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宝根款六方葵瓣仿古壶
葵仿古壶是紫砂壶的传统壶型之一,是在圆仿古壶中用筋纹、块面转折的表现手法制作而成。
葵仿古壶以六菱葵瓣为图案,加上嘴、把、盖也用筋纹起线,使整个壶造型协调统一。
的子、壶盖、壶身均是六瓣造型,筋纹凹凸有致,气势挺拔贯通。
整个壶如一朵盛开的葵花,充满生命的活力与勃勃生机。
吴云根制仿古葵壶(金鼎商标壶)
葵仿古壶在工艺上可以说是“以光货为骨、以筋纹器为外观”,它的器型看侧面剪影是仿古,细部却是葵型的。
截盖上六条筋纹与壶身的筋纹衔接紧致,子母线凹凸有致,壶韵得到彰显的同时器型的完整性也很好地表达出来,可谓是两全其美。
溜肩与壶身融为一体,弯流外方内圆,壶柄也是方圆相见,器型到位,做工老到。
李隆基葵仿古(紫泥)
筋纹器造型的特点,是将形体的俯视面作若干等份,把生动流畅的筋纹组织于精确严密的结构之中。
筋纹要求随着壶器造型的形体变化而深浅自如,线条纹理清晰流畅,其俯视面上的形象更加吸引人。
以紫砂“葵仿古壶”为例,其做工严谨,达到了无比精密的程度。
吴同芬制葵花壶
紫砂“葵仿古壶”的造型之美“葵仿古壶”是一款传统器型之一,是“仿古壶”系列当中的一款。是在圆“仿古壶”中用筋纹、块面转折的表现手法制作而成,属筋囊器。
紫砂“葵仿古壶”以六瓣葵花纹构成壶式,筋纹凹凸有致、富圆求方、口盖吻合,气势挺拔贯通,达到天衣无缝的效果。
盖钮与口、身协调统一成一朵六瓣葵花,钮为壶身缩小之微形.一捺底状。紫砂“葵仿古壶”整体之间的权衡比例得体,透出灵气。
“葵仿古壶”整体制作精细规整,线条简洁流畅,色泽成熟却又不失温润雅致。用于赏玩与收藏皆为不错的选择。
此种壶泡茶,往往因为泥质特性,冲泡出的茶汤温和典雅、韵味绵长,更会因为长期养壶而色泽愈发沉稳端庄。
朱晓东制葵仿古壶
紫砂“葵仿古壶”的名字之美壶名是紫砂壶文化品位的“第一文字视点”。
人们看见壶感兴趣,立即就想看看它的名字叫什么?
同理,看到壶名也会想到壶的形象,这正是壶名的活力。壶名同文章的题目一样,应该准确、生动、形象、有意味,准确是第一位的。
紫砂“葵仿古壶”的名字,首先使人联想起了葵花之美。
葵花即向日葵,别名太阳花,是菊科向日葵属的植物,因花序随太阳转动而得名。
向日葵具有向光性,因此人们称它为“太阳花”。
在古代的印加帝国,葵花是太阳神的象征,因此向日葵的花语就是太阳,受到这种花祝福而诞生的人,具有一颗如太阳般明朗、快乐的心。
朱晓东制葵仿古
此外,紫砂“葵仿古壶”也极其容易使人联想起仿古吉祥如意的蕴意。
从壶的形象上来说,紫砂“葵仿古壶”虽然筋纹规整,但其腹的鼓胀、圆润。又颇有几分“威风锣鼓”的鼓型。
若从象形的角度来看,给这款壶命名为“仿鼓壶”也是可以的。
《紫砂典籍题咏铭文鉴赏》里记载道:“邵大亨、程寿珍均有此‘仿鼓壶’”,笔者推测,或因其壶之造型如鼓,故象形而命名为‘仿鼓’,但后人仿作写成‘仿古’。
按照仿古字面解释,是仿历史古壶而制,而历史上古壶何其多,题名‘仿古’怎能反映壶形特征?
想必也是‘鼓’、‘古’同音写别之误,如民国冯桂林制作之‘葵仿古’,《中国紫砂文化展》描述其造型为‘此壶身扁、鼓腹,系仿古壶造型基础上改型为六瓣葵式囊线等分,与盖、钮囊线相通’,据此,似也应改称为‘葵仿鼓’;
又如顾景舟制‘如意仿古’,《宜兴紫砂珍赏》书中称:‘在传统仿鼓扁壶的造型上,加饰如意筋纹,使作品气韵生动’,则也应正名为‘如意仿鼓’”。
不管是取名“仿鼓壶”好,还是“仿古壶”更好,这把紫砂“葵仿古壶”优美的造型和吉祥的蕴意都是随形而存在的。
华健?葵花仿古
紫砂“葵仿古壶”的自然之美紫砂“葵仿古壶”以六菱葵瓣为图案,加上壶嘴、壶把、壶盖、壶钮也用筋纹起线,使整个壶器造型协调统一。
壶盖、壶身的组合如一朵盛开的葵花,热烈而奔放,壶钮却似嫩叶托起的花苞羞涩待放,生命的活力与勃勃生机展露无遗。
葵花也如人一样,最美不在最富有时,而在最具信念与最富理想之时,所以“葵仿古壶”最为动人之美在于她的向日精神。
从明代董翰的“菱花式壶”,时大彬制“十八瓣瓜棱壶”,清代陈鸣远的“南瓜壶”,到近代王寅春的“半菊壶”、“圆条壶”,乃至当代艺人通过孜孜不倦的追求所创伤作出来的一件件更丰富、更精美的筋纹器,无一不体现出其艺术魅力。
冯桂林制仿古葵式壶
紫砂“葵仿古壶”,其筋纹器在处理线角和锐钝时所产生出来的光影效果,以及强烈的韵律和节奏感,可使欣赏者在触觉上得出一种有节有序、有缓有急的独特手感,这种有利于健康的生理上的舒适,必然导致欣赏者精神愉快。
从而得到虽难言传,实能意会的享受。
紫砂壶经历代文人墨客的不断创新,已不单是一件日用品,而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正如紫砂“葵仿古壶”,它以仿古为形,用筋纹进行装饰,将光货和筋囊完美的结合,其线条充满了韧度,其块面曲张有力,其造型古雅优美。
充分展示了葵仿古造型的婉约清雅、形韵具备,是一款兼具审美与使用的佳器。
冯桂林制葵仿古
附一
是“仿古葵壶”还是“葵仿鼓壶”
经典老壶“仿古葵壶”,有不少名字,最具代表性的是“仿古葵壶”与“葵仿鼓壶”,而且后者叫得最多。
它的称谓以何名比较准确?
明代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记载的“第一壶”….供春壶是花货的话,那么记载的“第二壶”便是筋纹器….“董翰,号后溪,始造菱花式,已殚工巧”。
有菱花式,后又有“葵花式”…..葵花式最具名气的要数“沈子澈的葵花纹壶”,至今依然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壶式之一。
沈孝鹿制葵仿古壶
“葵花纹”第一壶
葵花纹壶的第一壶,从现有的史料看,其创作者是明末清初的沈子澈。(作品照片见《中国紫砂茗壶珍赏》37页)壶底刻有“崇祯壬午”的铭文,壬午为年,年明亡。
《珍赏》说:“沈子澈,明崇祯至清康熙年间(~)人,老家浙江桐乡。
‘善制砂壶文具,时人谓与时大彬齐名,款制极古雅浑朴,士大夫家藏及其手制者,价值甚贵。’
尤其善制葵花式茗壶,制品典雅浑朴,巧夺天工。
且善仿徐友泉、沈君用诸名家传器,世有‘石根泉,蒙顶茶,漱齿鲜,涤尘热”之赞誉。
《珍赏》所载沈子澈“葵花纹”壶,现收藏于美国华盛顿弗里尔艺术馆。
明沈子澈葵仿古壶(葵花棱壶)
是“仿古葵壶”,还是“葵仿鼓壶”?
壶品好,市场就好;市场好,临摹者就多。
沈子澈创作的“葵花纹壶”的命运,也是如此,尤其是民国时期成为了颇为流行的样式。
流行之中,仿制的“葵花纹壶”,也有了不同称谓,如“葵花仿古壶”、“仿古葵花壶”、“仿古葵壶”等,若归纳看,基本分为两种,一是葵花在前,“葵仿古壶”;一是“仿”在前,“仿古葵壶”。
与此对应的还有“葵仿鼓壶”与“仿鼓葵壶”的称呼。持此种称谓的原因,认为“葵花纹”式壶,是“仿鼓壶与葵花纹”结合的创新。
最为有代表性的是《紫砂壶收藏与学问》提出:“葵仿古壶是民国时期的新器型,是将光货中的仿鼓壶式,改用六瓣葵花筋纹加以表现,连壶流、壶把都采用六方形”。(见书之52页,福建美术出版社,年版)
范大生制葵仿古壶
考察“葵花纹壶”从沈子澈创作到民国时期的流行,以至今天依然深受欢迎的轨迹来看,以为“葵花纹壶”是“仿鼓壶与葵花纹”,也就是“光货与筋纹”的结合,是不符合史实的。
最为简单的事实是,沈子澈创作“葵花纹壶”,远在邵大亨创作“仿鼓壶”的一百年前。
对于仿制沈子澈的“葵花纹壶”,现在大多称之为“葵仿鼓壶”,或者“葵仿古壶”,大致来自于“仿鼓壶与葵花纹”融合的观念。
我以为是历史的误读,它应该是“仿古葵壶”,意为“仿制古人沈子澈的葵花纹壶”,简称之谓“仿古葵壶”。
因之,《中国紫砂茗壶珍赏》页“仿古葵壶”的壶名是正确的。
是“葵仿鼓壶”,还是“仿古葵壶”?我以为是“仿古葵壶”!
李宝珍制仿古葵壶
极致呼唤着创新
人们把“仿古葵壶”误读为“仿鼓壶与筋纹器”的结合,也有其历史原因。
著名紫砂名家潘持平先生对我们讲过“顾景舟大师临摹过邵大亨的掇球壶,但他一辈子没有制作过掇球壶。
因为,他认为从邵大亨到程寿珍,把掇球壶做到家了,难以有所突破。”
是啊,清代中后期光货之中的圆形器,如掇球壶、掇只壶、莲子壶、仿鼓壶等,从邵大亨、邵大赦、邵友廷、程寿珍等,可谓把圆形器做到了“极致”!
冯桂林仿古葵式壶
凡事,有高就有低。极致、成熟,象征着可能走向下坡,也同时呼唤着创新,攀登新的山峰。
清末民初,尤其是民国初期不仅有创新的呼唤,还有创新的环境,那就是紫砂前行的推动力,由过去的文人转换为工商企业家。
他们为紫砂艺人出新品、出精品,创造了空前的宽松环境。
有了创新的呼唤,有了宽松的环境,把“光货与筋纹器”结合的创新之品应运而生,并有不少荣获国际、国内大赛大奖,成为传世名作。
年江岸卿创作的“狮球壶”,参与南洋劝业会荣得“奏奖”。
年参加巴拿马国际大赛也得了奖。
年范大生教授给冯桂林的“合桃壶”。
年冯桂林以改进老师的“合桃壶”而一举成名。(见《中国紫砂茗壶珍赏》之页)。
年俞国良创作的“梅花周盘壶”,把光货和五瓣梅花融为一体,荣获“江苏全省物品展览会特等奖”(见《中国紫砂茗壶珍赏》之页)。
年顾景舟创作了“菱花线云壶”,现收藏于曹婉芬家。(见曹婉芬著《宜兴紫砂传统手工工艺技法》之35页,并附有顾景舟的鉴定书。)《中国紫砂收藏鉴赏全集》也收入顾景舟的这款作品(见62页)。
李宝珍制紫砂葵花仿古壶
年前,还有一件影响至今的“如意仿鼓壶”。那是顾景舟大师的师父储铭的创作。
储铭把“如意纹”和“仿鼓壶”结合,创作了“如意仿鼓壶”,具体的创作时间难以考证,但储铭于年(一说37年)去世,因此壶只能创作于去世之前。
此款为顾景舟所传承,并有所创新,成为当今最受人们喜爱的壶品之一。无独有偶,民国时期高手王熙臣也把“莲子壶”与“葵花筋纹”结合,创作了“葵花莲子壶”。
在那样的环境下,人们也把“仿古葵壶”列入“仿鼓壶与筋纹器”结合的壶品了,并称呼起“葵仿鼓”,或“葵仿古”,至今俨然成为“正宗壶名”。
现在是恢复“仿古葵壶”之“正名”的时候了!
程春妹制葵瓣仿古壶
仿古葵的创新之举
把“仿古葵壶”误读为“仿鼓壶与筋纹器”的融合,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民国时期的“仿古葵壶”,却有创新的地方。
仿鼓壶由邵大亨设计,得到历史的肯定,但其社会影响的扩大,当数程寿珍把仿鼓壶演绎得更有新的神韵,且他又高产,市场受众多,再加上年经上海利永公司组织参展巴拿马国际大赛荣获大奖。
仿鼓壶当时可谓以气雄大度风范,深深地印入人们的心田。
民国汪宝根仿古葵壶
在“光货与筋纹器”混搭出“新器型”的氛围中,“仿古葵壶”也却有新的气象。
例如,沈子澈的“葵花纹壶”的壶嘴、把,是“四方”的,而民国时期的“仿古葵壶”变化为“六方”形,和“六瓣葵花纹”相呼应。
再如,壶腹制作得明显的圆润、鼓胀,其气韵也似有“仿鼓壶”的大度气雄,似乎更给以“仿鼓壶与筋纹器”结缘的感觉。
爱屋及乌,喜爱“仿鼓壶”,也喜欢“仿古葵壶”,这也许是民国初期对“仿古葵壶”评价极高和广为流行的动因。
李隆基·葵仿古
从现有资料和实物,能查到民国时期“仿古葵壶”的制作名家有四位(以出生年为序):
范大生(~年),作品现收藏于范家壶庄。
李宝珍(~年),照片见《紫砂壶收藏与学问》之52页,并作书的封面;还见《中国紫砂收藏鉴赏全集》之页。
汪宝根(~年),照片见《中国紫砂茗壶珍赏》之页。
冯桂林(~年),作品现收藏于宜兴紫砂工艺厂,照片见《中国紫砂收藏鉴赏全集》之61页。
他们的作品都具有上面的两点,而造假者往往忽略这一些。
李宝珍制紫泥葵瓣仿古壶
锦葵秋葵向日葵
“仿古葵壶”之葵花是哪种葵花?
对于名作“风卷葵”之葵花,宜兴有二种观点,一曰向日葵,一曰锦葵。
日本收藏家奥玄宝还有第三种观点,他“在《茗壶图录》之《荆溪八仙》里,解说其第一壶命名为《倾心佳侣》的理由讲:“秋葵花与蜀葵相类,故号曰‘倾心佳侣’”。(见韩其楼《紫砂古籍今译》页87)此为“秋葵花与蜀葵花”类比说。
民国俞国良葵仿古壶
我们曾对此三说作过考证,并在宜兴作了实地考察,以为“锦葵花”是正确的。
“仿古葵壶”之葵花,现有著作大致是“向日葵”之说。
从仿古葵壶的花瓣形状来看,我们同样认为此“葵花”不是向日葵,而是“锦葵花”。
若朋友感兴趣,打开“百度”点击一下“锦葵花”,用其花瓣与“仿古葵壶”壶盖上的花瓣一比,便一目了然。
范国强葵仿古
附二
“葵”为何物世有三说
风卷葵师法于那种植物?
世有三说,其中宜兴有两说:一曰向日葵,一曰锦葵。
作家徐风为写作“风卷葵”时,曾到蜀山古老的窑场去采风,并写道:“岁月迢递,沧海桑田,当年那火龙喷吐的窑场背后的一片开阔田地,如今已经挤满了高高低低的民居。
但当年这一望无际的阡陌上却种满了欣欣向荣的向日葵,每一棵向日葵看上去都那么俊朗挺拔,远远望去就像大型团体操一样地排山倒海,让人感到那是一片充沛的气场。”此为“向日葵”说。
承顺兴制紫泥葵花壶
紫砂文化学者陈茆生先生在审阅《紫砂壶老壶名漫话》时,对我们说:“对壶艺中的葵花,宜兴有两说,一是指‘向日葵’,一是说‘锦葵’。
我认为应是‘锦葵’。”长于制作“风卷葵”的女陶艺家姚亚勤,在其作品集里说“此壶以风卷‘锦葵’为师”。此为“锦葵”说。
而在日本又有一说,历史上最早记载“风卷葵”壶的收藏家奥玄宝,在《茗壶图录》之《荆溪八仙》里,解说其第一壶命名为《倾心佳侣》的理由讲:“秋葵花与蜀葵相类,故号曰‘倾心佳侣’”。(见韩其楼《紫砂古籍今译》页87)此为“秋葵花与蜀葵花”类比说。
风卷葵之“葵”究竟是何物?我们从网上找到宜兴紫砂理论家时顺华先生写作的《风卷葵传奇》和配发的“杨凤年的风卷葵壶”的照片。
从照片看,壶嘴上卷的不是花瓣,而是叶筋很明显的叶子,壶身中间贴塑的也是清晰的叶子,那么不用说壶身上风吹翻卷的是花瓣了。
接着,我们又从网上找到锦葵花、蜀葵花、秋葵花和向日葵的彩色照片。
从花瓣、花叶来看,锦葵、蜀葵、秋葵三者很相似,其形象和杨凤年风卷葵壶的花瓣、花叶也很相像。
太阳花
若从传统“葵花壶”壶盖上的花瓣看,更可看出“风卷葵”之“葵”,是师法“锦葵”而创作的。
而风卷葵的花瓣、花叶和“向日葵”的相差很大,向日葵花瓣细而长、壶上花瓣恍似圆形;
向日葵的叶大而圆,壶上的花叶小而长,尤其是壶把的花干,和向日葵粗大挺拔的枝干相比,更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据了解,宜兴一带盛开“锦葵花”。
因之,我们同意风卷葵之葵应为“锦葵花”说。
风卷葵壶
?版权声明
内容来源于网络,紫砂中国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
?每天都有超值名家紫砂作品等你围观,请添加01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