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根金艺术品资产优化师收藏品的价格传奇如何创造?有人说“不怕买贵就怕买不对”,其实,在艺根金看来,“买对固然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还要藏得时间足够”。真正的收藏大家,往往是“爷爷藏,孙子卖”,赚取“时间的价值”。这正是收藏的魅力所在。下面文中提到的成化小碗,“第一买家”入手的价格是30元,第一次倒手一个就赚到20元,但是,让“第一买家”后悔终生的是:以后该碗的天价成交都与其无关。说到成化瓷,很多人自然记得那只曾创下天价拍卖价格记录的成化鸡缸杯,其实不然,另一件为成化青花宫碗同样创造“神奇”。
年10月8日,香港苏富比举行了规模庞大的中国艺术品拍卖会,一件青花秋葵纹小碗,以清雅迷人的艺术芳华征服了所有在场的中外人士,最终以1.41亿港币成交。
区区一个口径仅为14.5厘米的青花小碗,仅用了不到三分钟的时间,在当时就缔造出明代瓷器世界第二之高价。更让人感慨万千的是,也是这样一个完好的成化青花碗,上世纪三十年代,在北京琉璃厂,它仅值30元!
陈重远《古玩谈旧闻》中记录了成化青花碗的辗转故事—— 琉璃厂有一家古玩铺叫赏奇斋,因为是醇王府出钱办的,好东西多,所以相比之下店里的成化青花碗也就不算什么好的玩意儿,因此一摞成化碗在货架上放了二三十年,也没人在意。年夏,雅文斋古玩铺副经理陈中孚来串门,就问老板杨润斋:“你这摞碗,我给你代卖一对,作价多少钱?”杨润斋就说:“一对儿你给我60块现洋,你卖多卖少我不管,赚多赚少都是你的。”
这一摞有四对,八个碗中,有三个是坏的,其中两个有裂纹,一个口上有块迸瓷。于是,陈中孚从中挑了一会儿,最后选了一对好的拿回了雅文斋。当时有个专做古董买卖的英国人白兰施敦是个内行,在雅文斋看到了这对青花碗,便说:“成化青花,雍正仿的很多。”
陈中孚:“这对碗,就是成化的,你好好看看,如果真是雍正仿的,我就吃了它!”白兰施敦捧着碗左看右看,后来说:“你不要吃它,多少钱,卖给我吧。”陈中孚开价块大洋,后来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作价元,卖给了白兰施敦。陈中孚心里暗喜,自己一对碗就这样赚了40块大洋,便想着再去赏奇斋把剩下的这摞碗连好带坏一起买走。杨润斋一看情势,知道这货准有销路,便三对碗好坏一起估堆儿卖作价块钱,最后一番商讨,陈中孚以块的价买走了这六个碗。
之后雅文斋把其中一对完好的碗卖给了美国人布洽德,作价块,其中块给了翻译。四对成化青花碗,本钱块钱,进账块,赚了90块,还有四个碗,这样一算,雅文斋经理萧书农觉得挺合算。
“卢沟桥事变”前夕,萧书农把其中一个碗以1块现洋的价,卖给了古玩收藏家毓绶衡。而雅文斋存下的另外三只成化青花碗,据悉最后则无从考证、不知所终……
之后毓绶衡又把这个成化青花碗卖给了专和美国人做生意的叶叔重,作价0块现洋。北平沦陷后,市面萧条,琉璃厂古玩行的生意更是惨淡。这时,有上海古董商说,叶树重从毓绶衡手里买来的成化青花宫碗在美国纽约卖了一万多美金!时至年3月,佳士得在香港拍卖了一只成化青花碗,一番激烈竞争,此碗以万港元的价格成交。据两位见过赏奇斋那摞碗、又见了《大公报》刊载的成化青花碗照片的两位古玩行人说,佳士得拍卖的碗,和当年赏奇斋的那摞碗是相同的。
所谓的“相同”也就是说,同是成化的宫碗,即景德镇御窑专为皇家烧造的瓷器,款识为“大明成化年制”,碗内外都有青花缠枝黄蜀葵纹。
这就是令人惊讶的“成化小碗”成交记录:陈中孚从赏奇斋买进时是一对60块现大洋,卖出块;年春拍,佳士得香港的成交价是一只万港元;9年秋拍,香港苏富比的成交价是一只万港元;到年,香港苏富比的成交价达到1.41亿港元!目前,资深藏家预测,这只宫碗的价值应该接近2亿!图文部分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喜欢玉石的朋友也可以加“艺根金”的