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往往筋疲力竭地追逐眼花缭乱的富足,然后再花大价钱、大把时间去清贫简陋的环境中体验,并命名为“修行”,如同追逐吊在自己眼前香蕉的猴子。
殊不知,生活才是最好的修行方式。
我们谈论金钱、谈论社会、谈论变革、谈论技术、谈论未来,却越来越少地谈论生活。当我们谈论生活时,我们谈论焦虑、谈论烦恼、谈论不满、谈论他人,而越来越少地谈论生活本身的本质。
生活的本质是什么?是人该以怎样的品相活下去。
新年将至,想送出的礼物选好了吗?
自由之丘新年市集开幕
冬日温暖
为你而来
只希望你送出的新年礼物满装爱意
以高于柴米油盐的品相温暖你爱的人
日本和纸制和纸,需要的是天时地利人和。最常用的纤维来源,是楮树。楮树枝被煮过后,剥下树皮来,晒干;树皮再用碱液煮过,如此能去除树枝上的淀粉、油脂与鞣质,变得清澈了,再将只余下纤维的树皮放在清澈寒冷的流水中,洗去碱液。树枝的纤维经历过多次剥取洗涤之后,便变得清瘦纤保可以选择漂白:将纤维放到有水蒸汽处,放久了,自然白净些。也有贵人喜欢自然甚至有波浪纹的,有古意,便不漂白。
匠人赤手空拳,将杂质从纤维中挑拣干净后,便可以将楮树皮搁在石头上敲打了——直至成为纸浆。将纸浆舀在一个平面上,抖动,使之展开成平整纤维。这时,可以用一种增稠剂来处理一下——通常用黄蜀葵根制作——不增稠的和纸成品薄些,适合写字作画当书页;增稠的和纸成品厚一些,硬扎结实,甚至可以拿来当盘子端菜。
和纸的分类,最有名的三种:雁皮纸、三桠纸与楮纸。雁皮纸古代也叫斐纸,表面光滑明亮,适合用来制作书籍,翻来很是顺手。浮世绘画家会拿来作画。三桠纸则有象牙色,喜欢的人认为有古意,这类纸表面纤细,适合书道。楮纸的质感接近于布匹,入水不会变软,用途极广。日本的折纸文化、花道甚至型染,都会用到此物。
精致文房
我们都知道,笔墨纸砚是中国书房里必不可少的文房四宝,但你可知道,文房并不只有这四宝。印泥、镇纸、水滴、笔筒、笔洗、臂搁……
文房用具的收藏颇为不易,不仅品种繁多,而且材质广泛,堪称古董收藏品杂项。文房用具的收藏不及瓷器收藏普及,且器物本身多体轻形微,属小工艺。
手工美物
许多的物品,会在时光的流逝中褪色丢弃,而留下指纹和温度的手工物件,是不可复制的优雅情调,是开在心田里的永不凋谢的花。同时手工承载着无法言说的温暖和柔情,是任何变乱都无法打破的固执坚守的宁静。手工的过程,宛如禅定和修行,在寂静的时光中,邂逅美,邂逅安宁和柔软温暖。
书礼推荐
申赋渔老师有一本书叫《光阴》,主题是:“中国人的节气”。喜欢这个名字,喜欢这句话,也喜欢这本书,因为它简单而实在。
光阴是时间的意思。而节气是中国人独有的,老祖宗传下来的。节气从哪里来?是古人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所以它从田间地头里来,被春种秋收的农民们深谙在心。节气,其实是接地气的小日子。因此,在被朱赢椿老师装帧极美的这本书里,字很大,讲的都是传说故事,或是农村回忆,仿佛脸能贴到风,手能拈到花,鼻子里有春天泥土的味道,睫毛上沾着轻薄的雪花……画面更有趣,是六合农民画,色彩明艳,构图天真自然,里面全是生活的气息,世俗却温暖,你几乎能看见他们在光阴中的每一天,平凡却乐呵。
舍得是一种豁达,舍不得才是人之常情。蒋勋在自序中就言,“许多东西舍不得,许多地方舍不得,许多人舍不得,许多时间舍不得”。《舍得,舍不得》是蒋勋先生的最新散文著作。本书借助一些风景、名人诗词、印象派的画卷,结合对《金刚经》的理解,品古论今,让人看淡一切事情,生死如此,一目了然,使人没有非分妄想。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一件简单的事,做起来不难,可以日复一日,成为每一天理性的公事。每天做,却不觉得厌倦、烦琐,每一天做,都有新的领悟,每一天都欢喜去做,这会不会就是修行的本质?
作者多年来习惯早上起来读一遍《金刚经》,带着《金刚经》去旅行,感受不同事物生命的不同修行,领会人生中的舍得与难舍。人生就是在舍得与舍不得之间徘徊,强留的的东西,反而是留不住,何不顺气自然,看淡人生舍与得,该是放弃的就不强挽留。青春岁月,欢爱温暖,许许多多舍不得,原来,都必须舍得。舍不得可能是对生命的眷恋与领悟吧!
我们在敦煌的黄昏里,看到太阳与月亮同时出现在地平线两端。云霞的余晖倾覆在三危山上,沿着戈壁沉默地流淌。浮云每隔几秒钟就会发生剧烈的变化,超出想象的极限。我们知道,那些在荒芜里守望了半个多世纪的“敦煌人”,也曾无数次见过同样的夕阳。
敦煌,曾经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也是世界四大文明、六大宗教和十余个民族文化的融汇之地。公元年,乐僔和尚在这里开凿了第一座洞窟。此后,经过长达一千多年的营造,莫高窟成为世界上历史延续最悠久、保存较完整、内容最丰富、艺术最精美的佛教艺术遗存,至今仍保存着个洞窟,其中包括平方米壁画和多身彩塑,涵盖文化、艺术、科技、政治、经济、宗教以及日常生活的诸多层面,向世人展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
樊院长是一代代“敦煌人”的缩影。70多年前,在敦煌艺术的感召下,常书鸿离开巴黎,发愿到敦煌寻找艺术的新路。在这座古老的丝路重镇、被遗忘的西北边城,他决定留下,主持敦煌艺术研究所,第一代“敦煌人”就此云集,辗转一生。
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一批年轻的艺术工作者接踵而来,成为守护莫高窟的第一代“敦煌人”。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更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年扩建为敦煌研究院。70多年间,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来到敦煌,留在敦煌,用自己的青春与理想守望着这片宝贵的文化遗产。
这里也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艺术家和科研工作者,他们都为莫高窟的保护与敦煌文化的发扬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近一个世纪以来发生的故事,有的闻名遐迩,更多的则不为人知。
五年之后,年——沿着敦煌的奇迹跋山涉水,「生活书丛」《敦煌:众人受到召唤》终于抵达你我眼前。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记录了《生活》与敦煌的点点滴滴。这是对“敦煌人”进行的近乎全景式的呈现,在媒体界,应属首次。
本年度的文学类重磅《几乎没有记忆》,戴维斯的小说惊人的短和碎片化,却让我们意识到,她的文字碎片,是如何的丰富了文学本身。
有些作家,是可以丰富文学史的,有些作家,则可以丰富文学本身——莉迪亚·戴维斯可能属于后者。这位碎片时代的碎片写作者,以超短的文本和巨大的情感容量,让文字的碎片,呈现出巨大可能性。
年获得“国际布克奖”时,戴维斯在中国还几乎无人知晓——早她几十年的极简主义作家雷蒙德·卡佛那时在中国正走红,人们没想到,小说可以比卡佛更短,文字的碎片也能成为文学。
店内还有更多选择,期待光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