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型腿和X型腿是最常见的肌肉骨骼解剖学变异之一,骨科最常见的“疾病”。了解下肢的正常生理发育是区分生理力线与病理力线必需的。
正常的生理力线了解下肢的正常生理发育是区分生理变形与病理畸形必需的。在7岁之前,下肢力线会经历一系列可预见的过程,先是膝内翻(O型腿),接着变为中立位,然后是膝外翻(X型腿),最后再回到中立位。成人下肢的最终力线是略呈外翻,其正常值范围很大。
出生时,正常力线是呈内翻的。
随着儿童开始站立和行走,内翻程度通常会加大。在较小年龄开始行走的儿童,内翻力线程度可能会更大。
约1岁半时,力线应呈中立位。
约2岁后,力线应该逐渐变为外翻,直到4岁时外翻程度达到最大。
约4岁后,外翻力线程度应该减轻,变为轻微外翻至中立位的成人生理力线。
7岁时,通常已达到其略微外翻的成年下肢力线。
了解完这些,我们一起看一下关于宝宝O型腿最常见的几个问题:
O型腿是膝内翻吗?O型腿,医学上称为“膝内翻”,是因为膝关节向内成角。以两下肢自然伸直或站立时,两足内踝能相碰而两膝不能靠拢,双下肢形成O型,患者股骨內髁间距增大,小腿向内偏斜。
宝宝O型腿,是缺钙吗?O型腿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
§生理性O型腿:是最常见的儿童腿部扭转,继发于胎儿正常的宫内位置,孩子在宫内处于屈曲蜷缩位置,膝关节处于内翻位,所以生后头两年孩子仍处于膝内翻位置。生理性的膝内翻,孩子年龄通常小于2岁,膝间距通常小于6cm(一个拳头的距离),随着生长发育,会逐渐正常。
§病理性O型腿:2岁之后的O型腿就可能是病理性的了。其原因包括代谢性骨病(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低磷酸酯酶症),生长不平衡(损伤,感染,肿瘤,Blount病),骨发育不良(侏儒症,干骺端发育不良),和先天性神经肌肉疾病等。其特点为年龄大于2岁,膝间距大于6cm,且不会自愈。
大多数的膝内翻都是生理性的,和缺钙没有关系。但如果孩子患有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导致的病理性膝内翻时,则是由于缺乏维生素D导致钙在骨骼上沉积少所致。
O型腿该怎么矫正?如若发现小孩的O型腿是佝偻病引起的,必须验血、尿,判断究竟是钙质或维生素D缺乏症、遗传性低磷血症或肾性佝偻病,从而针对个别疾病作适当的治疗。
若是钙质缺乏或是维生素D缺乏症,就要补充钙片及大量维生素D来治疗,同时饮食习惯也必须改变,譬如补充乳类制品,肉类、牛奶等含钙食物及其他副食品,多晒太阳,多作户外活动等。特别是长期素食的母亲其母奶中钙质更是不够,这时就应该补充了。
若是遗传性低磷血症或肾性佝偻症,则可用新的维生素D3来治疗,后者当然还要记得治疗或控制他们的肾脏疾病。
O型腿需要带支具吗?有些家长因为过度担心,硬要订做支架或矫正鞋,因为治疗上要呈现效果常需一二年以上,不仅小孩大人都受苦,小孩子也不能享受快乐的童年了。
事实上,腿变直了,真是支架或矫正鞋的功劳吗?天晓得!至于这些小孩是否需要补充钙片或其他营养品,因为这个病的原因并非缺钙,所以并无特殊效果,不过我们不反对给小孩子这些东西,至少它有益无害,只是不寄予太大希望就是了。
生活中需要注意哪些动作和姿势?这时就要看孩子的基本情况了,如果孩子基础的发育情况略微晚一点,那么他的腿型发育曲线可能也会相应慢一些,这个时候我都建议家长不要着急,通过门诊筛查排除神经发育、髋膝踝关节问题疾病后,治疗方式其实很简单,就是回家后自行对比观察。
我们通过观察记录每个阶段宝宝的腿型,每个月对比,当发现在下肢生长发育情况与正常的动态变化相差很多时,需要引起重视,排查疾病,建议建立参考照片,每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