的我还小有积蓄吧,但不知道做什么,除了保护祠堂外,那到底该做什么。然后我就听取大家的意见,很任性什么都做了,有搞农业种植、动物养殖,还有在山里修民俗,投资所谓的商业圈,我都去做过。

因为我去年,应该是14年,那时候还不到四十岁。我觉得我在北京都能生存下去,在碧山村一个乡村就生活不下去吗?我当时确实很任性,进行各种开发,各种运作。导致最后的结果就是在很盲目的情况下,各个投各个都失败了,一方面是因为人的因素,比如黄蜀葵种植。

因为,它是上午开花下午谢,必须当天采完,20亩土地,每亩地需要8个人工,老百姓要不然不给你干事,要干就要一天就是元人工费。4斤鲜花才制成一斤干花,一斤干花才20块钱,这样我是得不偿失的。但是他不懂这个成本计算,然后把钱都花出去,最后就是说完全亏本。

搞山羊养殖也是这样,用农村家庭的观念来养殖山羊也失败了。

令我最受伤的就是我还有一个同学,他坚持要开发水库,就是水库旁边有一片田地用来建民俗,他说这个水库开发出来,游客没事可以坐着休息,我觉得他的理念非常对,所以毫不犹豫的进行开发建设。

结果建到一半的时候,县里面下来一个通知,就是说水库旁边是水源保护地,不能开发利用,但是钱已经投进去了,到目前位置民宿还搁在那里,我也没去整它。

一直到年十月份我就开始发生危机,因为这边一直是在投入,没有产出,而且我把在北京做茶叶的钱全部用在碧山建设方面。然后我媳妇就和我闹意见,而我坚持要做这一块,因为我觉得这么多钱都砸下去了,还是放弃不是很可惜吗。闹到最后,我们两个就离婚了。

然后我也觉得对我老婆也是亏欠,所以就把北京所有生意还有店都给她了,我自己带着女儿回到碧山了。

现实很残酷

回到碧山,我发现一个问题,因为我收入没有了,然而碧山这边还一直在投入。很多人就会说,你那些朋友、亲戚还有贷款的话,还是可以走的嘛。可是现实就是这么骨感。当很多以前做茶叶的朋友知道我连店都没有了的时候,我真的借不到钱。

以前知道你有多好,到最后真的是与你分道扬镳,或者总是在敷衍。最困难的时候就是在快过年的时候,我那几个同学后来知道了我资金链断掉了,全部都跑了,什么都压在我头上,欠的债什么的都压在我头上。但是最困难的是年底民工的工资要发,还有一些欠的债,还有材料等,有很多人追着我要债。

上帝还是给我开了一扇窗

记得最感动的是农历十二月二十七,我去找村里包工头,给他材料钱。在去她家的路上,我经过一户农户家,听到一对夫妇在吵架,这个男的也就是我现在黄梅戏剧团的一个伯伯,他不抽烟不喝酒也不打麻将,他就是爱唱黄梅戏。

但是,作为农村人很现实,一方面没有收入唱什么戏,他老婆说还不如去打麻将。而另外,在农村这种观念还是很深的,就是戏子的身份在农村还是很低下。当时他们吵架,我没在意这个事情,我给钱出来的时候大概过了半个小时,他们还是在为唱戏的事情吵架。

说真的,当时我已经想放弃碧山的,因为在一方面我在不停地投入,而且我的收入也没有了,毫无保障,另一方面,一点成效都没有,我听到他们吵架,回去的路上一直在想,村民对于曲艺都这么执着,为什么我就不能坚持下去呢,我更应该坚持下去。

你想起故乡是什么感觉

故乡在我们每个人眼里正在不断老去,特别是农村的故乡,在碧山,村里面大部分都是老人还有断垣残壁的房子,虽然有一些人来到碧山将老房子保护起来,但是保护的速度远远赶不上老去的速度。

我也问过很多人,你们想起故乡是什么感觉。很多人也会和我说想到故乡就想到童年。想到故乡感觉是回不去了,一方面现实很骨感,另一方面,已经过惯了这种城市的生活,回到乡村是不适应的。

但无论怎么说,作为我来讲,我的故乡正在老去,而我的童年就在那里。我们经常讲的一句话,就是故乡曾经背负着我们父辈的坎坷和梦想,承载着我们年少的青春,但现在正在寂寞地老去。我一直在想,总有那么一个本地人要站出来为自己的故乡做一些事情,哪怕是前进路上的垫脚石,最后我想通了这些事情,所以说我还是决定留在碧山。

我终于发现碧山最美的是村民

当然了,留下来,坚持下来,做什么又成了我头疼的问题,因为我之前做什么都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我一直在寻找这个答案。从过完春节,我就彻底静下心来,就像小时候一样融入到村子里,把自己重新装扮成村民来过日子。

我突然发现,碧山最美的是这些村民。

为什么说是村民?一方面村民是这个村庄的灵魂,而另一方面,很多人都喜欢这种农村的生活。而农村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大家查字典可以发现,古代的“农”字,上面是曲,下面是辰,曲就是音符,辰就指用贝壳做成的工具。其实真正的农村生活应该是日出而作,日落而唱。

我终于找到了正确的道路

从6月分到现在,我们把民艺、曲艺、农耕文化作为传承和发展作为方向,引进了不少人,包括大家熟知的大耳朵兔、金大田手抓孵化基地。我们把竹编、做豆腐、买豆腐,农耕割稻体验、黄梅戏还有茶道文化这些都完完全全展现给大家。大家来到碧山之后,可以看到这些东西,全是由村民自主完成的。我们在这方面受到了许多乡村的认可和模仿,也受到了对乡村有爱人士的欢迎。

所以说,总的来讲,目前在碧山乡建这条路上是对的。说实话,我面临的压力是很大的,就像我老师说了,死路是没人碰,活路有人来抢。我们做的事碰到了许多坎坎坷坷。

但这些都并不足以说明什么,也仍然不能动摇我们让故乡再年轻的决心,只有得到老百姓的认可,老百姓一起来做一些事,这个乡村才能真正地活化。只有让老百姓从自己内心上认可自己的村庄,觉得我们碧山好,我们碧山美,我们的手艺更美,只有这样大家才会有信心,有动力来建设和发展乡村,只有这样,我才认为乡村是有希望的。

碧山文化建设的两大大项目黄梅戏

我当时也是受到黄梅戏曲艺的伯伯的启发和感动,所以才留了下来。那天晚上我也在想,他们这么坚持,那我该如何把我们这个黄梅戏保存下来。

我手上这个一个剧团成立在80年代,最老的团长已有87岁高龄,整个黟县都没有像我们一样,完完全全是村民组成的剧团,而且整个演奏都是真唱,我问外面的人愿不愿意来,很多人都愿意来,因为在我们安徽黄梅戏是大部分都喜欢的,特别是中老年人,他们现在听的歌几乎都是黄梅戏。

当我知道黄梅戏还受大家喜欢的时候,我就开始酝酿,包括把黄梅戏当成演出,让外来人来听黄梅戏,并向他们收取费用。

竹编

另一方面是竹编师傅,这个应该最应该讲的,因为其实一开始去找竹编师傅的时候他是拒绝的。

后来我自己想了一个办法,我通过个人关系从外地找了一部分人来体验,从6月份开始,我一个月找了多人,还包括卖东西的生意。这次个人来,分成了6拨,然后我从外地请了个师傅过来上课,每上节课就给师傅块钱,然后我跟这个师傅说,你自己编的东西可以带过来卖,我不收你钱,反而还会给你钱,这位师傅一共讲了6场,自己一共赚了接近四千块钱。

现在竹编师傅东西编的越来越好,包括我们这次的做的稻草人艺术展,其实就是我们县的辉黄旅游集团给我们的单子,因为民艺这一块,是我们首倡。制成后很受欢迎,这次展包含了竹编木编木雕藤编等技艺,这是我们的创收的一部分,然后用这个钱再来反哺故乡。

我被叫过“文化骗子”

关于收费这个问题,很多人告过我、质疑过我、骂过我。

而且有一次上海有橘子树传统文化组织20多个人专门跑到碧山来骂我一顿,他们说我是文化流氓,以商业之实行文化之骗,他们只希望乡村保持很平静。

但我觉得,这并不矛盾,商业它不一定只是给乡村带来喧闹。首先,我不会学西递宏村那种喧闹的做法,我只想用商业手段来实现文化的可持续性,这是我想要的。否则文化如果没有商业去支撑,它持续不了。

我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

最近我们正在筹备建立安徽古村之友,为志愿者服务来做做一些事情。我们作为个人也好,作为企业来说,个人社会责任和企业社会责任是不可欠缺的。在农村,我感觉教育是最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就是行为引导。

所以在碧山,我们会给全村39位留守儿童免费办补习班,为村里义务清扫垃圾。希翼用我们的教育和行为引导,积极带领大家共同创造社会责任。

总结

所以,对于返乡经验的总结,我觉得我们做任何一件事都要以这个村庄的村民为核心,他们是灵魂,我们要挖掘他们身上的可贵之处,来充实乡村的建设。一方面发掘他们的才能,另一方面做好引导作用,只有这样乡村才会活化,才会年轻,我们的i20的口号不就是让故乡再年轻吗,其实我想很多人的想法和我一样,只是是否有勇气跨出这一步的问题。

QA互动环节

Q:老师,您是希望碧山走产品输出路线吗?

A:做产品输出也好,在本地做也好,这并不矛盾,因为我们碧山村是个大村,我们想做一个平台,让年轻人回家来的平台,走产品输出入线是为了做好商业来反哺故乡,同时通过产品输出做一定的宣传,一方面吸引一些人回来,另一方面吸引外地人进来。

Q:想问老师,帮助村民提升意识,发展自己的资源,非常好。可是如果有一天,村民都自己发展,那么汪老师这样的帮助者,就得退出历史舞台了吗?可能我说得不太好听,但在想,如今都说去中介化,将来帮助者的出路在哪里呢?

A:看我们自己怎么定位,我们云门文化定位为碧山的社会企业,靠我们的运营得到了大家认可,村民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这是一方面。

我觉得任何事情得不忘初心。我的目的是让故乡再年轻,如果碧山村民都发展起来,碧山这个乡村已经年轻了,我的目的就达成了。退不退出历史舞台那已经不重要,而且我相信,一旦是通过我们让故乡发展起来,史料上肯定会有我们浓重的一笔。

我想说,一个模式的诞生和运作成功,离不开中介的帮助者。其实,帮助者的出路就在于我们是否拥有一颗真挚的心。在我公社帖上了辛弃疾的一句话:“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所以,不要担心帮助者没有出路,一旦我们成功,那么我们必将是最闪亮的星星。

Q:老师,开头您讲台湾对您的触动,可以详细讲讲在当地都看到什么,对您触动比较大吗?

A:最大的感动是每个企业都在做公益,而且是完全自发的做公益,比如说公益跑步,在年就在台湾流行了,在大陆我们才刚刚才开始。

另一方面,台湾接人待物,文创产品和模式也给我带来很多感动。香港和台湾的感觉完全不同,香港就是完全是商业化的城市,没有家的感觉,回到台湾就感觉想在老家,很亲切,他们的为人处世都和中国传统文化分不开的,所以觉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确实是在台湾。

Q:猪栏酒吧、碧山书局、碧山杂志都属文化公司?

A:猪栏酒吧是碧山一个民宿,在国际影响力都很大。碧山书局是有南京先锋书店在碧山的老祠堂,所以在碧山老祠堂做一个实体书店,主要是卖书。碧山杂志是左靖老师碧山杂志社所在地,它的贡献很大。

Q:汪老师,您认为学术引导对于村落复兴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哪里?

A:学术只能给我们一个参考,作为乡村基本建设,每个地方情况是不一样的,对我们来说只能作为参考,不能完完全全搬用,我们曾经尝试过照搬别人的方法,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会出现冲突,因为在学术研究中,它往往会忽略人性的问题。

但人性是多变的,有时候是不可捉摸的,包括舆论是很重要的,在农村有时候比利还要强,比如以前做民宿,有农户要加入云门文化一起建民宿,人可以给你带,保证你每个月0元的收入,但我们必须要签合同,我要提30%的利,而且必须按照我的建议,当时他是答应的,后来却变卦了,为什么变卦,就是舆论,有的人和他讲,你为什么要给他钱,他没有民宿,肯定是要靠你的,一个人讲,他不当回事,两个人讲,他不当回事,讲的人多了,他就当回事了,哪怕签约,也会毁约

Q:请问汪老师,在发动村民参与的时候,怎么保证大家的利益均衡呢?出现过内部的矛盾吗?

A:乡村的均衡有时候是没有办法去保证的。在农村,不怕大家都没有,都没有的时候大家都一团和气,当你有我没有时,这个问题就是很大的问题了。作为我们,只能尽量保持平衡,比如,这家民宿这个月已经有0收入了,我就不再安排了,我就信息提前摸清楚,我们比较好的一点是客人的信息全是由我掌控的,所以不会导致大量的不公,但及其少数的不公还是有的。

所以要保证村民一方面配合我们做事情,另一方面要保证大家的共同利益的话,这些资源必须由我来掌控,而不能直接分摊给任何村民,如果分摊出去,一方面它会脱离你掌控,另一方面他们会搅得乱七八糟,所以我在农村做事是很强势的,如果我很弱的话,他们就都会欺到我头上来,这也许是很多人对我不待见的原因吧。因为我感觉只有你很强势的时候,大家才会跟着你走。作为老百姓想法比较单一,你好欺负就欺负你,确实是这样的,大家不要不相信。

一方面,我对外说老百姓很淳朴,但是只要牵扯到利的方面,他们就会变得很狭隘。所以在做乡建工作中,礼仪方面是可以迁和的,但在原则性问题上,一定要表现得强势,哪怕关系闹大都没有关系,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一定要坚持自己的立场,在农村做事情并不是我们想得那么容易的。

Q:请问汪老师现在您自己的收入是从哪里得来呢?收费全都给村民了吗?

A:现在我的收入分为几部分,一部分是来自于与外来的合作,另一方面,我会带着一些手工艺人去外面,比如说我们的稻草人展,另外,会有很多人来听曲艺,或者请他们去外地唱戏,然后他们会给我一些提成,因为都是通过我才请他们去,那这也是收入的一部分。

目前的收入也只能保持一个基本生存,真的盈利还是不可能的,因为大部分盈利点都给老百姓了。我下一步在就做我们自己的产品,云门手礼,这是我最大的一个盈利点。经过自己的宣传,这方面是获得大家认可的,当我们的产品建立出来,就可以慢慢销售,这个是盈利点。然后碧山村还缺一个青旅,我正着手发展青旅,以手工艺、民艺为主的青旅。

我们要有公益性,但在做任何事,都要想到如何去生存,商业和公益的关系,不是说公益就不是商业,商业不可以公益,其实很多事情他们是相辅相成的。比如说,我们卖出去东西,是商业,然后我们从获利中拿出一部分,来做公益,这两者矛盾吗?其实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我还是建议大家,用商业来保护好自己,然后再来做公益。

Q:请问汪老师,在这个返乡的过程中,村委政府的力量有阻碍吗?

A:现在在碧山村,只有村书记在精神上和行动上以个人名义一直支持着我,也就仅此而已了。

Q:请问,民宿和民艺保护的结合点在哪里呢?

A:在我看来,大家都在建民宿,现在民宿很热,很火很火,很多人都在为建民宿而建民宿,但民宿真的很赚钱吗?我不认可这一点,但将民艺和民宿结合起来,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比如说,我们对外宣传说住民宿,你可以学到这样的民艺,那我们以民艺作为亮点来突出民宿。就是你来住民宿可以学习到这样的民艺,来学习民艺可以住到这样的民宿,我认为这是能结合起来做的事情,而且可以做得更好,你觉得呢?

首先,村民怎样保护民艺,该怎样理解这件事,比如,一个村民会民艺,我会给他钱,只要他劳动就会给他钱,让他讲课,或者做产品,他都在输入,而我对外的话是要付出给他的,这两者我感觉并不矛盾,保护一定要有收益,这样他才有信心,才有动力去保护。否则的话就是一纸空文,天天去喊保护,喊得多了,老百姓是不搭理我们的。

比如我们热爱民艺,我们会从自身去保护,从心里保护它,但是我们不能要求人人都跟我们一样,去做这个事情,因为这不可能的事,也不现实。你要求村民都和我们一样,有这么伟大的情怀,自发地保护民艺,我觉得在中国大部分乡村都很难真正做到这一点。

所以说,我们只能以自己为导向,做好自己,只有做好了自己,才能树立榜样。连榜样都没有,我们怎么让大家去学习呢?自觉都是因为我们心中的信仰,如果连这种信仰都没有,我们怎样建立这种自觉呢?

Q:村民保护民艺与个人收入的矛盾在哪?该如何协调或解决?

A:这两者并不排斥,很多人对我这个利益为导向的模式提出质疑。但是事实上乡村正在老去。如果我现在不这么做的话,等10年、20年,我的故乡都没有了,何谈让故乡年轻呢?您说对不对。就像我和他们解释一样,现在碧山村是很好,很平静。

但是,一旦村庄真正老去的时候,村里就都没有人了,老房子全倒了,那你们还会喜欢我们碧山村吗?你们就不会喜欢了,因为外面有青山有绿山有黄山可以让你们喜欢,可是碧山没有了。但作为我来说,碧山是我土生土长的乡村,我根植于这里的土壤,我喝这里的水长大,它是我的母亲,我不能再让我的母亲变老,这是我的想法。

我们一定要树立这些观念,所有东西没有不劳而获,因为农村人很懒,说实话,他们很勤劳也很懒,在挣钱方面他们很懒,就算你帮他们动脑筋赚钱,他都会因为固有的成见去阻碍他们的想法,不会主动去做。看到这么多人来,他们说老板都挣钱,我们不挣钱。我就和他们说天上掉钱,第一个谁抢到,这个钱就是谁捡到,慢慢地帮他们去扶这个概念,扶这种自信,要学会利用文化和商机给自己牟取利益。

只有老百姓收入增加了,他们才更有动力去保护民艺。这是我的看法。谢谢大家。

本文来自汪程龙在远近手工艺群的在线分享实录

文章来源\云门文化

徽州文化

分享徽州人文艺术,徽派建筑古村落

揭示徽州传统文化延绵至今的内在力量!

长摁识别







































治疗白癜风秘方
复方骨肽注射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shukuia.com/hkbm/8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