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诊缺钙或维生素D缺乏导致的佝偻病?
佝偻病的诊断颇为复杂,轻度的钙缺乏较难发现,需要结合病史、体检、抽血检查以及X线检查,综合判断才能确诊。如果有专业的营养师帮助判断自然更好,对婴儿日常膳食进行分析,钙摄入量在推荐了70%以下需要警惕。关键在于,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营养判断三点综合判断,同时满足者诊断效能较高,并要排除其他先天性或疾病原因导致的佝偻病,详见上述。如果哪位医生或亲友、邻居只花了2秒钟,看一眼、摸一下孩子就下结论让你给孩子补钙,那肯定不靠谱。
1、临床表现:
早期有没有特异的神经兴奋性改变,如夜惊、多汗、烦躁不安等。夜惊表现为睡眠不安,夜间爱啼哭,睡眠中易惊醒。多汗表示头部易出汗,睡眠时经常浸湿头发或枕巾,跟室温、季节、衣着等无关。有些孩子会出现枕秃。烦躁不安指的是平时容易发脾气,爱无端哭闹,不太活泼、安宁可爱。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表现太不特异了,如果仅仅依靠这些现象诊断,准确率相当的低。而我们老百姓通常一看到这些表现,都会想到是缺钙的缘故,不遗余力地开始给孩子大补特补,却忽视了真正的原因。以下我们详细地解释和辟谣。
2、体征:小于6个月的佝偻病婴儿
以颅骨改变为主,表现为囟门增大(3cm*3cm),囟边变软(囟门边缘薄而软),“乒乓颅”(按压后脑勺感觉像乒乓球一样弹性软化)。6个月以后,尽管病情仍在进展,颅骨软化却逐渐消失,整个脑袋变得挺难看,要么两边像长了两个尖角,正面看上去脑袋很方,称“方颅”,要么颅缝凹陷很明显,整个脑袋像马鞍或屁股,或像谁在脑袋顶端按了个十字。囟门通常到了18~20个以后也没有闭合。
两侧肋骨连接处增生,摸起来就像一串“串珠”,有些弹性,严重的孩子躺床上就能看见肋骨边缘的“串珠”。胸骨前凸或凹陷,成为“鸡胸”或“漏斗胸”(需除外先天性胸廓畸形)其他胸廓畸形还有下方肋缘凹陷或外翻。这些胸廓病变还有可能影响呼吸功能。
手腕、脚踝软骨组织增生,看上去很像手镯、脚镯。站立时,由于长骨软化,无法支撑身体应力,出现X型腿、O型腿。可以试图并拢两膝或两踝确诊。
其他骨骼表现还有脊柱畸形、出牙迟缓。
由于钙磷代谢障碍,全身肌肉松驰,头颈无力,抬头、坐、站立、行走等大运动发育落后。因肌张力减退,腹部膨大像青蛙的肚子,关节可以过度伸展。
严重的患儿脑部发育也会受影响,表情淡漠,语言发育迟缓,条件反射形成缓慢。免疫力低下,容易感染。
当然这些体征也要综合判断,不要妄下定论。这些体征非医务人员通常也难判断准确,某一两个症状很可能会误导你。以下梧桐妈妈会挨个解释和辟谣。
3、血液学检查:
血清25-OH-D3在早期即可明显降低,是可靠的诊断标准(8μg/L)。血碱性磷酸酶升高(判断成骨细胞活性)、血磷降低也是早期诊断的重要客观指标。血钙早期仍可维持正常,往往其他症状较明显了才会出现血钙下降。
4、影像学检查:
早期X线可无异常,或因软骨细胞不能正常繁殖,骨骼两端(干骺端)骨骺线(临时钙化带,婴幼儿和儿童连接骨干和骨骺端中间的一小片组织,骨骼从这里不断生长出来,主要是骨头变长,因此非常重要)模糊、变薄或不规则,干骺端稍增宽。后期临时钙化带模糊、消失,干骺端增宽,边缘不整齐像毛刷或云絮一般,骨骺软骨增宽。
总而言之,如果真的怀疑缺钙,严格来讲应该让专业的医务人员全面问诊和体检,综合评估,进行血液学和影像学检查确诊,并排除其他引起缺钙的原因,再考虑进行相关的补钙措施。
5、一些判断缺钙的谣言:
看到上面那段,我想你肯定吓坏了。我们刚学医时,也经常把书上看到的内容往自己身上套,容易觉得这些描述,自己或多或少有那么一点儿,很是紧张。我们面对出生几个月的宝宝,更是容易紧张——他们是如此娇弱,我们甚至怀疑这么柔弱娇小的一团小动物,吃着自己那一点奶水,舔一舔辅食,是否真的营养充沛健全,还能长到自己和丈夫这般大小?我们分不清自己对宝宝产生的情感是关心还是焦虑,宝宝有点儿让我们不理解的行为,我们很容易感到紧张,如果听到这些症状,很容易套到宝宝身上,觉得自己的宝宝哪哪都不对,什么都给他补充分了才安全,事实上给宝宝这些额外的关怀,只是为了平复我们无端的焦虑罢了。
其实上述已经提到,这些症状,非常不特异,早期诊断佝偻病的效能非常低。血液和影像学检查,多个体检征象才能确诊,并判断严重程度。
下面,小编就将缺钙的常见流言,逐一解释和辟谣。
1、枕秃:
早在年,就有医生注意到枕秃这种现象,除了外观有点难看,对孩子其实没什么影响。与国内“枕秃很可能就是缺钙”的医学常识广为流传的情形不同,在国外一直没多少医生白癜风医院诚信承诺白癜风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