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直都是拍卖的重要门类之一,也有许多瓷器成就了各种拍卖记录,一时成为收藏圈的讨论的热点。在上面小四介绍的要上亿的明宣德青花鱼藻纹大碗外,这次苏富比春拍还有不少精品瓷器,小四搜罗了一下在这次个专场估价千万级的瓷器和大家分享一下。
清乾隆青花穿莲龙纹长颈胆瓶估价35,,—45,,港币
这件长颈瓶是乾隆年间烧制的,器身如梨,瓶颈修长,这样的长颈瓶广见于世界各地重要博物馆及私人收藏,但每一款的饰独一无二。此龙纹长颈胆瓶,纹饰浓丽,五龙游戏缠枝卷花间,未见有拍卖过的记录。有一件同器形的例子,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绘釉里红龙纹,青花花卉纹地,缀如意莲瓣纹,颈绘蕉叶纹。
这件龙纹长颈瓶,瓶腹饱满,器颈转折柔润修长,绘五爪飞龙,气势万千,穿梭繁花折枝地,器形硕大无比,将乾隆帝的思古之情,华丽雄浑之品味,纳于一身。游龙穿花,跃于瓷上,源于十五世纪青花瓷,雍正一朝始见复作,至乾隆时期加以精製。龙纹乃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最重要之纹饰,象徵帝王及皇权,此瓶钴蓝发色浓豔,纹饰强而有力,以堆叠法画製,仿傚早明青花瓷深浓带黑斑效果,反映出当时瓷匠的高超技术。
明永乐青花轮花纹绶带耳葫芦扁壶估价30,,—40,,港币
这件明永乐的青花扁壶是香港著名收藏家仇焱之的旧藏,曾在年5月19日苏富比的拍卖上拍过一次。此扁壶妙绘轮花,宛如歌德式玫瑰窗饰,抽象典丽。永乐一朝,此类图饰,青花盌上偶有见之,然轮花扁壶烧製之初,倩形丽饰,其崭新之处,想必歎为观止,在一众写生纹样中脱颖而出。
辐辏轮花,沿线追索,鑑其纵横交贯,观其有条不紊,赏其起伏有序,片片瓣叶相互交锁,成就立体轮花,始明箇中奥妙玄机。琢器如斯,从陶土塑形到胎体拼接,也是殊不简单。瓷匠神技与画师妙笔,两者高下难辨,不相伯仲。膺宫廷之命而製,儘管艰钜,勉力为之。从器形到纹饰,扁壶溢洋异风,然器口环绘雏菊石竹,连枝缱绻,绶带双耳并缀折枝小花,轻盈和美,相对轮花之细谨,随性写意,暗涣传统雅韵,中外艺风共蕴一器,柔硬并蓄,相得益彰,诚永乐御窑经典。
此类扁壶,据器形、尺寸、轮花,各可二分两式,也有无款及署宣德年款两种。此扁壶之形,属壶身略高、器口较形修长一类,一般无款,年代应较早,或乃永乐年製。另外一类,尺寸较小,器口丰腴若梨,多落宣德年款,年代应略晚。然而,两种器形皆有书款及无款之例,永宣二朝,大有可能两式兼製,难以单凭外形辨其年代。
仇火之与林仰山在年出版的文章中,曾就明初葫芦扁壶断代作详细讨论,以大维德艺术基金会及仇氏藏品为例,提出永宣两窑差异微细玄妙,但仍可分辨。此青花扁壶,时仍属仇火之雅蓄,收入论文,列为早期典例,定代永乐。仇火之与林仰山指出,在材质、器形、纹饰、画风上,永宣两朝细节有别。简而言之,相对宣窑所製,永乐扁壶,器形雍雅、画工细腻、发色浓艳。以此为度,便可睹微知著。
明宣德釉里红三鱼纹高足盃估价30,,—40,,港币
在上一篇文章中小四曾介绍过眀宣德瓷器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有种重要的地位。这件盃,共绘鱼三尾,两相随,一相对,简洁灵活,全无枯燥乏味之感。赏盃鱼,閒时把玩,两两一双,或相望、或相逐、或相别,仅此一笔,顿添生气。中华艺术,博大精深,方寸间,便可尽收天地,广纳百川。此盃艺风,清素简当,禅意甚浓,时之文墨。
工匠在此高足盃上,以铜红釉料,于釉下妙饰游鱼三尾,形简趣真,如此神技巧工,乃宣德御窑绝艺,他朝虽有类作,纵力试,犹未逮。瓷盃之三鱼纹及相关之三果纹,冰清秀雅,简素无华,历代不曾所见,属宫廷御製上乘之作。铜红器,製之不易,火熄处,赤窑初开,见鲜红艳美,似朝霞,彷若天际一抹烧云者,方为上品。此类艺风,非宣德一朝独创,古已有之,举盃品瓷论春秋,艺海观涛时,梦溯前缘。
永乐一朝,釉里红、铜红釉器,烧製严格,筛选苛刻。正如此,御出之品,日趋成熟,渐达官器标淮。此时御窑,属创烧阶段,各类新品辈出,精者留,不适宜者,刻时停废。经反覆试烧,铜红釉所用之料,较一般釉里红料,效果更佳。时之匠者,遂以釉代彩,或于两层透明釉间,着笔抹红,绘出纹饰。继而试作新器数类,但此类器烧製尤艰,成品极罕,就地弃废之次品比比皆是,足见窑厂冀得釉里红佳器之坚毅。既有前朝基奠,宣德瓷匠,渐通红釉火性,须少纹寡饰,如剪影简勾轮廓,方得窑开色正。遂见时之盃、盌、高足等器,或饰三鱼、或绘三果,馀地皆素白无纹,便是口足惯见之青花弦线也欠奉。宣朝铜红,鲜豔灵活,珠光宝气,备受历代推崇。入清后,多有仿製,尤是雍正、乾隆两朝,却终不得其真谛。
清乾隆青花龙凤云蝠纹鸠耳方壶估价30,,—40,,港币
清朝由关外的民族入主中土建立,为证正统,清朝历代皇帝崇尚古器,渴求以吉光片羽施天子恩威。所以在清朝有不少仿古青铜器的造型。据清宫档案所述,乾隆帝命造办处匠人参古籍、效古法。论及器型、纹饰,此方壶颇见青铜时代遗风,尤显周朝(约公元前-年)尊彝之气韵。
本件方壶耳部塑造仅剩抽象轮廓,兽眼以几何纹代之,独角尤硕,别具奇趣。方壶前腹之正面龙纹也由周朝雏形演变,初为明代瓷器作饰,甚受乾隆帝所喜。乾隆一朝,多见器身较硕、绘威严云龙纹者。绘凤技巧颇得翎羽纤柔之态,与龙鳞相反相成,犹如青花胭脂红器上所见。
清乾隆粉彩双螭耳百鹿尊估价25,,—30,,港币
这件粉彩百鹿尊富丽宏伟,气势浩然,属清代景德镇御窑厂所造最精采之作,细观可见乾隆帝其人与治国之道。如此华美大器甚为珍罕,仅製于雍正至乾隆初年督陶官唐英领导下之御窑,后不复现。
器身环绘山林通景,宛若一幅设色画卷,百鹿穿梭其间,寓意吉祥。鹿音同「禄」,松树桃枝象徵长寿,意即百禄高寿,祥瑞满溢。
作为游牧民族,清朝入关后也依然热衷行猎之事。从康熙开始,而在乾隆三年恢复祖父所立惯例,定期于京城东北,近承德热河处设御用木兰围场。该处山林葱鬱,野鹿成群,乾隆喜于木兰围场避暑,视之如夏宫,常于皇帐中接见外使。
朝廷常命宫廷画师至木兰围场,记录皇族狩猎情景及围场山林之美,百鹿尊纹饰正属此类风景画作。据历史档案记载,此类瓷尊于乾隆即位初年已有烧製,或为恢复宫廷狩猎习俗而特製。无耳百鹿尊,现仅知一例,故当时或为试作,后即弃之。
清乾隆粉彩开光题御製诗花卉纹撇口瓶估价18,,—25,,港币
这件撇口瓶当属乾隆御窑製瓷工艺精巧卓绝之典范,所製甚少。开光花卉结合御製诗,似将绢裱画轴移至瓶身,匠心独运。白地锦文繁複华丽,开光诗画文心内秀,两相呼应,独具一格,尽现乾隆皇帝之艺术品位与文学造诣。
瓶上所题四首御製诗皆录于《四库全书》之《御製诗乐善堂全集定本》,卷24,页15-16。此集所录皆乾隆尚为宝亲王时所作。此四首原为题蒋廷锡(-年)画屏五景,咏苍松牡丹、黄蜀葵、荷花及梅花,皆御题。然此瓶四幅花卉却为黄蜀葵、牡丹、菊花及石榴花,与诗中所咏略有不同。
此瓶纹饰之华美富丽,得于其设计之巧思妙用,缠枝锦地衬开光白地花卉并御製诗,前者绚丽盛放,后者内敛雅致,对比强烈,互为衬托,可见乾隆奢华与传统兼容并蓄之艺术品位。本品远观似有粉红地之感,然近视方知为矾红绘细密锦纹于白地之上而成,既觉观感意趣盎然,又歎工艺超凡精湛。口沿、瓶颈、圈足及开光複以鎏金勾勒,也增加其耀眼夺目之感。
清乾隆仿铜釉饕餮纹出戟大壶一对估价16,,—25,,港币
这对壶,器型及纹饰规制轩昂,仿摹高古青铜壶,匠心独运,另其紫檀底座皆原配,尤为难得。乾隆帝博雅好古之情,经由御窑製瓷体现,如视本品。乾隆时期,窑工已可用多层釉彩成功诠释古铜鏽色,藉以拟古,可见当时製瓷技艺空前超群,各样瓷品创新层出,以足乾隆帝猎奇尝新之好。
仿古青铜瓷器多施紫金釉或茶叶末釉以摹铜色,饰以描金,亦常见点饰石青斑彩或绿彩,以拟铜鏽之效。而本品逼真,近与铜器无二,确为少见。本品鼓腹,呈梨形,造型源自商周青铜壶,而略加变更,器型愈加饱满,且两侧未饰环耳。此外,本应棱角分明之饕餮纹饰,于此呈婉转流畅之状,反与其圆鼓之形相得益彰;且雷纹地原应满饰于饕餮纹之下,现作为单独装饰带,分别环饰于器上中下三处。故所成之器,既承古意,又见时新。
清乾隆粉彩山水人物图双螭耳尊估价15,,—20,,港币
壶身饰山水幻景,如画卷环绕其中,鲜见于清代瓷品。纹饰连延绵长,绘于圆润器壁,尤重艺匠精湛笔法,讲究构图技巧。
这件壶饰壮丽山景,亭台屹立,草木缤纷,岩壁高耸,水天一色,应出自景德镇督陶官唐英手笔。凡唐英钤印图款,或由其亲绘器上,或由瓷匠按其画作精工描移,成例见于乾隆之初。此图上承清初盛行之四王正统画风。唐英早年亦随四家之一王原祁习画。器身山景质朴宜人,栩栩如生,广受皇室成员、文人菁英锺爱赏玩,以释朝职重担。除瓷瓶之外,山水之图亦见于各类形制,如笔筒、瓷盘,取玉石、木材及犀角等珍贵材质而製,自乾隆一朝日渐盛行。
明成化青花折枝花卉纹卧足杯估价15,,—20,,港币
这件御製盃雅緻精巧,制于成窑丰盛之年,实为当朝典例。成化末年,年代末至年代期间,窑事繁旺,技术亦登峰造极,屡出新颖独特之品,造就成瓷美名。
成化末年瓷珍,以小件著称,诸如杯、高足杯、盌、盘、小罐等。瓷匠另闢蹊径、推陈出新,一改成化早期承袭之宣德遗风。明初瓷器,溢中亚异风,然至成化晚期,如此小盃,却尽展华夏精髓。此一时期,青花色泽柔和淡雅,纹饰方面也独树一帜,配以新颖绘风,含蓄婉约、清澹简洁,如此小杯上缀折技雅致花卉,佈局疏朗,尽显成化瓷器的独特魅力。
此盃尺寸小巧,胎体细緻精妙,器形玲珑秀美,绘工含蓄婉约,触感温润如玉,加上双方框六字年款,梦寐以求之种种成化御窑特质,均集一身。成化年间,相类器形之小盃,虽有数例,唯以此盃器形小巧圆润,比例最为和谐悦目,且具馒头心,外底随之略凹,尤显可亲。
明永乐甜白釉暗刻轮花纹绶带耳葫芦扁壶估价10,,—18,,港币
此永乐扁壶,器形优雅婉约,罩施白釉,温润如玉,诚永乐御瓷典范。绶带双耳扁壶,虽有绘饰青花一类,较为人熟知,然施白釉如斯者,更为罕稀,诚难得之品。小四个人很喜欢甜白釉,胜过青花。
清嘉庆粉彩江西十景盌一套十件估价8,,—12,,港币
这一套盌绘著名江西十景,以精奇佈置、华彩丽色,细緻描画景德镇一带的巍峨秀朗。耿宝昌指,嘉庆年间大量烧製胎体轻薄之器,细腻绘饰各地山水名胜,如杭州的「西湖十景」、「长江十景」、江西的「庐山十景」及湖南的「洞庭十景」;
北宋定窑刻花牡丹纹长颈瓶估价8,,—12,,港币
北宋至金代年间,定窑佳器屡出,不仅获两朝宫廷垂青,最近研究发现,定窑器皿甚至见于杭州南宋宫廷。定窑白瓷胎体细薄体洁白、釉色透亮略显乳白,饰纹素丽,沉静典雅,气韵非凡。
目前传世定窑器皿和残片以盌及盘居多。位于现今河北保定附近的定州白瓷窑,专製圆器卧件,极少出瓶、罐等立件。由于圆器较易拉坯成形,可大量製造。如本品般颈身细长之小口立器,製作甚难,需拉坯分段接合成形,要求每段塑形精确、接合须稳固无痕,故成品殊稀,大多难免于窑中毁塌或变形。可与本品相较之近例,似乎仅得一品,出自清宫旧藏,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本品之长颈瓶形,或源自唐朝河北及河南三大窑口-邢窑、定窑及巩县窑流行的一款瓶器,其原型为金属器,可追溯至五世纪。
南宋至元官窑葵瓣盘估价10,,—15,,港币
南宋官窑瓷乃中国历代传颂之名品,窑址位于南宋国都,现今浙江杭州,专为内廷而作,为陶瓷史上备受景仰之品类。葵瓣盘器形简雅,釉面厚润,开片疏密有致,釉色温雅,而层次变化无穷,艺术性至高。官窑虽负盛名,然样本寥若晨星,且件件皆异,独一无二,即使造于同时期,各器之间差异甚大,相关研究因此艰滞不易。
龙泉窑与景德镇窑亦造摹傚官窑瓷者,但可见相异之处,南宋浙江龙泉所造部分青瓷,质高精美,但胎土与器形仍异于官窑。明代以降,江西景德镇也试图复烧官釉瓷器,尤以清雍乾二朝,督陶官唐英领导下的御窑厂最著。宋代官窑,瓷匠所製,较随性多变,成品不一,溢个人风格,然清代匠人惯以细白瓷胎高温烧造,投注极高人力,却过份拘泥于完美规整,仿官成品虽精緻典雅,终难及宋代官窑之不羁随心。
此件拍品与两岸故宫博物院所藏官窑器之开片纹特徵相似,盘心开片略疏,相应盘背底足佈局。此盘底足略陷,此处胎骨更见纤薄。如此特徵虽需上手方能确认,清宫旧藏官瓷相似之开片纹,应亦源于瓷胎的厚薄变化。
这些都是这次苏富比春拍估价千万级的瓷器。静等开拍的那一天吧。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